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

2010-11-27 07:12曹丽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价值链集群竞争

曹丽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0世纪,产业集群呈风起云涌之势。伴随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也逐步开始“此起彼伏”。尽管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目共睹,但一些早期的产业集群由盛及衰,走向没落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衰落的产业集群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发展缓慢没有适时地实现产业升级。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呈现出集群性的特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我国大部分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间附加值低的生产加工环节,大多数集群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道路[1](P68)。从价值创造活动看,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品牌、核心技术、销售、服务与物流等,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这些价值增值能力较强的资源,利润较低且市场风险较高。

一、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起点

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必然的,关键是向何处升级,如何升级。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起点在哪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产业集群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集群已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伴随产业分工的发展,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散布于全球各地[2]。在20世纪末,许多跨国制造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普遍,我国的产业集群也广泛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

根据价值创造流程,整个全球价值链可以分解为众多的“价值创造环节”,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制造业集群凭借着各自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在不同的价值环节从事着相应的生产活动。Gereffi认为,每条价值链中都有一个主导者,这个主导者对价值链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主导地位的企业,通常能获得较多的收益,从而使得参与价值链的各企业收入差距明显[3]。根据主导者角色的不同,全球价值链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购买商驱动型”,我国的制鞋业、纺织服装、玩具、五金、小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低价值终端产品嵌入这种全球价值链,成为跨国零售业巨头上游的产品供给者。这些地方产业集群从事着低价值产品的制造生产,缺少品牌和技术,必须进行升级,同时,这些集群还必须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在同一或相近价值链环节的国家)制造企业的竞争。一旦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够显著,跨国分销商将会选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供应商。另一种是“生产商驱动型”,在这种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商,它们有着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我国诸如汽车、电子、电脑、机械等制造业集群在跨国生产商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上进行OEM(代工生产)、非核心零部件配套生产或简单的加工组装等低价值的活动。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无论嵌入到“购买商驱动型”还是“生产商驱动型”全球价值链,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其从事的价值创造活动或提供的最终产品都依赖于其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4]。产业集群的升级,就是要沿着价值链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价值链中由低端走向高端。

二、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目标

根据全球价值链曲线(如图1所示),结合我国制造业集群在链上的位置,可以看出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首先,结合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继续巩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的优势,提高生产制造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选择“中国制造”,进而推动整个价值曲线向上移动,实现在同一制造环节附加值的提升、价值的增加。在提高“中国制造”“量”的同时,通过质量、效率、成本、服务等多方面竞争要素的培育,提高“中国制造”的“质”,将劳动力低成本的单一竞争优势转变为基于多要素的全面竞争优势,使制造业集群的生产呈现出集约化、清洁化、高效化、快速响应的特征,以此实现集群的升级。其次,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价值曲线中从中间的制造环节向两边移动,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关键零部件研发、产品设计、自主品牌塑造、产品服务等环节推移,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在全球价值链中占领附加值高的战略环节,实现集群的创新升级。最后,结合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特性,在集群内延伸供应链,培养扶持核心企业,实现供应链的本地一体化,增强上下游企业关联协作,优化集群网络内节点关系,实现集群内的组织结构升级,为管理、技术、服务升级提供一个优化的平台,也为集群整体升级提供保证。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升级,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将升级界定为“沿着价值链升级”,占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获得整个链条上最有利润的环节。但对于如何沿着价值链进行升级,具体采取怎样的措施,学者们很难围绕价值链本身提出解决方案。价值链的分析更倾向于是一种价值判断和目标选择,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方法。

三、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联系

在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我们也已经嵌入到了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分析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升级的目标,但具体升级的途径和方法需要通过供应链来实现。

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5](P36)。从结构上看,两者有重合的地方,都离不开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业务流程;在这两条链上都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和价值链统一于企业运动之中,也可统一于围绕一个产品产出的所有企业范围之内(范围也可超越本地区或国界)。

图1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目标

但这两者之间也有区别。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创造价值、提高效益,伴随着生产流程的不同环节,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是价值链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整个流程中的上下游之间的“供给-需求”关系,如何降低链的运作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供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前者反映的是企业更深层的内容,如经营战略、竞争优势等,涉及到一些无形的要素,如公司理念、企业文化等;供应链反映的是企业表层的具体业务运作,如物流、库存、信息流等,但它同时也是完成价值链管理的一种战术和手段。价值链决定供应链,供应链服务、服从于价值链。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是对一定时期内价值链要求的具体反映。在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中,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升级的目标,也就是集群升级的评价依据,供应链的网络结构、管理方法、创新机制为集群的升级提供具体路径。通过价值链与供应链目标与路径的结合,构建出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系统。

四、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耦合

产业集群的构成实体一定程度上也是供应链的构成实体。产业集群由众多按专业化分工的同类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价值链上相关的支撑企业、机构构成,而这些也是供应链的结构实体。产业集群内围绕着主导产业存在着多条供应链,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多条供应链组成的网络。集群中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企业间有着上下游“供给-需求”关系,企业都有着各自的供应链,并位于其中某个单链的链节中。各个单链式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不同单链的企业间竞争。除了围绕最终产品生产而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外,产品供应链上企业与其它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有效连接,产品链、服务链、技术链纵横交错,形成供应链网络[6]。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都是网络组织,产业集群网络与供应链网络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网络,各节点不是孤立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基于专业化分工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形成关联互动,由此形成其特有的网络组织结构。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网络组织逐步优化的过程,组织结构优化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保证。供应链也是一种企业网络,供应链结构能够反映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它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供应链是按供需关系组成的结构,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组成层层分布的网络结构。此外,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产生都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都属于中间性体制组织,都是柔性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从区域创新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它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以集群为基础,并结合规制安排而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7]供应链网络也具有内在创新机制,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知识在所有链上企业间流动,尤其是在基于战略联盟、伙伴关系之上的长期合作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信任和默契,默认知识自然被每个企业所分享,支持了供应链的不断创新。

