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防控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几点思考

2011-03-31 11:47文凤华
关键词:信贷业务农发行信贷风险

吴 翀, 文凤华

(1.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沅江市支行,湖南 益阳 413100)

一、引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于1994年11月挂牌成立,是我国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将近17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以政策性银行的身份参与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建行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形成了以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进入政策性信贷业务和商业性信贷业务并存的发展阶段和转型期。

信贷业务是农发行的核心业务,信贷风险贯穿于信贷资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对农发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信贷风险是指贷款收益的波动性或不确定性,即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引起信贷风险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信贷风险的变化情况日益复杂,变动趋势难以把握。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信贷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农发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农发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一)农发行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当前对于农发行而言, 已经形成了无政策性业务不稳, 无商业性业务不活的现实局面。然而,纵观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历史结构,每一个阶段的跳跃都会使其信贷业务得到一次发展,每一次信贷业务的发展也都会促进农发行不断完善自己。

在17年的探索道路中,农发行的信贷业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7月-1996年12月,代理阶段。代理期间,农发行省级以下分支结构由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全面代理。在这一阶段,农发行虽然具有自己机构,但其各项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却由农业银行代理,而且信贷业务品种单一,主要是以政策贷款为主的信贷业务。

第二阶段:1997年1月至今,这一阶段时间比较长,占农发行总发展时间的大部分,这一阶段又因为信贷业务特点和种类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1997年至1998年,这一层次是农发行首次实现自营的时期;

第二个层次是1998年至2004年,这一层次是农发行封闭运行时期,此时农发行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于发放和管理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支持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方面,贷款的运行特点就是封闭运行;

第三个层次就是2004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农发行信贷业务的主体就是以粮棉油收购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信贷为一翼,以农业和农村中长期信贷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结构。

在我国粮食流通进入全面市场化运作之后,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政策性贷款支持业务逐步萎缩,已经开始由封闭式政策性贷款业务向贷款新业务即商业性贷款业务方向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业务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农发行信贷业务特点

农发行的信贷机制具有浓厚的信用色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通常的信贷机制形成明显区别。笔者认为,农发行作为支农的政策性银行,其信贷业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包括政策、制度、流程的特殊性,也包括贷款对象、范围、方式的特殊性,还包括农发行自身的一些特点。

1. 贷款政策保护,收益甚微

由于农业的重要地位及当前的发展情况,政府指导粮棉油经营不能按市场价值规律办事,往往片面强调保护农民的利益而牺牲企业的利益。一方面,粮棉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产品,现阶段其需求还难以替代,特别是粮食更关系国家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粮棉油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丰歉难定,种种生产的不确定和消费需求的一定刚性,决定了粮棉油流通市场的不稳定性,经营者面临的既有生产不足价格上涨的风险,又有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的风险,而企业面临的这种风险无疑与农发行的贷款紧紧相连。

虽然,政策性银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与商业银行并驾齐驱,然而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发展上的障碍,导致其不良贷款比例较大,收益甚微。资本金上,财政对农发行资本金补充缓慢,农发行资本金与信贷资产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不相适应;财务收益上,农发行实际营运中的亏损状况,难以形成财务收益的积累;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再贷款维持;资金运用上,组建初期即接收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形成了高比例的不良资产占比,资产流动性不足。

2. 贷款对象单一,行业固定

农发行的贷款对象是国家规定的粮食购销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用于粮棉油收购、 调销和储备。出于贷款对象的无选择性和贷款种类单一性等原因,使得农发行只能将资金集中投放在粮棉油这一特定的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产业和企业集中带来的风险。由于不是像商业银行那样自主选择客户,这就决定了不能按照借款人的贷款偿还能力这一衡量贷款对象贷款资格的通常前提,作为贷款发放的标准和条件,也无法遵循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通过负债和资产的多元化来最大限度地规避、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

即使是农发行目前对贷款实行的抵押担保措施,企业也基本上是以前债抵押后债,以旧贷担保新贷,这种抵押担保物所有权的非特定性,决定了这样的抵押担保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此极大地限制了抵押担保管理方面效能的发挥,直接造成了农发行贷款管理中信用成份占绝对比例的客观事实,进而导致了农发行信贷资产的高风险性,这也正是目前农发行信贷机制最尖锐的问题。

