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一书评介

2011-02-18 23:26王中平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学术界李大钊学术

王中平

最近,吴汉全教授所著《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以《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一书为主体部分,另外还以“外二种”形式附以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李大钊研究史》,其二是《李大钊研究文选》。该著132万字,是近年来李大钊研究的较有分量的成果。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重在提出和论证新的命题。以张静如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李大钊研究专家,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了“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命题,使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后,相关学者对“李大钊与现代化”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积累。然而,学术界对于何为“社会现代化”尚未形成基本共识,对于李大钊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缺乏应有的认知,因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政治现代化视角来考察李大钊的,也就未能形成一部研究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学术专著。吴汉全的《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一书,一方面将“革命”纳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突破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将“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作了有新意的理解,赋予其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政治现代化、学术现代化等内涵,从而对李大钊这一历史人物的思想与道路作出了新的解读和诠释。由此,本书认为李大钊开创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的贡献主要是:引进马克思主义新的现代化理论,创建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指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寻求了革命——现代化的崭新模式;阐发人的现代化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以及平民主义的社会理想,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理论体系;领导五四运动、推动国共合作、在北方开展政治斗争、配合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运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在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现代化的进程。在全新的意义上理解“社会现代化”,从现代化视野解读和诠释既有的史料,以“社会现代化新道路”来归纳李大钊的历史贡献,这是本书的突出之处和主要特色。

任何比较成熟的学术研究,都有研究的历史,李大钊研究也是这样。自李大钊牺牲之后,李大钊研究就开始了。解放前的研究虽然比较粗浅,但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大钊研究兴起了高潮。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李大钊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外的李大钊研究得到持续推进,带动了相关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虽然,学术界在某一时段会对李大钊研究给予总结,对于大型的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也有一些综述性的文章发表,但尚未能有一部《李大钊研究史》,以全面地梳理李大钊研究的历史过程,展示李大钊研究的轨迹,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吴汉全的《李大钊研究史》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李大钊研究历史的学术专著,对近80年来李大钊研究的历史过程予以学术的梳理,力图总结研究的得失,探讨李大钊研究的规律。该书的基本观点是:新中国成立前李大钊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李大钊研究的第一次高潮;1978年至1994年间,李大钊研究出现第二次高潮,而在1979年和1989年则是这次高潮中的两个浪潮,在李大钊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94年以后的十多年,李大钊研究向深度方面发展,尤其是李大钊学术思想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新世纪的李大钊研究将出现新的趋势,并继续将李大钊研究推向前进。可以说,《李大钊研究史》开辟了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对于推进李大钊研究工作走向深入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术注重积累,温故可以知新。在李大钊研究的历史上,产生了一批值得称道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经受历史的检验和学术实践活动的检验。对于今天的李大钊研究工作来说,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去粗取精,加以理性的反思和科学的总结,有助于李大钊研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吴汉全从自己20多年来发表的近百篇李大钊研究论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0篇,形成了《李大钊研究文选》这部书。该书对于李大钊研究,有多方面的贡献。譬如,张静如教授在学术界提出要加强李大钊与社团关系的研究,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提供新的内容。由此,学术界对于李大钊与少年中国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的关系予以研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成果。但对于李大钊与新潮社、国民杂志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等社团的关系,却缺乏具体的研究。《李大钊研究文选》中的《李大钊与觉悟社》《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李大钊与“新潮社”》《李大钊与〈国民〉杂志社》等文章,第一次对李大钊与这些社团的关系作出了梳理。又譬如,李大钊曾留学日本,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学术界对此作出过宏观的研究,但至于李大钊受到哪些西方思想家的具体影响,尚未做出个案的探讨与实证的分析。对此,《李大钊研究文选》中的《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论托尔斯泰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试论爱默生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等系列论文,在实证研究方面对“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西方思想家”问题上有重要的突破,使李大钊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得以具体化,深化了人们对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西方文化渊源的认识。再譬如,学术界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的李大钊,但对李大钊是学者、文化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先驱的一面虽也有所涉及,但注意不够、研究不深,尚未凸显出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开创者的地位。《李大钊研究文选》中的一些文章,如《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李大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对历史学几个相关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诠释》《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李大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与外国学术思想》《五四时期李大钊对法国学术思想的研究》《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李大钊与五四时期学术观念的更新》等,阐发了李大钊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辛勤耕耘、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历史贡献,凸显了李大钊作为学者、先进文化代表者的光辉形象。可以说,《李大钊研究文选》是作者20多年研究李大钊成果的精华,对李大钊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汉全教授20多年来积极从事李大钊研究工作,又曾在老一辈李大钊研究大家张静如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完成了《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博士论文(该论文修改后于2002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李大钊研究论文近百篇,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界知名的中年学者。这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拓性成果,开辟了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相信该著的出版对于李大钊研究以及其他中共历史人物的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学术界李大钊学术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