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峥嵘 精神璀璨
——河北党组织九十年奋斗轨迹及精神特质

2011-02-18 23:26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河北党组织精神

胡 庆 胜

·地方党史巡礼·

岁月峥嵘 精神璀璨
——河北党组织九十年奋斗轨迹及精神特质

胡 庆 胜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光辉历程。90年来,河北党组织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出辉煌壮丽的篇章,同时也培育形成了璀璨、激昂、崇高的时代精神。

纵观河北党组织90年的伟大历程,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呈现出四大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62年,彰显着四大精神特质。

一、新中国成立前二十八年:四个时期的四大显著特点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28年,是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28年。这28年,先后经历了建党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28年,呈现着四个显著特点。

(一)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北方斗争的重要策源地

1921年建党之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从南到北迅速发展。北京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集聚中心,河北作为京畿之地,一时成为北方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

李大钊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河北是他的故乡,他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首先播撒在河北。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即派罗章龙、邓中夏、何孟雄等到河北传播马列主义。从1922年起,唐山、张家口、山海关、保定、石家庄、安平等地陆续建立了党的组织。特别是1923年10月建立的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成为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到1925年,河北的党组织已遍及全省主要地区。

党组织的相继建立和发展,推动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其中著名的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北段工人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势力。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的非凡组织才能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彪炳史册。

党组织的相继建立和发展,为北方地区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准备了先决条件。在此期间,在李大钊和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迎接孙中山北上,声援五卅运动,津南农民起义,直南红枪会暴动等声势浩大的革命活动,促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在北方的蓬勃兴起。

这一时期,河北这块热土,是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建党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革命斗争,特别是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活跃地区,是北方革命运动高潮迭起的重要策源地。

(二)土地革命时期北方革命的中心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杀。奉系军阀杀害了李大钊,破坏了北方区委,革命陷入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处于严酷形势下的河北党组织领导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一时期,河北省委是跨省区的党组织,是北方革命的领导中枢。从1927年到1937年,党组织屡受磨难,但斗争不止,奋进不止。这期间,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势如破竹。1927年10月的玉田农民暴动,全县2万多人携大刀、长矛攻占县城,在北方打响了武装反抗军阀的第一枪。之后完县、磁县、灵寿、高阳、蠡县、冀南等一次次农民暴动接踵而至,在中国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党中央非常重视北方革命运动的开展。10年间先后组建了顺直省委、河北省委、中共北方局。管辖范围为冀、热、察、绥及豫北、鲁西北,一度还包括晋陕两省。其下属组织,最多时有13个特委、7个市委、34个中心县委、90个县委,是党领导的一个重要跨省区组织。

这一时期,河北党组织在某种意义上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的顺直省委,先后两次遭破坏,10次改组调整,省委书记9次更迭;当时的河北省委,先后5次遭大破坏,17次被改建,12次更换书记。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始终不变,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始终不变。面对奉系军阀和国民党的野蛮镇压,省委想方设法恢复和巩固党的组织,前仆后继,愈挫愈奋,愈挫愈勇。

这一时期,河北这块热土,是北方革命的中心,是中国武装大暴动的重要源点。历时10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推动了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为其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战的主战场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河北是日寇侵华的兵站基地和军事跳板,河北抗战关乎整个华北乃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河北的抗战,始于1933年。是年,日军占领山海关,继而侵占热河、冀东,河北成为抗战前沿。七七事变后,河北全境沦陷,大规模的抗战开始。当时,八路军115师、129师、120师抗战到河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三大根据地地跨河北;华北抗战主战场在河北。

河北的抗战,异常惨烈,异常艰苦。日军制造的屠杀和惨案达数百起,仅上千人的惨案就有梅花、成安、潘家峪等多起。全省人口伤亡达548万余人,占当时总数的1/5。财产损失数目惊人,仅粮食损失就达3312亿斤,房屋522万间。但是,英雄的河北人民不畏强暴,奋力抗争。仅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就有20多万人参加,波及21个县,攻下了9座县城。齐会战斗、大龙华战斗、陈庄战斗、百团大战等,使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在1939年的黄土岭伏击战中,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凋谢在太行山上”,震惊了日本朝野,这是我军抗战以来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

