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化层次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分析

2010-11-14 09:19李清均田也壮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化国际化

李清均,田也壮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基于全球化层次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分析

李清均,田也壮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总体上看,全球空间生产结构呈现出非均匀的地理分布状态,大多数制造业集聚在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并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俱乐部冲突。全球空间生产结构发展实践表明:公共逐利机制、私人逐利机制与自愿者利益协调机制对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以世界城市体系、汽车产业集聚为主体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范式正在形成。

空间生产结构公共逐利机制;私人逐利机制;自愿者利益协调机制;世界城市体系;汽车产业

一、全球化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传统的经济地理版图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总的发展变化轨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弱,但仍然主导世界经济走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多极化效应开始显现。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实际,可以看出制造业生产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于那些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即存在地理分布上的“收敛”,或者是制造业集聚在国际化中心城市及附近地区。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国家将近占世界总量的60%,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很少量的制造业基础,世界经济的“制造业尾巴”实际上拖得很长。这种空间生产结构分布属于一种非优化状态,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俱乐部冲突。

目前,非均衡分布的空间生产结构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一方面,其不断激励发达国家——“富人俱乐部”利益集团以创新把握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则不断释放发展中国家——“穷人俱乐部”利益集团的“后发优势”,以此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赶超”与“跨越”。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一个时期将趋于减缓,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一路走低;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是如此;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则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转轨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经济增长加速;中东国家因石油价格上涨与需求增大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南美洲因现代化建设比较与发展代价较高,处于比较稳健的增长区间。但从经济总量与财富支配上看,发达经济体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二、公共逐利机制对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

实践表明,二战后的近六十年间,公共逐利机制对全球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核心利益维护、诉求、代表与发展需要,结成了公共逐利为特征的国家利益集团,并呈现出地区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乃至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变化趋势。

具体来看,公共逐利机制对全球化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的作用日益明显,跨越国界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作为公共逐利机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正在趋于制度化、契约化、常态化和规则化。根据不同的空间资源调控范围,全球化的公共逐利机制由国际金融管制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协调机构 (三国集团、五国集团、七国集团等)、区域贸易组织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家内部管制机构、地方化机构等五个不同空间尺寸的空间组织利益协调机制构成。

国际贸易管制机制的建立是新世纪贸易自由主义兴起与体现“非歧视贸易”原则的市场国际化的安排尝试,对全球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具有积极影响。但从关贸总协定 (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 TO)的体制转换,围绕促成关税降低的谈判是非常艰难的。但无论如何,不能小觑W TO的组织协调作用,特别是围绕贯彻“非歧视”原则,在落实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方面,W TO成员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打破了以往“富人俱乐部”主导国际贸易话语权的政治力量与利益结构,也为发展中国家——世界“穷人俱乐部”争取合法权益和更多的利益提供了动力支持。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全球视角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为缓解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在国际贸易管制框架下,又形成了若干个区域利益集团之间的全球化经济贸易活动的公共逐利机制。

全球化环境保护机制也应纳入公共逐利机制范畴,因为其对全球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正在显现。20世纪 90年代达成的最重要的相关协定包括:1989—1992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议》;1992年关于《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1997年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可以说,当代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关注的主要问题,大都是通过公共逐利机制进行有效抑制与缓解的。比如,FCCC的基础是自愿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成效不大,各国又在 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200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不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尽管如此,这一国际化的管制机制已经发挥积极作用,如督促签署国定期递交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以及更新满足新目标的举措的进展报告;启动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采取惩罚性措施,抑制温室气体高排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温室气体的资本与技术。

全球化视角的公共逐利机制以管制框架的运转机制,为促进全球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各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影响,公共逐利机制对促进全球化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三、私人逐利机制对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

全球视角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界与区域的模糊化。生产要素为追逐高额利润,顺畅地跨国流动并向利润生成的制高点集聚,成为当代全球化视角空间生产结构的新特点。回顾近半个世纪全球地理版图格局的改变,不难发现,跨国公司作为私人逐利机制正在改变全球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也是全球化速度加快的真正的组织者与始作俑者。跨国公司 (TNCs)纵横国际化城市体系、推动跨国公司生产供应链全球化布局的组织实施,既加速了国际范围内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也加强了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中心城市或周边区域的投入密度和强度。国家或区域城市当局以及民众高度关注跨国界、跨区域、跨时空和跨制度的外部投资裹挟而来的制度、机制、人脉和市场网络等因素对于东道国现代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国际化规制框架属于全球化视角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公共逐利机制,那么,跨国公司的逐利机制则属于私人逐利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总部集中于国际化大都市、生产网络分布于全球各地、供应体系跨国联结、价值链厂商一体化空间布局等,构成了全球化的私人逐利的空间生产结构。这表明,跨国公司私人逐利机制具有主导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关键是:跨国公司掌控了国际化的中心城市空间资源,聚集了世界范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并形成了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私人逐利强势集团。

