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10-10-21 02:00罗振华
职教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顶岗

□罗振华

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罗振华

“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工科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比较容易实现,而经贸类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时存在不少问题。就工学结合的教材、师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考核方式等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贸类专业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工科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比较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受较多的工科类学生实习;而经贸类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时存在不少问题,此类专业对应每个企业岗位需要人员比较有限,一般只能安排几个实习生,而且不少岗位实习生参与不进去,大大增加了学校推进工学结合的难度。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充分利用企业各种现有资源,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经费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足从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政府对经贸类专业的投入相比工科类专业又相对较少。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施、设备和兼职教师,通过校企紧密地合作,整合校企教育资源,有效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投入不足的问题。

2.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经贸类专业学生而言具有诸多益处:第一,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第二,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有助于积累工作经验,从而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第三,可以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3.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的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职业锻炼,从而弥补职业技能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当兼职教师,从而解决技能教学师资不足问题。因此,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4.可以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教师可以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流程优化、项目策划、技术开发等,从而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大批高职院校在校生直接到企业学习训练,可以为企业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支出,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上。就是高职院校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显然,高职经贸类专业推行这一模式,仅仅就学校自身来说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都不完全具备,因此,推行这一模式遇到了不少困难。

1.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不符合企业(行业)要求。工学结合特点要求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转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但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做到这一点,教材基本上还是由各高职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基本上只是对原有经贸类专业高职课程和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没有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设计 “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

2.“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合格。工学结合的精髓就是实践性教学,这对教师有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懂技术,还要会操作;既要具备教师资质,又要具备经济师、国际商务师、会计师、律师等素质,即具有“双师型”素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这一需要,虽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率,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一是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理论功底较扎实,实践技能比较弱;二是在教学上,一般采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在教法上,更多的是把抽象理论知识地教给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居多,对学生直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不够。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学校试图从企业和行业中聘请一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业务能手等经贸类师资,但是由于待遇、职称、环境等因素,结果收效甚微。

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制定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企业顶岗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其理由有三:一是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企业(行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二是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办公室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经贸类专业学生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4.校内外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第一是校内实训基本条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经贸类大多数专业校内实训体系真实性不强,难以实行“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第二是校内实训场地不足,无法满足生产经营性实训的需要。要引入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性实训需要较大的“教学公司”才能运行,场地问题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经营性实训的瓶颈。第三是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不能吸引企业来校开展合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第四是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往往学校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一致,造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实施;第五是缺乏校外实习过程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经贸类专业的一些实习工作很难用量化来考核,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顶岗实习还存在学生管理和教育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碰到的问题有普遍的,有个别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有可控的,有不可控的;有政府行为,有企业行为,也有学校行为等多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可控因素出发来探索完善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1.加快“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步伐。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首先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前两年增加了每学期两周课程综合实训,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综合实训主要是认知实习,从第二学期开始就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就专业的某个课题分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写出调研报告或流程优化报告,同时每年假期都要完成学校布置的深入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并写出调研报告;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为毕业综合实践,在前两年基础上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一学期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的参加顶岗实习(见表 1)。

表1 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要由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行业)实际需要来调整,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经营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同时以“工作过程导向”重新设计课程教材内容,突出核心技能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工学结合的教材更新设计需要三方共同协作完成,即教师的理念更新、企业的深度参与、学校的大力扶持。要求一线教师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将新理念、新思想融入到其中,重新安排各个章节的内容,所使用的教材更加项目化,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这对教师是有一定要求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职业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加强理解和思考,才能突破陈规、更新教材。另一方重要的参与者就是企业。没有企业的参与,教材永远不能达到与真实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企业的参与不能图于表面,而是要由企业兼职老师全程投入,倾情合作。此外,这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学校将在时间、必要的经费投入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企业、学校不仅是投入方,还是受益方。只有三方凝聚成合力,才能编写出最适合学生工学结合的教材。

2.切实加强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追求质量和特色为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教师是内涵建设主角。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国外先进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一是支持和督促教师在职提高。我院实施了“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获取非高校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等级,并要求从企业(行业)引进的技术人员获取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二是依靠我院背靠强大的流通企业集团,鼓励教师连续半年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在实习期间不仅担任一定职务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还同企业的一线人员共同参与流程优化、开发新产品、参与企业科研攻关、完成校企合作课题。三是我院引进有企业和社会工作背景,具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从而带动本门课程乃至专业的共同发展。

3.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就业前与企业对接的重要一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工作目标是“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顶岗实习、一定的劳动报酬、严格的过程管理”。高职教育中课堂教育固然是一个基础,但是企业里有企业文化氛围、有生产现场的环境、有劳动纪律的约束,这将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供更为直接的通道。学生通过在职业岗位上的磨练,可使理论知识深化并转而形成动手操作的能力。“学”是最终的目的,因而作为手段的“工”,就要体现出针对性,工学结合里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让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为保证工学结合顶岗位实习任务的完成,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其次要落实顶岗实习内容,确定校企双方的指导老师,尽可能保证专业对口实习。在顶岗实习中对学生也应该严格要求,做到实习前有计划、实习中有记录、实习后有总结和考核成绩。此外,企业在生产性顶岗实习中将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考察,从中确定企业理想的人才,以便签订就业协议,这样企业可以第一时间获得需要的人才。

4.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顶岗实习评价由谁来评价呢?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中,学校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其次是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学生总是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院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一门必修课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我院通过调查近几年顶岗实习的学生及相关实习基地,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了完善,在原有任务与计划评价、成果评价、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给学生顶岗实践表现及效果评价环节,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25%、35%、20%、20%。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给出定岗评价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及答辩进行总结,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学生考核合格等级以上者获得成绩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书》。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5.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尽管如此,在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方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学生一旦到企业里顶岗实习,在时间、组织、过程方面都存在管理难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分院已经实施了一些做法:一是发挥学生党组织作用,在一些实习基地中党员人数较多的就成立流动学生支部,定期召开支部会议,了解情况、联系感情、解决困难。二是试行“导师制”,一位导师带几位学生,由导师直接管理,这样便于及时地沟通和交流。三是试行“得意门生”制,选派一些知识、技能、素质过硬的学生去企业,在学生中间起到榜样模范作用,形成良好的风范。此外,还要重视制度建设,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3]王强,武振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4]屈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09(2).

罗振华(1963-),男,浙江台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流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流通产业理论和高职教育管理。

G715

A

1001-7518(2010)02-0066-03

责任编辑 谢荣国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工学顶岗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