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菲康预防91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2011-03-30 12:57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培菲康儿科菌群

邵 艳

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 盐城 224002

感染性疾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常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01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应用培菲康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儿科的住院患儿符合入选标准者189例。入组患儿为1 ~36个月的婴幼儿,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或合并感染性疾病,需要有静脉应用抗生素,在住院应用抗生素72 h后出现腹泻,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1月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并排除危重患儿不能口服者和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者。全部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91例,男50例,女41例,年龄1个月~2岁10个月,住院时间为8~12 d;对照组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1个月~3岁,住院时间为7~14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和应用抗生素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89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基础疾病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静脉途径给予。预防组:治疗同对照组,同时加用培菲康散剂(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S10970105,每包 1.0 g)口服,0.5~1.0 g/次,2~3次/d;记录每天大便次数、性状、量。比较两组患儿入院72 h后腹泻的发生率及腹泻持续时间。

1.3 评定标准

入院72 h以上,大便次数增多或性状改变,症状持续2 d以上评定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比较(表1)

2.2 不良事件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使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腹泻。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诱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发生率在5%~25%,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类发生率最高[2]。且年龄愈小,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越高,可能是由于小儿免疫及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致使机体免疫力较弱,消化功能易受到疾病本身的影响,加上抗生素的应用,引起肠道正常菌群破坏,导致肠道抵抗力的丢失,继续应用抗生素可能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和阻止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极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主要由肠道菌群紊乱所致,针对其预防和治疗,积极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等药物[4]。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培菲康对应用抗生素患儿进行预防性干预,干预后第3、7天的腹泻发生率及腹泻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未应用培菲康组,预防组口服培菲康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为17.58%,而对照组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为 3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7,P<0.01);预防组口服培菲康后继发腹泻的持续时间为(3.61±1.03)d,而对照组继发腹泻的持续时间为(4.72±1.1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94,P<0.01)。

表1 两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及腹泻持续时间比较

益生菌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机制包括:①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产生有机酸,刺激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分泌等阻止致病菌及毒素粘附,抑制或拮抗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从而纠正菌群失调;②通过生物(菌膜)屏障,刺激和促进粘蛋白表达与分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防止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移位;③促进出生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和全身免疫系统的激活、发育与成熟,参与机体对食物和正常肠道菌群的免疫耐受;④通过对肠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的作用,均衡细胞因子,特别是致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调节肠道黏膜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甚至调节肠道以外的全身性免疫应答反应;⑤参与VitB1、VitB2、VitB6、VitB12、VitK、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的合成,参与蛋白质、胆汁酸和胆固醇等的代谢[4]。因此,笔者认为,对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疗程达3 d以上者同时予益生菌口服,可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5-6],且可提高自身抗感染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1]王晓红.金双歧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67.

[2]罗文雄,张春凤.口服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40例临床观察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15.

[3]马芬芳.应用培菲康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J].现代医院,2009,9(6):62.[4]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1):21-25.

[5]庄文杰,胡国华,王有成.培菲康联合加味平胃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慢性腹泻 [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97-198.

[6]甘露,陈迎春.培菲康预防婴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8,1(2):98.

猜你喜欢
培菲康儿科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圆梦儿科大联合
思密达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腹泻60例临床观察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消旋卡多曲联合培菲康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培菲康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