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赤散加味治疗手足口病52例临床观察

2011-03-16 18:16冯连笑
天津中医药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疱疹口病

冯连笑

(天津市红桥区卫生局,天津 300131)

手足口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疫苗接种及特效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笔者用导赤散加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病例均来源于社区门诊,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9岁。其中2岁内13例,3~5岁34例,6~9岁5例。本组病例均发病突然,检查可见口腔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较剧。1~2 d后可见皮肤疱疹,皮疹以手足为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内含混浊浆液,同时伴有尿黄、拒食、舌红等症。伴发热者21例,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28例,显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少数病例可伴咳嗽,呕吐等。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西医诊断符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1]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2]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感染病分会制订的诊疗标准。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以导赤散加味治疗。方药:生地15 g,木通3 g,竹叶 6 g,生甘草 3 g,黄连 3 g(打细),连翘 9 g,白鲜皮 9 g,上药加水 300mL,煎煮 20min,煎成药液 150mL,1 剂/d,分 2~3次服用,2岁以下婴幼儿药量减半。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拟定疗效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皮疹基本消失,无新皮疹出现。生命体征正常,无咳嗽、腹泻,无神经精神症状,肢体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化验结果正常。有效:口腔溃疡减轻,手足、躯干部皮疹明显消退,其他症状得以改善。无效:皮疹消退不明显,发热不退或合并皮肤、口腔感染。

3.2 治疗结果 本组52例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治疗3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

4 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围,多发于夏秋之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疫毒湿热侵入患儿之体。暑气通心,湿气通脾,且手少阴心经通于舌,止于手部;足太阴脾经通于口,起于足部。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时邪外袭,循经上蒸于舌,下犯四肢发为疱疹,为心经火盛,湿热内蕴之证。治以清心泻脾、利尿除湿。主方导赤散“治小儿心热”泻心火利尿,使热邪由水道而出;黄连清湿热,有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2];连翘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玉樵医令》有“治舌破生疮”的记载;白鲜皮苦寒入脾,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祛邪以安内。临床观察证明,本方治疗手足口病体现出针对性强、退热迅速、效果明显、标本兼顾等特点。

[1] 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2] 汪受传,俞景茂.中医儿科临床研究[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33-436.

[3] 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8:7-8.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疱疹口病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