产业集群是供应链本地一体化形成的。从产业集群的形成途径看,一种是“源生型”产业集群,即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配套企业紧紧跟随。最初是龙头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就地外包,将一部分业务转嫁给当地企业,形成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的协作配套关系。参与协作生产的企业多了,该产业在当地的产业链随之延长,产业集群就形成了。另一种是“嵌入型”产业集群,是跨国公司在选择海外投资地或选择委托加工对象时,把生产线和制造部门搬到中国进行OEM,受委托的OEM厂商也因此被纳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体系,逐渐形成了大量专业化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如我国广东顺德的家电业、温州的制鞋业等,都是通过这种嵌入形式而逐渐发展壮大的。这些集群多为中小企业集群,集群整体作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而存在。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相互促进。由于集群地域临近和产业关联性,集群企业具有“弹性专精”和信任合作的特点,这为供应链管理方法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8]。集群内显性的和大量非格式化、缄默的经验知识在集群内高效的扩散将营造集群崇尚创新的文化,这为通过供应链模式整合集群资源创造了条件。供应链的发展是产业集群战略意图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合作效率以及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将其激发、现实化,使其价值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和优化的网络关系,供应链这种自组织化程度更高的模式正好符合要求。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源于企业,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限于集群”的组织,该组织中横向企业相互分工协作,纵向具有相对完整的供应链结构。如果没有供应链特征,集群内企业会因此产生同质化、无差异化产品的倾向,最终的结果是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如果只具有供应链特征而没有网络特点,该组织会因只有合作而无竞争而沦为低效率的组织[9](P58)。

五、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与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相对应,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集群升级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如图2所示。

1.供应链网络对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的优化。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企业聚集,但是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等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因为企业地理临近、信息充分带来的过度竞争、盲目竞争等负面效应则越来越突显。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并不能称为产业集群,并不能真正带来集聚竞争优势,企业间的相互关联配套、合作竞争才能促使集群内在优势显性化[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子网络”对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结构进行重塑,将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提高了集群内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保证了竞争的有序性。集群内的企业都被纳入不同的供应链中展开竞争,集群内多条供应链的存在又保证了竞争的活力。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集群网络结构的优化带来的必然是集群内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即集群内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市场行为的转变,必然有利于市场绩效的提升,最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升级。

2.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仅仅凭借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并不能真正站稳“中国制造”的位置。比如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吸引外来投资时与非洲、东南亚的产业集群之间有竞争,这时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就不够明显了。在同一价值链环节上,集群间竞争的焦点之一在成本上,这里的成本不能仅仅理解为劳动力成本,还包括信息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焦点之二在于生产服务,包括对不确定市场的反应,交货期,生产流程的柔性等。这些都需要依赖供应链管理来实现,供应链管理保证成员企业之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转变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反应快的供应链运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集群的升级,进而在全球价值链的制造环节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价值曲线向上移动。

图2 价值链与供应链:目标与路径

3.供应链网络创新机制推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产业集群具有内在的创新机制,但我国多数集群仍然停留在低成本的竞争战略,难以实现集群创新型的转变。产业集群要沿着价值链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必须依靠创新。集群内供应链成员间形成的合作创新网络有利于集群的创新升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存在着很强的创新动力。产业集群中技术溢出带来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核心企业领导型集群网络内得到了解决[11]。在技术创新上投入最多、具有核心研发能力的核心企业能够利用其在供应链上的控制地位来实现创新投入和成本的对称性。供应链中的非核心企业存在着创新的压力,供应链模式有利于关联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密切配合。核心企业成为合作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将自身的创新成果和来自于链上其他主体的创新成果在网络内进行共享,有效集成。同时,集群式供应链创新网络关系具有区别于集群网络关系的优势,能进一步激发创新。

4.多元供应链的融合推进集群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内除了产品供应链上的创新资源外,还有诸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服务型机构等资源。结合中国制造业集群的现状,创新的资源并不缺乏,产学研的创新模式也在不断推广,但企业创新成果仍然不够突出。如何有效整合集群内所有创新资源,优化集群产业结构,运用供应链的组织模式构建多元供应链(主要包括技术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进行创新是一条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内多元供应链的融合实现了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有利于集群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丰富供应链概念的同时,也推进了集群内产业链的延伸完备,最终实现的是产业集群的升级。技术和服务的供给方应当注重提高供给的能力和水平,与需求方通过信息共享、合作创新,激发整个集群内的创新活力。产业集群内多元供应链融合的关键仍然在于核心企业的作用。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是技术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上的核心主体,各种技术性、服务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输入和作用都离不开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存在使得多元供应链的融合成为可能。

[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Gereffi Gary,Humphrey John,Sturgeon Timothy.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2):78-104.

[3]Gereffi Gary.Shift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et[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1,44(10):1616-1637.

[4]顾强.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加速升级[J].宏观经济研究,2007,(4):16-20.

[5]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Barbara Tilson.Success and Sustainability in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Improvement Programmes: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Mayflower Clus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5(4):427-456.

[7]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2,(12):38-42.

[8]Brown Ross.Clusters,Supply Chains and Local Embeddedness in Fyrstad[J].European Urban & Regional Studies,2000,7(4):291-306.

[9]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Carbonara Nunzia,Giannoccaro Ilaria,Pontrandolfo Pierpaolo.Supply Chains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A Theoretic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6(2):159-176.

[11]DeWitt Tom,Larry C.Giunipero,Horace L.Melton.Cluster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Amish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4):289-308.

猜你喜欢
价值链集群竞争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感谢竞争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