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溺水所致ARDS的疗效分析

2011-02-07 09:11杜建平
当代医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动脉血肺泡插管

杜建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溺水患者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该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的ARDS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较为迅猛,相关研究显示,其病死率可以高达50%~70%[1],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分秒必争的进行抢救。目前,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该类患者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我科于2003年12月~2009年12月通过口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 IPPV)抢救了11例因溺水而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溺水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均为2003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2004年制定的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2]。该11例患者均为淡水淹溺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3~62岁,平均年龄为(27±3)岁;8例患者符合Ⅰ型呼吸衰竭,3例患者符合Ⅱ型呼吸衰竭。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面容、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泡沫样痰、双肺满布湿性 音或者呈现哮鸣音。

1.2 治疗方法立即清除患者口鼻中的污物,通畅患者的气道,使其可以进行呼吸;同时给予常规治疗,例如营养支持、抗炎、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其他的对症治疗等。呼吸机我们采用美国伟康 BiPAP Harmony ST双水平无创呼吸机,通过口鼻面罩来进行正压通气,用无创正压通气模块,S/T模式,适度调整固定带的松紧程度,嘱患者采取半卧位的姿势,设置压力支持水平:一般情况下,初始吸气相气道正压(IPAP/PSV)为8cm H2O,呼气相气道正压(EPAP/PEEP)为4cm H2O,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吸氧浓度为40%~60%,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步调整压力支持水平,IPAP最高至20cm H2O,EPAP最高至10cm H2O,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达到90%以上,湿化装置采用灭菌蒸馏水,要注意保持潮气量在6~8m l/k g。在进行通气的过程中,患者可正常饮食。如果无创正压通气进行2h后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并且出现下列症状之一者,应该立即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①患者出现意识障碍;②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如消化道出血等;③呼吸、心跳骤停;④痰量很多,需要通过插管来进行引流;⑤pH值呈现进行性降低的趋势,低至7.20以下时,并且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现进行性升高的现象,或者是低氧血症的症状很难改善,以致于氧分压(PaO2)呈现进行性降低。

1.3 观察指标及其判断标准 观察患者在通气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其体征的变化情况,并且监测患者在通气前以及通气后0.5、1、2h的动脉血气、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情况;判断标准:好转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消失,肺部的湿性 音以及哮鸣音也呈现明显减少或者消失,同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aO2≥75mm H g、PaCO2≤50mm Hg。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意识逐渐清醒,肺部 音及哮鸣音明显减轻;其余1例因呼吸骤停,改为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但因其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抢救无效而死亡。

2.2 10例成功治疗患者在通气前后呼吸参数的情况比较在通气后,10例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HR、RR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0例成功治疗患者的呼吸参数的变化

3 讨论

溺水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常见因素之一,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为:吸入水分以后,会导致肺微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肺泡渗出液中会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同时会伴有透明质膜的形成,甚至会有肺间质纤维化的出现,进而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小气道塌陷闭合,肺泡张力性下降,最终导致有效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的数量大量减少,妨碍正常的气体交换,影响氧合作用[3]。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一旦确诊,要尽早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尽早的阻止肺氧合指数的进一步下降,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低通气导致的病例现象,原因如下:①呼吸机可以提供压力支持通气,可以使患者在吸气时有一个相对来说较高的吸气压,这样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而且还可以扩张患者的小气道、防止肺泡塌陷,还可以减少肺泡渗出。②我们所用的呼吸机的通气的始动因素是患者的自主呼吸,当患者的自主呼吸较为稳定时,其每一次的吸气受到了一定的压力支持,吸气量增加,呼吸频率下降,从而患者的氧耗量就会下降,可以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较快的恢复。但机械通气中应讲究策略,高平台压、大潮气量会造成进一步的肺损伤,所以一般限制平台压在30cm H2O以内,潮气量在6~8m L/kg。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11例患者中,除1例因为呼吸骤停并且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改为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动脉血气结果、HR、RR也均有了明显的改善(P<0.05)。但这11例患者均是在发生ARDS早期即进行的无创正压通气,说明无创正压通气是早期治疗溺水所导致的ARDS的有效方法之一。依据我们以上的经验,此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在没有条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基层医院,在ARDS的早期及时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推广。

[1]马振广,张云涛.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用于急诊呼吸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3):36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3]朱蕾,钮善福,李燕芹,等.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评价[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1(9):28-30.

猜你喜欢
动脉血肺泡插管
勘误声明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