解决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公共逐利机制,而解决资本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则须依靠私人逐利机制发挥作用。与国际化框架公约组织不同,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经济帝国,对于资本逐利具有强烈的利益冲动。随着全球化市场体系与交易规则的逐步完善,跨国公司的私人逐利机制也日益完善。总体上看,跨国公司不仅围绕着赢利目标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而且运用拥有的资本、机制、制度、文化、品牌以及全球生产网络与厂商供应体系,编织着具有增值功能的价值链条。为此,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区域、厂商、本地化市场、地方政府以及消费者一同形成了以逐利为中心的驱动机制,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视角私人逐利机制的有效载体。而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私人逐利机制对全球化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见上图)。

四、志愿者利益协调机制对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

考虑到公共逐利机制与私人逐利机制可能会出现功能性失灵情形,志愿者利益协调机制中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也积极进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并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罗马俱乐部、绿色环保组织等均起到了志愿者利益协调作用。由于这些志愿者利益协调机制是建立在自愿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因而所有的建议、对策、想法与呼吁都是一种道德与良知的声音,而不是组织制度的强制执行。但因私人逐利机制与国家利益集团的影响,其机制作用与组织影响有时也是比较微弱的。

尽管如此,目前仍有 2 0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正式的咨询地位;有 1 500多个非政府组织同联合国的公共信息部建立了正式的工作联系。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上,有 3 500多个非政府组织获得了与会资格。除此之外,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国际领域,还有数目众多的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仅仅是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目前就有约 40 000余个。

一般的,非政府组织大都通过联合国体系争取有较多的发言权,力求对国际上的重大决策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谋求从联合国体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资助。但是,非政府组织同政府间国际组织有时也会出现严重冲突,有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并不总是欢迎和支持非政府组织活动。例如,1999年,非政府组织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民间抗议活动导致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会议的失败;2001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所遭遇到的大规模街头示威,非政府组织也是重要参与者。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全球治理体制演变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不过,尽管非政府组织已进入现存的全球治理体制之中,已经能够对一些重大的决策过程施加影响,但是总体上看,非政府组织仍处于现存国际治理体制的边缘,对重大决策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

五、基于世界城市体系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范式的刻画

进入 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快于制造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富人俱乐部”与“穷人俱乐部”之间以创新中心集聚、国际产业转移、技术扩散、资本扩张、生产制造组织分化为特征的国际贸易加速推进,国际分工深化、多样化、分散化不断增强。发达国家的策源地——中心城市的空间资源配置日益国际化,并在创新中形成了全球化的价值链条,处于贫富地区互动发展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工业化和国际化带来的好处,不仅摆脱了贫困和困境,也不断承接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本输出、技术扩散、组织制度创新,成为国际化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中心地带的现代化文明成果与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优秀传统文明精髓的冲击、碰撞、交融,又重新拼凑着全球经济版图。这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基本动因,也是现代装备制造业集聚的扩张平台。作为全球重要的发展极,国际化中心城市集聚着世界大多数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研究部门、顶尖级院校、一流中介组织,代表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文明进程。核心国家主城带动核心国家辅城,核心辅城带动边缘主城,边缘主城带动边缘辅城,由高到低,层级递推,形成了一个国际化中心城市发展的传导机制。

