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考

2011-01-12 08:03丁军伟
天中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周武王

丁军伟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应国考

丁军伟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作为姬姓的应国,来源于黄帝时期的应龙氏部族,后因辅助黄帝而被封于山西境内。西周早期,周王室为了抵御南方楚国的进攻,将应国移封至今河南平顶山。春秋时期,应国被郑国所灭,后来随着楚国的不断北伐而被楚国占有,成为楚国的附庸。

应国;出土文献;应国史

应国是周代重要的姬姓封国,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周王朝南方的天然屏障,为周王朝的发展稳定做出了诸多贡献。应国在历史文献中虽有记载,但都支离破碎,故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平顶山一带陆续出土了一批应国铜器,这为我们研究应国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笔者不揣浅陋,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试对应国历史做简单梳理,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应国考辨

古应国的立国时代,可上溯至夏代。传说在黄帝时代,应龙氏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并在黄帝氏族联盟中举足轻重,成为联盟首领黄帝统一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期,由于公天下逐渐向家天下转变,各个部族之间也逐渐相对独立,古应国也应在此时应运而生。到了商代,已经有应国的记载,《汉书·地理志》注、《水经注·滍水》、《史记·梁孝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都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丁山通过甲骨文亦证明殷商已有应国:“殷时应国,不意于甲翼刻辞中得之。由翼辞证之,殷时应国,殆首封于武丁之世矣。”[1]126何光岳则认为丁山所言不确:“应国早在夏代便已存在了。”[2]认为应国在夏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并没有可靠的资料证明,其依据仅仅是传说。不过在商代已有应国是毋庸置疑的,这已被古代文献和出土资料证明。

虽然应国历史悠久,但应国到底在何处呢?《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笔者按已有学者证明此处记载不确,当为周武王子)所封。”《水经注·滍水》卷三十一:“牛兰水,又东南经鲁山南。阚骃解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入滍,滍水东经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括地志·鲁山县》:“故应国,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太平寰宇记·汝州·鲁山县》:“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其都城按照史籍记载方位,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区西南滍水以北,20世纪80年代此地区不断出土应国铜器,因此古应国在今河南平顶山已为多数学者认可。但是有些学者却认为上面的观点有其片面性,其追根溯源,认为应国开始并不在今河南平顶山,而应该在今山西应县与雁门关一带,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子应叔于此,到第三代应侯时,周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理,而移封应侯于今河南平顶山。史书所载乃是移封后的应国,并不是应国真正的建国地[2]。王龙正从应国生活习俗方面考证后指出:“应国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葬俗等生活方面,更多地表现出与北方青铜文化相认同的一些特点。这些现象不仅揭示了北方文化向南传播的事实,也可能与何光岳先生所主张的应国于西周初年封于山西而后举国迁到河南平顶山市一带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3]

应国自从移至河南平顶山之后,很快成为周王朝南部的重镇,为抵御和控制周王朝南方之国家和地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出土的应国青铜器有不少就是应侯受王命征伐南夷、南淮夷的。应国为周王朝稳定、拓展疆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在后来的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呢?其又是什么时间灭亡的呢?对此目前尚无定论,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所附“东周列国存灭表”,认为应国“不知为何国所灭”。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亦云应国不知为何国所灭。

楚国占领应国故地后,应国变成了楚国的附庸,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楚文化,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春秋后期应国青铜器丁儿鼎盖具有很强的楚文化气息即可证明。

随着应国的灭亡,应国的遗民则如何光岳所言:“被楚国南迁于湖北应城、应山及恩施的应山,有的更南迁至湖南大庸市之应山及东安县之应水、贵州德江县之应州。”[2]这些迁移的应氏族人,也逐渐成为后世应姓的始祖。如宋代陈亮《后杜应氏宗谱序》云:“应自周武王之子封于应,以国为氏。”万历四年《义乌应氏宗谱序》亦说:“吾应之始姓,考诸氏族,处于周武王封于应国,其后以国为氏。”