3. 信贷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农发行成立的时间较晚,出于对工作内容的交叉相关性,当时大部分员工都是从中国农业银行调派过来的。随着近年来农发行营销理念的确立,信贷营销重点的明确,信贷营销难点的突破,信贷主体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业务规模、客户数量和市场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量、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一路发展至今,这些“开国元勋”付出汗水换来了农发行的稳定发展,却也随着年龄结构的偏大,在下企业、做报表等超负荷工作时,出现一些力不从心的局面。

另外,由于近几年农发行的人力资源队伍实际上处于一种“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吸收的青年力量并不多,导致许多信息工具使用不完全,信贷意识不同步的现状,整个信贷部门的思想观念、风险意识、专业知识、业务技能都与商业银行有明显差距。

三、农发行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表现

尽管农发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来开展筹融资活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活动不存在风险。在农发行的业务范围拓宽的同时,作为实施政府意图的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定位开始弱化,要求对政策性资金进行商业化管理,因而在信贷工作开展过程中风险逐步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它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具有的风险特点外,由于其信贷业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每一类风险的具体表现上,还呈现出自身所固有的风险特征。

(一)主要信贷风险

1. 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各级政府政策的不完善,致使农发行执行政策后出现信贷损失没能得到相应的补偿,从而造成的贷款本息部分或全额损失的风险。一方面,贷款应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原则经营,但同时又受到必须保障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约束,在这种激烈矛盾下,如果没有协调好,找不好平衡点,就很容易产生政策性风险。尤其是自2001年后,粮食问题基本上形成了分省决策、一省一策的格局,由于各省情况不同,政策风险呈现个性化、区域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政策性风险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对抗,突出表现为企业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销售之间的矛盾。在收购环节,由于“谷贱伤农”教训深刻和国内粮食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逐步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系列“惠农”政策,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要求粮食购销企业必须按照政府确定的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企业明知收购的粮食价格较高、数量太多,难以顺价销售,但不敢拒收和限收。可以说企业以较高的成本收购了农民交售的余粮,保证了敞开收购政策的落实。

但是对于企业按照政策收购进来的粮食,国家没有指定销售渠道,没有规定销售价格, 只是硬性地要求企业顺价销售,不得形成新的亏损挂账。由此可见,相对于收购环节严格的政策性而言,企业的销售环节却是完全市场化的。销售渠道要靠企业自己去开辟,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完全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在购销活动严重脱节的情况下,企业以较高的价格敞开收购的粮食,必然有一部分难以顺价销售出去,致使库存粮食积压严重,形成潜在风险。而对销售环节出现的销售价格低于收购价时,国家也没有明确亏损时给子补贴的政策规定,企业将风险转嫁给农发行,最终造成国家收购资金的损失。

2. 法律风险

各类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农发行与企业双方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农发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为法律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经营商业性信贷更加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首先,缺乏成熟的法律论证体制。商业性业务属于自主决策性业务,而且强调经营效益,但农发行长期从事政策性业务,决策程度较低,缺乏商业性业务经营需要的法律论证机制和基础。

第二,缺乏法律法规支持。在“三农”仍旧处于弱势地位的今天,以支农为主要目的的农发行虽然开拓了商业性贷款,但这些贷款也基本是涉农贷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慢,农村较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农发行在开展工作时,总会碰到一些左右为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撑,导致工作难度加大。

第三,政策性银行管理的具体措施至今未出台,信贷违规处理办法、贷后管理实施规定等较缺乏,以上这些都将不利于农发行规避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不利于规范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更不利于农发行稳定、有序的发展。

3. 市场风险

市场调节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其供需关系的波动时常带来价格的瞬息万变,所以也可以说市场风险的实质是一种价差风险或是经营风险。当前,我国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价格机制不健全,竞争缺乏有序性,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因此无法正确预期商品价格,于是就产生了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指标,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市场价格走势,适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利润。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风险。粮棉市场化改革后,企业经营过程中将直接遭遇市场风险的打击,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收益风险突出。由于粮棉等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小,市场所反映出来的供需也往往具有滞后性,导致企业很难在第一时间依据供需状况做出反映;由于市场主体多元化,国家不再为粮棉购销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在此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供销社棉花企业不得不走向市场找机会,不得不深化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但是由于市场规律的瞬息万变以及企业尚未形成与市场接轨的经营管理方式,使企业一时无法适应纷繁多变的经营环境,一旦遇到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许多企业就难以把握,甚至出现生存危机,直接威胁到农发行的信贷资金安全。”

