走出物价迷局

2010-10-19 07:38徐家钏
浙江经济 2010年23期
关键词:多米诺评论员物价

文/徐家钏

歌曲《中国价》:物价高,物价涨,工资想跟上物价涨,物价高,物价涨,工资跟不上物价涨……

一首被网友热捧的《中国价》,饶舌的说唱让人不得不紧盯着字幕,可“涨价”二字还是让不少听者觉出自己生活中真实的压力。

怎么涨价了?很多人已经记不清最近什么时候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涨价已经切实发生在生活的很多个角落。摆放在超市不同货架、商店不同楼层,不同市场,甚至来自不同省份的商品,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涨”得如此步调一致?

涨价成了众矢之的,推“涨”者听起来也并不单一。涨价的多米诺到底是单线程的击鼓传花还是“涨”声响起的一哄而上?

谁是涨价的第一张多米诺?多位经济学者和业内专家给出了统一的答案,这第一张骨牌叫做“大宗农产品”。的确,涨价舞台上几大反派主角“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甚至“苹什么”、“糖高宗”,都从口入。11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31种受监测食品近八成价格上涨。而不上饭桌的服装也涨价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把源头直指原材料农产品。

作为此轮涨价的“第一张多米诺”,产量、范围都决定了农产品并不是轻飘飘最易倒的那一张,推倒它的力量必然强大。谁是推倒多米诺的那只手?货币流通、劳动力价格、制度成本、能源价格都成为专家口中有理有据的涨价推手。除此之外,所谓“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蔓延的涨价预期、流入的资金炒作,都是不能回避的涨价推手。

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16项措施平抑物价,立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保障化肥供应还是发放临时补贴,“16条”各有侧重,在专家看来,“短期对策”和“行政措施”是两大标签。奏效,或许是眼下物价高涨面前最紧要的诉求,经济评论员马光远认为政策的主导是及时的。而在16条之外,还有更多的期待。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发行体制,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然后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机制,能够消化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此刻政策核心并不让人意外,4.4%的CPI涨幅成为这个月中国最引人关注的数字之一,通胀的压力让物价成为百姓最关心的国家大事之一,但多重压力推涨,政策见效还需时间检验。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也曾经战胜CPI涨幅超过20%的难关。不少专家用“阵痛”“、瓶颈”来形容此时的通胀压力,以信心度过,未来还有空间。

猜你喜欢
多米诺评论员物价
以用户为中心,加强服务投入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以反多米诺02号——木山
创新以应用为本——2015多米诺NML4新品发布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
2012,物价的期盼
多米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