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其连接性、融通性与一般城市有所不同,引领全球化的核心发展功能日益显现:一是全球经济的金融中心。许多国际化中心城市都是资金流的集聚中心,而且对金融与生产资本的控制能力决定着其国际化的等级。二是跨国生产活动的控制中心。由于大多数国际化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跨国公司的总部以及销售中心,跨国公司通过控制订单、研发、投融资的“话语权”,不仅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以生产者服务为主的产业调控体系,而且带动了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创新产品以及标准制定的技能中心。国际化中心城市大都掌控着巨大的科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也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规则标准创新的高地。四是高级生产与制造业的中心。大多数国际化中心城市具有现代装备制造的集成能力,并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芯片、航天航空技术、汽车研发与总装、精密仪器加工与维修等方面引领全球的相关产业发展。五是推动商品和服务转移的贸易中心。多数国际化中心城市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中转港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成为贸易大通道,带动了当地的服务业发展。六是全球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中心。作为现代服务的新生力量,国际化中心城市因历史文化底蕴与创新力量的交织与集聚,正在形成以视听出版、演艺娱乐、网络资讯、会展服务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贡献率越来越大。

国际化大都市主导的现代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首先体现在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上。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几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均形成了支配和改变地理版图的动力机制。20世纪 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20世纪 60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致力发展技术、资本和双密集型产业。20世纪 70年代,因两次能源危机的强烈冲击,大部分发达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重化工业部门彻底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日本、西德在完成第一、第二次承接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任务之后,将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抓住日、德产业调整与升级期的机遇,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发展时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目前,因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转移。根据产业结构转移的演化路径看,在时空方面形成了“雁行模式”的发展序列,即不同地理位置的经济体实现了梯次化的空间移动,包括空间移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移动的序列为:欧美—日本—N IEs—东盟或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序列为:纺织、化纤 (劳动密集型)—钢铁、造船、炼化 (资本密集型)—汽车、机械、电器 (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微电子和 IT(技术密集型)。

由此看来,以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发展为激励,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整体化、企业运作组团化的新特征,空间生产结构则优化为:传统重化工业—现代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全面转型,自然资源与能源消耗比重不断减少,技术、知识和创意等人力资源的比重不断提升。

六、基于汽车产业集聚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范式的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讲,21世纪的全球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与汽车生产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关系。迄今为止,全球汽车工业以及围绕汽车工业发展衍生的技术、贸易、服务、文化、能源等发展变化仍然主导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兴衰。因为汽车工业是所有装备制造业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其产业集聚对全球化视角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汽车生产地理集聚现象十分凸显。从 1960—2000年的 40年间,全球乘用车辆生产翻了三番,汽车工业形成了生产的高度集聚,构成了欧洲、东亚与北美的全球化的“金三角”,据统计,这三大生产集聚区囊括了全球近 80%的生产量,美国、日本与德国是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国,几乎占世界生产量的一半。最具戏剧性的发展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引人瞩目的增长:从 1960年占世界产量 1.3%到1989年的 26%。2000年,日本国内汽车产量则仅占世界生产量的 20.5%,这种下降态势一方面反映了日本长期的国内衰退,另一方面是由于海外汽车生产量的增长。1960年,美国生产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汽车,而 2000年这个比例则下降到 14%。1960年英国汽车产量占世界的 10%,超过日本的 8倍,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4.5%。欧洲汽车生产增长最显著的是西班牙。1960年,西班牙的汽车产量可以忽略不计,2000年,其汽车产量则占全球的 5.6%。

除了技术高端引领作用之外,汽车工业跨国公司组织国际化是塑造汽车工业空间生产结构的主导力量。汽车工业领域的跨国并购是这一类跨国公司改变与优化汽车工业空间生产结构的基本动因。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巨头的跨国并购正在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地理版图。其中,福特收购英国的马丁公司和捷豹、通用收购萨博、福特收购马自达股份、通用收购五十铃和铃木的股份、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收购西班牙的西亚特和捷克的斯柯达,如此等等的世界汽车工业巨头的重组与并购,形成了世界汽车工业比较合理的空间生产结构。以跨国公司的组织架构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世界汽车工业组织国际化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格局。跨国公司主导了汽车工业空间生产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汽车工业是所有装备制造业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全球化汽车生产地理分布是基于汽车生产链全球化展开的,汽车生产地理集聚现象十分凸显,而汽车生产的空间集中必然导致贸易地理的集聚。汽车工业跨国公司组织国际化是塑造汽车工业空间生产结构的主导力量,也是汽车产业集聚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范式。

F270

A

1007-4937(2010)05-0046-04

2010-07-15

李清均 (1962-),男,山东昌邑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以及空间经济学研究;田也壮(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企业发展战略与制造业组织演化研究。

陈淑华〕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全球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全球化陷阱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