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

2011-03-31 04:51张志荣薛忠义
关键词:科学性大众化大众

张志荣,薛忠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

张志荣,薛忠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从政治社会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3个方面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性;科学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及运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们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并用它来自觉地约束和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引领意识形态的同时实现其实践价值.大众性即群众性,是指大众化过程中运用大众话语、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述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看,"大众性"是"大众化"的前提,是大众化的必要条件;从"大众化"本身看,"大众性"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是保证理论先进性的重要依托;从"大众化"的目标看,"科学性"是"大众化"应坚持的根本原则,因而成为"大众性"不能偏离的主线.

一、政治社会化视阈下的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走向,通过政治社会化实现意识形态的目标指向.

1.大众性是政治认知的前提基础

在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认知是基础和起点.就政治心理来说,人们的政治动机、政治情感及政治态度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政治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和关系,对政治主体和客体及其场景等的感知和认识基础上的.政治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1]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的形成同样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和起点.人们对于政治认知的兴趣和欲望是相应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认知对象的内容和形式由此成为影响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文化在内容表述上的群众性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性是政治文化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去主动认知的前提条件.因此,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大众性"是政治认知的前提基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2.大众性是塑造政治人格的必要条件

政治社会化既是政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也是塑造政治人格的重要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既是一个通过政治社会化塑造政治人格、培养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学习政治文化、政治技能,形成相应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从而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通过大众化的过程,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人民群众能够自觉接受、认同的大众政治文化,在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按自身发展的需要传播政治文化,塑造相应的政治人格,但只有在尊重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既定目标,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众政治文化.主导政治文化要走向大众、融入大众,能够"化大众",内化为大众政治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大众能听得懂、看得懂、感兴趣.因此,"大众性"是塑造政治人格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早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当时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时,就曾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在这里,毛泽东不仅强调中国化,而且指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塑造政治人格的有效形式——政治文化在形式上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即"大众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时刻谨记任何一种政治文化不管它如何先进,都必须紧密结合群众,否则就会丧失生机与活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时代特征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科学性、先进性是无可置疑的.但与此同时,科学的理论只有通过有效的形式才能进驻群众心中,才能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指导大众政治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众政治文化,从而塑造政治人格,培养合格的政治人.

因此,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还是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今天,大众性始终是一个具有前提性的特征.

二、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政治信仰,而达到这一目标客观上需要实现"大众性".

1.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客观要求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但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科学准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真理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能够使用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语言"[3],让理论研究能够面向社会、吸引大众、感染大众、指导大众、服务大众.也就是说,必须用具有大众性的观念引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潮,让一切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真理都具备通俗易懂的理论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因其大众性的品性而最广泛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所运用.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普遍的理论研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的理论阐释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客观要求这一过程必然具有大众性的特点.

2.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依托

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不能只依赖于党和政府以及少数专业工作者,更要依靠人民大众在学习和运用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要以大众性为重要依托.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源于大众又复归大众.传播与创新主体的群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表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学习、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成为传播主体,也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只有采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鲜活的材料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和观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理论,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建立在理论的大众性和实践的大众性基础上的创新的大众性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政治意识形态演进过程.上下互动的变革方式是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内在自我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在当今中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和更新.一方面,政府基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自上而下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断地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实践的需要,对指导实践的理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稳定时期,这种上下互动的意识形态演进方式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因此,从意识形态演进的角度看,大众性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植根于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自觉学习和运用,充分发挥大众自身的能动性而使理论不断内化于大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其作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结合的结果,也不是靠制度控制、法律法规约束的结果,而是来自对人民大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只有能够吸引群众、感召群众的理论,才能真正地指导群众、服务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4],才能成为人民大众认同并普遍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创新和发展.

三、大众性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前提

大众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以不偏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前提,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紧密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1.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是理论的实践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的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研究,但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学术研究的价值都在于研究成果的学以致用,理论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其最终的目的在于理论的应用,这是理论的价值源泉.只有能广泛地应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理论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的实践价值才能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理论研究本身解决了用什么来"化大众"的问题,而大众性则是如何"化大众"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在内容的表述和传播形式等方面突出大众性的特点,才能顺利实现学术研究与理论普及的衔接,进而实现理论的实践价值.

2.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国情和世情,基于人们在实践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承载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是决定这一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由此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唯有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武器,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科学性这一根本原则,通过大众性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完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是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就需要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以坚持科学性为前提,时刻不能偏离科学性这条主线.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理论能说服人、并得以广泛传播和继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重要前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在推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而富有成效地开展,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想信念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众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前提.大众性要求理论宣传在内容上要贴近群众,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懂;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让群众感兴趣.但同时也要牢牢把握科学性这条主线,要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转变为大众政治文化,当前政治体系才具有合法性,这一理论体系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运用"大众话语",深入浅出,用群众性的语言诠释深奥的道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联系现实,深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激发群众思想共鸣;形式多样,增强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6]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1]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53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37.

[4]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邱炜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天津日报,2009-12-28.

On popularity in popularization for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ZHANG Zhirong,Xue Zhongyi

(College of Marxism,Dalian Maritime Univ.,Dalian 116026,China)

Popular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in popularization for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opularity in popularization for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such three aspects,as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the objective need of the popularization for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popularity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adhering to scientificity.

contemporary China;Marxism;popularization; popularity;scientificity

1671-7041(2011)03-0094-04

A81

A*

2011-01-11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2009JD07)

张志荣(1977-),女,黑龙江五常人,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mike0qs@sohu.com

猜你喜欢
科学性大众化大众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