虽然史籍对应国记载有限,但出土资料在很大程度可补缺憾,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应国公族世系。黄益飞通过对应国有关铜器整理研究后,对应国公族世系做了整理[5]86,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应国历史有重要意义。今摘录如下:

周世系 应世系 墓葬(铜器)武王成王 应公I (武王子,始封君) 应公尊A康王昭王 应公II 应公簋A、应公簋B、应公卣A、应公卣B、应公鼎A、应公鼎B、十六字应公鼎应公III(釐公) 应公方鼎、应公觯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应侯爯艺虎M84、爯簋M104、M105夷王应侯视工 应侯视工钟、应侯视工簋、应侯壶厉王应侯敔 M95、十月敔簋、应侯簋A宣王应侯叔诏父 M13、应侯盨A、应侯盨B幽王应公IV M8平王

二、应国与周王朝的关系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逸周书·王会解》:“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注:应侯,成王弟。”《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后汉书·冯异传》:“从破王朗,封应侯。”唐代李贤注曰:“应,国名,周武王子所封也。”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应,出自姬姓,周武王子应侯之后,以国为氏。”以上各家均认为应国为周武王之子封地。但《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此说学者已论之甚详,均认为不确。以上资料说明在西周时期,应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地,应侯在王室中的辈份与地位也是相当高的。

周初到春秋,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应国的地位较高,是因为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没有参与三监叛乱,且坚定地站在周王室一边,并在其后周王朝开疆拓土、平叛伐逆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也说明了这一点。

上面是传世文献中应国与周王朝的关系,传世青铜器亦可说明应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如传世青铜器爯簋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应侯爯盨之作器者“爯”,已被李家浩证明为同一人,爯簋则记述了周王不忘应公后裔,并对其后裔爯进行赏赐的事情[6]。另有应侯见工钟记录了应侯见工护送周王回宗周,并在宗周受到周王赏赐的事情,这些都说明了周王对应国的宠爱。

三、应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应国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是由于史籍很少提到,有些虽提到也只是说明其为周武王所封,地望在今河南平顶山,具体的比如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则很少提到,本文以出土的应国青铜器为基础,探讨一下应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 应国与邓国的关系

邓国与应国一样,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国家,《路史》有言其为夏后,有言其为商后。《通志》在“邓氏”条下言:“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卷十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另有学者指出,邓国的先族在夏、商时期已经存在,并主要在中原一带活动,史籍所载邓国当为南迁后的邓国[7]。

通过这些问题链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当然,数学问题的提出要有真实性、实用性、科学性、适应性,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想解决、能解决。

《左传·桓公十一年》:“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杜预注:“曼,邓姓。”目前多数学者已经根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证明邓国为曼姓,地望在今湖北襄樊市。

应国墓地出土的邓公簋铭文作:“邓公作应嫚西比媵簋,其永宝用。”侯氏鬲铭文作:“侯氏作姚氏尊鬲,其万年永宝。”1981年湖北襄樊邓城遗址附近出土一件侯氏作孟姬簋,其铭文作:“侯氏作孟姬簋,其万年子孙永宝。”据此王龙正指出应国、邓国两国世代为婚,并认为应、邓两国的联姻具有政治性,即抵御强敌荆楚与南淮夷[8]。

从西周中期开始,南方南夷、淮南夷、荆楚等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夹在中原和南方荆楚之间的国家为了抵御这些强大势力的攻击,不断与中原大国结成政治联盟,婚姻是其重要纽带。陈昭容指出:“西周时期汉淮地区各国和周王室的婚姻,主要是与王室经营王都雒邑以南的广大土地有关。春秋早期和中期,汉淮地区各国多与黄河流域国家缔结婚姻,从汉淮地区往黄河流域各国出嫁的新娘数量,是娶入的六倍,嫁娶之间数量悬殊,几乎可以视为新娘单向往北输出,双方缺乏对等基础。这是汉淮地区各国受迫于当时楚国向中原发展的局势,往北寻求盟国交好的反映。”[9]635

