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2010-11-20 05:36王敏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内生性工业化云南

王敏正

(昭通市人民政府,云南 昭通 657000)

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王敏正

(昭通市人民政府,云南 昭通 657000)

自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对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本研究从内生增长理论的视角,提出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以此深入分析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规律,提出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云南;新型工业化;内生性;发展路径;对策建议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物质基础。通过工业化来推动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但由于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距离,各地区工业化发展不平衡,总体处于中期阶段。因此,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寻求一条合适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既是我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云南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边疆省份、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工业化的问题。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战略,而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人口、技术、制度等不同,导致经济增长的要素组合、要素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因此,各个地区新型工业化所走的具体道路也就不同。

本论文侧重关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生要素的研究,即将工业经济系统内不可回避的核心要素内生化,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引致新的经济增长形态和新的发展要素,通过将与工业化相关的技术、信息、制度和环境等要素内生化,探讨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一、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

1、理论基础

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经济学产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直是其研究的主题。发展经济学家在理论研究上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实施工业化,在政策主张上强调走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的理论和经济实践表明:传统工业化主要以要素投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种粗放式的、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了诸多问题,在人类进入新的发展里程后,必须采取新的经济增长形态,而内生性工业化的经济增长形态是当前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现实选择。即将工业经济系统内不可回避的核心要素内生化,从确立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转变到崇尚物质资本积累的资本决定论,从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转变到强调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制度的创新等,换言之,就是在传统增长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将工业化的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等内生化,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和工业增长形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评价方法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不仅是一个经济性概念,还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包含社会、经济、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制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但要涵盖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客观反映其现状和发展,还要体现其内涵中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着客观全面地反映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实现进程中的各个要素对其的影响力,本论文选择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三大指标:工业化水平指标体系(S1)、工业化质量指标体系(S2)和工业化潜力指标体系(S3)。其中,工业化水平指标体系包含四个母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M1)、产业结构指标(M2)、城镇化水平指标(M3)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率指标(M4);工业化质量指标体系又包含经济效益(M5)、科技含量(M6)、信息化程度(M7)、人力资源开发利用(M8)、能源消耗(M9)和制度创新成本(M10)六大母指标;而工业化潜力指标体系则包含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M11)和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M12)两大母指标。这十二个母指标体系则对应39个子指标(C层)(表1)。

?

由于组成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单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本研究采用无量纲法来统一量纲,通过收集评价指标对应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指标层各指标计算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把各种不同单位的指标进行直接处理,做出综合的分析评价。

二、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加快工业发展是由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多年的实践表明,云南经济发展表现出“快在工业、慢也在工业”的特点,即工业发展快则全省经济发展快,工业发展迟缓则全省经济发展迟缓。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由于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国民经济才得以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仍然是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云南工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正确评价关系着下一步工业化进程的战略取向。

1、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本研究选取云南2007统计年鉴中的原始数据,并根据上述评价步骤对表1中指标步步求解,得出目标层T的综合分值:T=0.478,结合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判断标准:①数值位于0~0.4之间,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②数值位于0.4~0.7之间,工业化处于中级阶段;③数值位于0.7~1之间,工业化处于高级阶段。最后得出结论: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进程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2、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至2007年各年份的工业化发展指数分别为 0.4、0.44、0.44、0.46、0.47 和 0.48,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年平均速度为4.91%。

3、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云南省2002年到2007年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均速度为4.91%,而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0.7%,换言之,工业化平均增长速度远低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云南工业化增加值、第二产业比重、城市化率等工业化指标与全国东中西部省份(浙江、河南、四川)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空间待于进一步提高。

4、区域不平衡性明显

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大,呈现出从滇中向四周逐渐降低的态势,工业化综合指数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云南中部的昆明、玉溪与红河等州市,怒江、迪庆、文山工业化综合指数排名后三位。此外,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还表现在工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生因素方面。

从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的内生因素分析:云南省各州市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与信息化综合评价值总体偏低。滇中地区的昆明、玉溪和滇西地区的大理,相对较高,三城市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信息化指数、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指标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尤其昆明市后两项指标比重大,综合评价值高;排名后三位的是红河、怒江、临沧。

从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内生因素分析:经济效益指数排名前三位的是德宏、保山、红河三州市在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GDP增长速度、对外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各指标方面相对处于领先位置;排名后三位的是丽江、临沧、楚雄。

从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内生因素分析:云南省各地州市资源利用水平低,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三废”综合利用还有待进步,环境方面问题还比较严重。大理、玉溪、红河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相对较好,而工业相对发达的昆明、保山则较差。

从工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内生因素分析:昆明、曲靖、版纳三州市在科技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工业劳动生产率(万美元/人)、从业人员增长率指标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反映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相对较好;排名后三位的是迪庆、临沧、普洱,其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指数较低。

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还表现在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方面。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楚雄、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迪庆十一个州市,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和怒江五个州市。这说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低,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小。

