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

2011-03-31 04:51
关键词:报告责任企业

李 飞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系,辽宁 大连 116011)

浅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

李 飞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系,辽宁 大连 116011)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公众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注,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基本达成共识.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披露形式,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披露形式

以企业自愿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公益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虽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自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我国第一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数十家上市公司、国有企业陆续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公民报告,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情况.据统计,2009年全国共发布58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2008年的169份相比,呈现"井喷"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来实现生产运营中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逐渐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披露形式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产生于20世纪前叶,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于1924年首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学术界对此予以广泛关注.霍华德.博文(Howard Bowen)于1953年出版《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更是开始了理论界对社会责任的论辩.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著名管理学家阿奇.B.卡罗尔(Archie B.Carroll)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1]卡罗尔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部分,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慈善)责任.笔者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融入社会群体之中,与各种组织和利益相关方产生互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全部的经营活动中,在对股东负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增进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而且这些行为要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具体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资率等),对员工权益的责任(如员工的工资保障、工作环境等),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如企业能源利用率、对环保的投入、对三废的治理等),对消费者权益的责任(如产品质量、广告的真实度等),对债权人的责任(按规定用途用款、按规定日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等),对政府的责任(依法纳税等),对供应链上伙伴的责任(如对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公平的交易机会及向其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对社会发展稳定的责任(如创造就业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等),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如慈善捐助支持、社会灾害事件捐助等).

2.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形式

从企业实际披露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分别在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附注等年报各个独立部分披露,有关社会责任的处理也只是进行财务上的处理.如将因环境污染缴纳的罚款列入营业外支出,将对环保设备的购建列入固定资产等.这种做法使人们很难了解和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另一种是在年报之外另行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种独立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多以文字描述为主来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而用货币计量的数据较少.从国外的情况看,编制独立的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直观的评价.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较早的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在中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并不长.第一份报告可追溯至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率先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直到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内资企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后各类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06年全年有18家发布,2007年77家发布,之后两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迅速增加,2008年有169家发布,2009年有582家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

近几年,政府和行业组织对于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也给予高度关注.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入了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方面的要求,促进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强制性的披露.如在《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了对一些特殊行业的资产预计弃置费用;在《第5号——生物资产》中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设置了"矿区权益"和"矿区权益减值准备",允许提取弃置支出准备.这些准则为规范企业社会行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努力.《第9号——职工薪酬》中提出了"职工薪酬"的概念,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确认原则,引入并明确规定了辞退福利的处理方法,并统一了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对我国设定提存计划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从而强化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行为的承担;《第18号——所得税》从计税基础上改变了原有旧制度中的收入和费用与纳税收益和纳税扣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准则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体现了综合收益观的思想,能够促进企业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促进环境治理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2008年1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部向各上市公司发出《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纳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做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试点.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做出了相应的行动,要求所有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必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CSC 9000T》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对纺织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数字上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达到了一定水平,政府及行业组织也出台一些规定要求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缺乏行业特点

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框架和内容来看,大部分报告都注意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很多报告非常相似,缺乏个性.大多数公司只是机械地依照《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或全球倡议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体系和内容来编制报告,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也就容易导致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是上市公司做了某一方面的努力,但是《指引》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并没有涉及这些内容,所以上市公司就没有将自己的作为通过报告呈现给利益相关者,导致利益相关者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到底承担了那些社会责任;二是企业所依据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板或标准中涉及的一些内容,由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殊性,并没有对这方面的责任采取特别措施,导致利益相关者误解,认为公司在这方面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例如,对于某些高科技企业,其生产经营并不污染环境,在环保方面也没有特别措施.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司不说明自己的行业特征,仅仅以节能减排来表示自己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会使社会责任报告显得空泛.

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不全面

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不能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大部分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基本都是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慈善成为报告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却基本不提.尽管他们没有披露明显的正面评价和所获荣誉,对社区活动和公益捐赠披露的措辞也还算客观,但由于几乎没有披露不利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均衡性就大打折扣,使社会责任报告沦为这些企业树立光辉形象的"门面工程".例如中石油,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股份公司发布的2006年年度社会责任报告,都未提及2005年底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事故以及后续处理,却对在2005年开始的北京奥运合作计划进行了详细描述.

3.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或者验证

和财务报告一样,社会责任报告的诚信程度要受到社会的监督.财务报告目前发展比较成熟,通过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意见,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公信力.然而,目前大多数社会责任报告在审验和认证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大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的验证意见,有的即便包含第三方意见,但对于第三方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公信力还存在异议.