河北的抗战,创造了全民敌后游击战的范例。抗日军民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于人民战争的武装斗争系统以及地道战、地雷战、交通战、水上游击战和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战法,造成了千百万群众参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形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这一时期,河北这块热土,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仅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就与日军作战6.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72万多人。河北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

(四)解放战争时期全国的战略基地

在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无论是战略防御阶段还是战略决战阶段,河北都是重要地带。战略防御阶段的绥远战役、邯郸战役、承德保卫战,适时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犯。正太战役、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使河北解放区的作战变被动为主动;战略进攻阶段的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华北局面为之一新。

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河北是战略大后方。在平津战役中,河北人民以 “倾家荡产”的精神支援前线;太原战役中,仅冀南区就有2.9万民工支前;在东北大军南下过程中,河北人民户户为仓,村村为营;河北解放区还为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干部,仅1949年四五月间从河北派出的南下干部就逾万人。

在解放战争后期,河北是全国战略指挥中心。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建屏县成立,成为 “新中国的雏形”。

这一时期,河北这块热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基地。石家庄的率先解放,为我军夺取大城市开了先河;把大量人、财、物输送到全国各地,支援全国解放;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后,这里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指挥中心。

二、新中国成立后六十二年:彰显探索、创业、奋斗、奉献四大精神特质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11年的62年,是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62年。62年来,河北党组织领导人民在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体现政党性质、反映时代要求、突出省情风骨、凝聚各方力量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全省人民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这种精神的内涵,可归纳为探索、创业、奋斗、奉献四大精神特质。

(一)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新中国建立后的62年,是河北党组织带领人民形成和践行探索精神的62年。这种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探索精神,是除旧布新的先声,是开拓进取的先导,是推动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凯歌行进的不竭动力。

这种探索精神,体现在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当时,河北涌现出一大批带头探索、带头创办互助合作社的先进典型。其中有耿长锁创办的饶阳县五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遵化县王国藩创办的 “穷棒子社”,安平县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合作社。他们曾被毛泽东誉为 “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全国 “五亿农民的方向”。

这种探索精神,体现在60年代克服严重困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当时,河北是全国率先试行和推广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地区之一。其中有唐县试行的 “分配大包干”,张家口试行的 “收益分配大包干”和“三包到组”等。这些做法有的被在全国推广。

这种探索精神,体现在80年代初振兴老区经济的 “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实践中。当年,以河北农大为主,全省科研人员参与的山区开发项目取得实效,探索出一条科教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被国务院称为 “太行山道路”。

这种探索精神,体现在80年代中期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当年,马胜利主动请缨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的壮举,成为全国个人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石家庄市的 “撞击反射式”企业综合改革和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满负荷工作法,曾在全国大力推广;以 “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的 “邯钢经验”,曾被誉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二)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

新中国建立后的62年,是河北党组织带领人民形成和践行伟大创业精神的62年。这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是支撑河北建设、改革、发展大厦的精神脊梁,是主宰燕赵儿女激昂向上、奋进不息价值趋向的灵魂。

这种创业精神,体现在河北人民矢志不渝改造山河的艰苦奋斗中。其中有开山劈石,改河造地的平山县南滚龙沟人;有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遵化县沙石峪当代“活愚公”;有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锁风固沙,不改变面貌不论嫁的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全国劳模吕玉兰;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奋战几十年,把荒山秃岭变成 “太行山最绿处”的邢台县前南峪人。他们创造的人间奇迹,远播海内外。