三、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生要素分析

1、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要素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环境、制度等是构成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J.W.Kendrick)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生产率的发展趋势》中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意为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例,这一概念为工业发展的内生要素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本论文利用1978-2007年云南工业经济相关统计数据,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数学模型,对云南工业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拉动云南工业增长的两个主要要素,1978-2007年,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云南工业的总贡献率达到了80%左右;而包括技术、信息、环境和制度等全要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18%左右;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投入对云南工业增长的贡献基本保持不变,其贡献率平均达到50%以上,劳动投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呈现出下降趋势,平均为25%左右,全要素贡献有所增加,但基本保持在20%左右。可见,目前云南工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靠高投入带动增长的阶段,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制度创新等方面所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内生要素”对云南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内生增长要素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1978-2007年云南工业经济增长与各相关内生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运用SPSS14.0进行各要素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序列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本、劳动、制度、环境等要素都存在着极其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与资本和劳动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达0.912和0.800,且双尾检验0.01水平上显著;与市场化因素、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废水中COD含量等也都显现出较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0.634、0.822和0.842,且双尾检验0.01水平上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云南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粗放型特点显著,工业经济的增长还主要依靠传统要素的投入,内生性新型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工业化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云南工业化路径变迁必须经历了一个由“重视劳动和资本要素到重视技术、环境和制度要素”,由“外生”到“内生”的过程,其根源是不断在工业经济增长函数中导入新的增长要素,从而引导工业经济的增长,继而引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1、发展思路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新形势下云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来的。云南省走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要认清和解决本省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全局,坚决贯彻“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以沿海产业转移、西部开发、滇中崛起为契机,挖掘工业增长的内生要素,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调结构、突优势、重科技、强信息、爱环境,按照以挖掘内生力为突破点、以信息化为催化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力、以提高效益为生命力、以循环经济为大背景的总体思路,走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未来工业的发展,努力实现云南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路径选择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云南是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增强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只有采取新的工业化战略,走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有可能支撑云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势头。换言之,必须正确处理好内生型新型工业化与自然资源、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城市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环境友好等之间的重大关系,走产业协同化、信息化带动、产业集群化、人力资本化、生态工业化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

五、云南省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现阶段,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要走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急迫的任务是要提出大量的政策建议,使工业经济系统内不可回避的核心要素市场、资本、技术、环境和制度等逐步内生化,促进由要素推动向由要素转变引致的效率推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1、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各地应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特色,采取措施,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竞争力强大的工业产业群。根据2008年7月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秦光荣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构筑以烟草、现代能源、基础原材料、生物加工和装备制造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大烟草、电力和冶金三个主导产业,做强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和生物产业四个新兴产业,做优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做精机械装备制造业。

2、加大改革重组的力度,提升工业合作的水平

一是继续深化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主线,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为核心,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要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推进云南国资监管工作由资产监管向资本监管的转变,推动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形成较为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当前,要落实好昆钢、云铜战略合作既定项目,抓紧推进云南冶金集团、煤化工集团、工业投资控股集团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改革重组要拓宽视野,不仅国企之间要重组,也要大胆引进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重组;不仅省内企业之间要重组,也要推进我省企业与中央企业、省外企业甚至国外企业的重组;不但要引进资金,还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坚持开放带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为云南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

目前,云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基础原材料需求旺盛,资源约束日益严重。这就要求云南必须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切实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和利用水平。一方面,要努力促使生产要素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另一方面,要努力促使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以大企业大集团为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加快存量资产的重组和资产资本化运作,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壮大云南的特色产业群。

4、加大工业生产的投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省级财政从2008年起的5年内,每年按比上年增长10%的比例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后五年内,云南全省工业投资力争完成1万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5000亿元。二是要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构建国际、省、市三级企业技改中心。三是要继续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创新、企业信息化、新技术推广等5大工程。四是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鼓励本土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云南名牌”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做强做大工业品牌。

5、积极强化资本运作,促进多种资本的融合

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本土金融资本与产业经济的有效对接,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是新的环境和形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为重点,加大资本运作的力度,努力在资源有偿开发、培育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融资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继续推进大企业战略重组。二是要加大力度培育上市公司。三是要争取多发企业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四是要加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对加快云南工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及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6、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要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要深入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二是要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三是要加大节能减排监督与督查的力度,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四是要加快主要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云南省工业以资源型、重化工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落后产能和衰退产业。因此,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同时,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省内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及衰退产业退出机制,化解企业债务,妥善安置职工,促进地方经济转型。

7、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集群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要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聚集、产出率高、用地集约、节能环保、持续发展、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鼓励园区组建投资开发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鼓励大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建立优质、高效、专业的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机构,推行园区管理实体化、多样化。昆明和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区域中心城市,要发挥要素集中的比较优势,推进重点产业的聚集发展,打造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城市经济圈。

8、改善工业发展环境,形成整体工作的合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工业,联系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及时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强化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的,各项审批手续要简化,立足于省内解决。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主动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高效、快捷地办理各项手续,同时,积极主动做好审批权限在国家的建设项目的汇报、衔接和争取工作。环保部门要平衡解决好重大工业建设项目所需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做到排放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效益好的项目倾斜。土地部门要多途径多方式保障工业项目用地指标,保证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园区的用地。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工业政策法规、重点企业、名优特产品以及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努力营造云南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进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

①H.钱纳里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②西蒙·库兹列茨著:《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③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科学出版,2003年版。

④吉利斯、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任保平、洪银信:《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述评》,《学术月刊》,2004年第2期。

⑥吴晓庆:《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

⑦付智:《江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

F427

A

1671-2994(2010)02-0102-06

2010-02-03

王敏正(1964- ),男,浙江温岭人,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内生性工业化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大股东掏空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