(二) 应国与封父国的关系

1984年河南平顶山市薛庄乡出土一件铜鼎,铭文为“封虎作饮鼎,其万年永宝用”,有学者认为其为封父国之器[10]。《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之族。”注:“封父,古诸侯也。繁弱,大弓名。封父,国名。”《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封父,出自夏诸侯封父之后,其地汴州封丘县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国灭,取其大弓繁弱以封伯禽与鲁,子孙遂以国为氏。”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云:“封父,古国,今河南开封府封丘县。”由上可知,封父国乃古国,其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封丘县。

封父国与应国相距不远,且封虎鼎与邓公簋出土于同一墓地,邓公簋是邓公为其女嫁往应国所作媵器。笔者怀疑此器流传至应国与战争无关,或因为姻亲关系而流传至应国。由于没有充足资料证明,应国与封父国之间具体何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 应国与柞国的关系

“柞”,典籍作“胙”。《左传·僖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传·襄公十二年》:“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杜预注曰:“即祖庙也。六国皆周公之支子,别封为国,共祖周公。”由上可以看出胙国乃周公之子所封国。

《荀子》:“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以看出周公平定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叛乱后,成王大肆分封诸侯,胙亦当与此时被封。《夏商周断代工程》则进一步指出胙国始封于周成王四年[11]88,其地在今河南延津县。

柞伯簋是柞伯所作之器,记述柞伯在周王举行的大射中获胜,受到周王的赏赐而作器纪念的事情。但柞伯簋却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有点让人费解。我们知道,应国是武王之后,柞国是周公之后,两者都是姬姓国,且应国为周王朝抵御南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屏障,柞国为周王朝抵御东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屏障,其关系应当非常密切,故此器通过战争手段到达应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是通过赠与等手段到达应国的,同时也可说明两国之间有往来交流。

(四) 应国与邢国的关系

邢国亦为一古老国家,陈昌远指出:“其在商代已立国,甲骨卜辞中作邢方或井方,《史记·殷本纪》谓:‘祖乙迁于邢’即此。”[12]239《元和郡县志》邢州下云:“古邢侯之国……周成王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传·襄公十二年》:“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杜预注曰:“即祖庙也。六国皆周公之支子,别封为国,共祖周公。”由此可见西周初年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国。

关于邢国地望,史籍记载多有舛误,陈昌远、李学勤、唐云明等学者已辩之甚详,均认为西周所封邢国在今邢台市[12]235―242。

匍盉的出土为研究应国与邢国的关系以及眺聘礼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匍盉记述了应国使者匍到达邢国氐地,邢公派司史向使者匍赠送礼物,匍为感谢邢公的馈赠而作器以示纪念,这是应国与邢国之间有交往的有力证明[13]。

由上可知,应国虽在史书上少见,但是出土文献却为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通过这些出土资料,我们知道应国为周王朝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其不但与周王朝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与周边国家有着联姻、交流等关系。

[1]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何光岳.应国略考[J].江汉考古,1988(2).

[3] 王龙正,王宏伟.南北交汇的青铜文化[J].文史知识,2010(11).

[4] 李乔.应国历史与地理问题考述[J].中原文物,2010(6).

[5] 黄益飞.应国具铭铜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6] 李家浩,应国爯簋铭文考释[J].文物,1999(9).

[7] 徐少华.邓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J].华夏考古,1996(1).

[8] 王龙正.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年代、墓主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1995(4).

[9] 陈昭容.从青铜器铭文看两周汉淮地区诸国婚姻关系[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4,第七十五本第四分.

[10] 张肇武.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J].考古,1985(3).

[1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2] 陈昌远.古邢国始封地望考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

[13] 王龙正,姜涛,娄金山.匍鸭铜盉与眺聘礼[J].文物,1998(4).

K22

A

1006-5261(2011)06-0105-03

2011-07-11

丁军伟(1986―),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周武王
武王伐纣
爱屋及乌
国人应该知道的成语常识
周武王大规模分封了吗?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史料遴选应是中学史料实证的重点
奴隶倒戈
爱屋及乌
浅解三字经(之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