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用语模糊的问题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大量使用了引导性和原则性的语句,如"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等,上市公司在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也大量使用类似的语句,很少用具体事例和量化指标佐证,不能真正了解公司到底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华能国际(600011)在2005年就"回馈社会"披露的全部信息是:"2005年,本公司及公司员工分别进行了献爱心捐款捐物、扶贫帮困捐款捐物、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公司还组织员工进行义务植树、扶贫帮困及希望工程的结对帮活动,尽自身的力量与义务帮助中国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民."只是单纯地进行描述,而没有任何量化数据,与其他企业也不具有可比性.科大讯飞(002230)在2008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写道:"逐步完善了薪酬体系,根据公司的人才战略,制定了有竞争力的公司薪酬水平,并提高福利及保障水平."至于怎样完善,提高到怎样的水平,没有具体的说明,也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

5.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在欧盟-中国小项目便捷基金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对中国3000多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设企业社会责任部,8%设可持续发展部,14%设环境管理部,39%设公共关系部.中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也就是说,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工作来对待.

四、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仍需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下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在共同指导原则下体现行业特点.由于能力的限制,不同的企业不可能对每一部分的社会责任都顾及,让每一个企业都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能够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对其所在行业涉及的重要社会责任进行披露.例如,一般情况下化工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高污染,那么环保责任就是化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对于软件企业来说,环保责任就不是其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因此,各行业组织和协会应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编制要求,制定本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制定和发布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CSC 9000T》以及《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

第二,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建设.目前,国外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建设比较完善,例如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联合国"全球契约"以及全球倡议组织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这些报告与指南规定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原则及报告应包含的具体内容.我国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不能照搬国外的报告体系,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设计形式,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为对企业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介绍.在对基本情况的介绍中报告企业的基本概况、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法定代表人致辞以及公司战略、公司对社会的承诺和公司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体系等内容,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部分阐述评价内容、评价结果、评价意见、资料和数据来源、评价机构资质证明等.对股东和债权人的责任由于已在财务报告中有所披露,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只进行简单的表述.

第三,增加第三方审验,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在我国,审计制度主要侧重于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审计,这不利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同时,由于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已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先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和公信力进行验证.

第四,采取适当的报告形式提高报告的效果.除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外,适当的报告载体、篇幅和发布时间都是影响报告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方式通常是报告出版物、新闻稿和网站登记形式相结合,大部分公司网站上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这使得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可获得性低.因此,企业可将社会责任报告分为简便式和完整式两种类型,在公司网站上同时发布简便式和完整式两种形式,同时将简便式报告和完整式报告进行链接,方便各利益相关方查找所关注的信息.纸质版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只发布简便式的报告.对于报告的发布时间,可以企业定期发布为主,具体在企业财务年报发布前后为宜,在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时通过企业网站或其他媒体进行不定期发布.

第五,积极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建设.确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基础.不同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得出不同的结论.正确确立或选择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对于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客体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的标尺,应依据评价的特定对象和特定内容,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标准.

第六,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使之成为企业贯穿始终的重要工作,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该部门主要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为下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做好计划,并且通过与企业各部门沟通,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定时发布,同时对与企业相关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第七,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增强企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让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使企业从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公司战略管理的高度,将社会责任融于企业使命.其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1]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5版.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6.

[2]霍玉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惊艳亮相"[N].中国贸易报,2009-12-10(4).

[3]牟联光,杨 州.公司社会责任探析——以国有企业为视角[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7-61.

[4]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51-78.

[5]朱金凤,杨秀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评析[J].财会月刊,2008(5):69-70.

[6]周志田,杨多贵,胡淙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309-310.

[7]郑海东.CSR报告应体现专业和行业特色[J].WTO经济导刊,2009(10):72-73.

Analysis 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LI Fei
(Dept.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Radio and TV Univ., Dalian 116011,China)

With public focusing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recent years,it has basically reached a consensus in China's theory and practice fields that the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onnotation and disclosure form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alyzed the status of Chin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ystem construction;disclosure form

1671-7041(2011)03-0051-04

F270

A*

2011-01-19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2010lslktglx-06)

李 飞(1973-),男,辽宁大连人,教授; E-mail:dllifei668@163.com

猜你喜欢
报告责任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报告
报告
报告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