4.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其他人利益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道德风险。对于一些法纪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不强的企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上,而是想方设法逃避信贷监督, 通过虚列支出、 多头开户、 坐支销货款等途径,直接或变相地挪用收购资金,将给农发行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商业性贷款的发放对象涉及的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实力不足,经营效益较低,抗风险能力弱,资信状况较差的问题,信用风险尤为突出。

一方面,农发行对客户的选择性差,其贷款客户被严格限制在农业相关领域内;另一方面,在我行现有企业中,部分是国有企业或由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难免烙上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很容易受到行政干预,信用观念较弱,风险难以释放。因此导致基层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不发放贷款,将不得不承受收购“打白条”的政治压力;如果发放贷款,本身就带有很大风险,贷款的安全难以保证。

5. 操作风险

农发行的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基本相似,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操作风险是指因为内部流程、人力和系统的不足或者失误以及外部事件冲击所导致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农发行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农发行工作人员违规经营、违规操作及管理失职而造成的风险。在利益驱动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把矛盾和风险推向了银行,企业经营的危机可能转化成对银行债权的侵蚀,而信贷人员的操作管理也是贷款质量的重要保证。

信贷工作人员在放贷时,既要负责管库,进行贷前调查,又要负责贷款的审批、发放,还要进行贷后管理等工作,工作分散性强导致了专业性低,使得信贷人员在短时期内无法对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的风险把握。在放贷流程中,现有的信贷管理都过分强调仓单的作用而忽视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为了贷款尽快下放,部分企业所办的抵押物和担保物存在不足额、不合规的现象,这些抵押物实际上缺乏法律效力,在真正出现风险时就很难能依法行政;在贷后管理阶段,由于没有具体的风险补偿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导致信贷人员权责不对称,使得贷款“三查”流于形式,加剧了农发行的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者的提现需求和借款者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前者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后者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对于农发行来说,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其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拓展,流动性风险是其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农发行的储备粮棉贷款虽大部分为短期贷款,但只有当储备粮棉抛销才能收回,粮食未销售时农发行要对其无限次展期,从而出现短贷长用的现象。另外由于农发行大量财务挂账贷款导致资产流动性较差而形成,因此农发行的信贷资产一半不能流动,形成典型的流动性风险。截止2006年10月底,农发行各项贷款余额8507.91亿元,占全部资产的92.21%,其中挂账及不合理占用贷款高达4044.11亿元,占比47.53%,而在这部分挂账贷款中,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占到76%左右,按照对外披露口径划分,政策性贷款是属于正常贷款范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农发行财务状况的脆弱性。而至2006年末,农发行按对外口径披露的不良贷款余额达676.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5%,大大高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而这类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也严重威胁到了其信贷资金的流动性。

(二)农发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正如上文所述,农发行的信贷风险复杂多样、交叉存在,之所以存在这种局面,是因为导致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历史积累也有发展困境,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农发行信贷风险高、防控难度大的现状。

1. 历史包袱较重

农发行的业务是由各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专项贷款划转而来的,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已被认定的大量财务挂账和停息挂账等占用贷款,而在农发行的存量风险贷款中,绝大部分是历史和政策因素形成的,按规定大部分应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负责消化, 这就决定其不能以存量贷款风险的比例来判定新的增量贷款风险的程度和总资产的优劣,影响了对风险程度的总体把握与控制。再加上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不到位,主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并未实现实质性脱钩,企业机构不精简,“官商”思想严重,仍然存在吃政策性贷款大锅饭的倾向,严重影响到信贷资金的运用效率,也加大了贷款收回的风险。

2. 外部环境较杂

国家至今没有对农发行建立起单独的管理法律,银行只能依据自己的条例和章程来经营,在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运行自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而由于农发行对政府投入的更多需要,可能导致稀缺资源的次优配置,同时,农发行的贷款由地方财政提供担保并承担最终损失,这样就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加剧了道德风险。另外,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导致经营成果长期没有提升,在出现突发状况时更是资金无法周转,甚至使整个生产线陷入瘫痪之中。