这种创业精神,体现在大规模根治海河的宏大工程中。从1965年到1980年,河北人民响应毛泽东 “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每年冬春组织三四十万治河大军,按军事化编制,以大会战、大协作形式治理水患。连年出现父送子、妻送夫、父子齐出工、兄弟争报名的感人壮举,涌现出无数 “小老虎班”、 “铁姑娘连”、“推车大王”。十几年间,数百万民工凭借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和一辆辆独轮车,开挖疏浚骨干河道53条,连同配套工程共完成土方25亿多立方米,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奇观。

(三)被毛泽东赞誉过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新中国建立后的62年,是河北党组织带领人民形成和践行特别能战斗精神的62年。这种勇于拼搏、勇于牺牲的特别能战斗精神,是民族传统中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精神的精髓,是燕赵风骨中侠肝义胆、坚毅勇顽精神的升华,是全省人民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不断书写事业辉煌的巨大动力引擎。

特别能战斗,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以开滦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高度赞誉。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的工人阶级充分发扬了这种特别能战斗精神。1950年6月,张家口龙烟铁矿 “马万水小组”,创造出手工凿岩月进23.7米新纪录,马万水被评为全国首批劳动模范。一年后,峰峰煤矿罗永金小组创造出班产254.4吨的风镐采煤全国最高纪录。随后,唐山发电厂锅炉工李秀俊创造了每度电耗煤0.558公斤的全国新纪录。这些,为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能战斗精神,经久不衰地体现在开滦煤矿这个英雄集体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家煤炭供应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开滦煤矿提出在 “四五”期间让原煤产量翻番的奋斗目标。10万职工夜以继日地鏖战在千里煤海,涌现出“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他上三年班”的矿山铁汉侯占友等一大批 “拼命三郎”。周恩来盛赞开滦 “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1976年唐山地震后,国外曾预言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在震后10天就生产出了第一吨抗震煤,一年后即全面恢复生产。开滦煤矿,再次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特别能战斗的一面旗帜。

特别能战斗精神,还体现在与重大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中。62年来,河北先后战胜了邢台、唐山、张北三次大地震,抗击了1956年、1963年、1996年三次特大洪水。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全省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出特别能战斗的河北抗震精神和抗洪精神。

(四)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

新中国建立后的62年,是河北党组织带领人民形成和践行伟大奉献精神的62年。这种顾全大局、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人党性素养的本质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奉献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元素,充实新的内涵,拓展新的境界。

这种奉献精神,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具体实践中。他们中,有被胡锦涛誉为 “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的抚宁县英武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庚;有个人资产过亿,却毅然放弃在北京的舒适生活,回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有被称为 “上校村官”的安平县南王庄村的王玉坤之子王晓勋等。

这种奉献精神,体现在党员群众 “致富感恩社会、平凡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中。他们中,有自费自愿赴湖南、汶川、玉树抗灾一线抢险救灾的玉田县宋志勇等 “十三勇士”;有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六位孤寡老人的枣强县南臣赞村林秀贞;有二二八黄骅冰河救人英雄群体等。他们是河北新时期奉献精神的典范。

这种奉献精神,体现在河北人民 “舍小家顾大家、保京津保国家”的一次次抗洪抢险中。在1963年洪水肆虐之际,地势低洼的天津市面临灭顶之灾,河北党组织果断决策,利用一切洼淀蓄洪分洪,保天津保津浦铁路。1996年特大洪灾发生后,又提出保京津、保铁路、保油田、最后保自己的 “四保原则”,保证了京九铁路、华北油田和首都北京的安全。

这种奉献精神,体现在 “服务京津”、“卫护京津”的实际举措上。一是,河北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通过潮白河、滦河和“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确保京津供水安全。二是,为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在张家口、承德实施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封山育林,建设三北防护林,涵养环京津生态圈。

90年岁月峥嵘,90年精神璀璨。我们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以实际行动谱写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河北历史新篇章。

(本文作者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石家庄 050051)

(责任编辑 朱昌裕)

猜你喜欢
河北党组织精神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清华党组织公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拿出精神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