3. 内部管理较松

目前,农发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责任的追究方法不明确,导致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奖励与惩罚机制的不清晰也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农发行信贷人员普遍存在政策观念淡薄,风险意识落后的问题,部分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贷款的各个环节中,并没有把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有的信贷员的报表甚至直接由企业会计包办,这种做法显然是违反内控规定的,不但无法真实反映贷款周转与企业运营情况,更有可能误导相关的评级授信工作,严重影响到贷款的监督检查。

四、农发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通过对信贷风险的主要内容与产生原因的分析,为我们如何防控农发行信贷风险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思路,在信贷风险水平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笔者粗略的从前提、基础、关键、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防控信贷风险的办法:

(一)树立风险意识,防范未然之前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防控风险,首先必须在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由于长期受保护价收购政策以及农发行自身经营机制的影响,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明显滞后,现实中常常表现出两种论调:一是“无为论”,认为农发行贷款多是指令性的,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是政策规定或上级行的要求,基层行没有自主权,其产生的风险也应与政府挂钩,因此在风险控制上无作为;二是“宿命论”,认为农发行现有信贷风险已非常大,其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国家政策上,防范风险与否,都无实质区别。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论调,都是消极应对风险的根源,而这种不作为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另外也与对农发行的发展历程不了解有关。事实上,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不是没有风险,而是潜伏着很大的风险;政策性银行不是不要风险管理, 而是必须狠抓风险管理。应该说我们面临着比商业银行更大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政策性贷款管理特定的风险,又面临经营性贷款管理的风险;既面临着增量贷款管理的风险,又面临着单纯的存量贷款管理的风险;既面临着与商业银行共有的确保贷款如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又面临着商业银行所没有的按特定用途使用贷款的风险。因此,各级行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全行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严防风险的责任感,特别要注重把风险意识渗透到工作中,使得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尽力把信贷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营造外部环境,和谐共进之基础

概括来讲,企业和政府可以作为与农发行发展息息相关的两大主体,其中,企业是与农发行直接发生业务关系的主体,而政府则是宏观上引导这种业务关系平衡发展的主体。要防控风险,既要在信贷企业这个源头上把好关,又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双管齐下,才能为风险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农发行、企业、政府三者才能在这种环境中协调发展。

企业作为贷款的使用主体,只有企业真正做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从根本上防范信贷风险,才能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企业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竟争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真正成为风险防范的主体,真正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作用的主体。

政府部门作为协调农发行与企业关系的纽带,一方面应当尽快出台政策性银行防控风险规定,使得农发行在处理风险时有法可依;尽快出台农发行贷款企业违规处理办法,使得企业的冒险经营行为受到制约,减少法律盲区,避免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应当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区域化的信贷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收购环节,也要涉及销售环节,注重政策的连贯性,防止政策支持的脱轨;政府要按照市场形成和发展规律,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进行有序竞争,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多种交易形式,为农产品的顺价销售创造条件,绝不能因为农发行的原因出现“打白条”的现象,“打白条”带来的政治风险比其他风险更可怕。

(三)强化内部管理,防控风险之关键

一笔贷款是否存在风险,既与该笔贷款的审批流程有关,也与信贷部门的管理机制相关。在贷款过程中,应当根据粮棉企业经营能力来核定企业合理库存周转量,控制企业贷款规模,实施贷款总量的风险控制;对开户企业按照不同的信用等级实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资金供应政策,实行“一企一策”,确保贷款安全;实行前后台相分离的原则,强化审、贷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上下级之间的报告制;对于还款能力出现问题的企业,查明原因并及时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制度做出调整。

对于增量贷款,加强内部手续和监管措施,以防范内部管理不到位风险;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捆绑式管理,以防范企业管理不规范风险。对于存量贷款,既要坚持仓单管理制度,确保贷款的物质保证性,又要大力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减少存量贷款占用,规避储存风险。同时,落实放贷责任制,明确“谁审批谁负责,谁放款谁收回”,对非保护价收购和调销贷款实行按期收回责任制,不得随意展期;落实贷款风险补偿制,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弥补企业市场经营的风险,在贷款发放前必须到位;落实财产保险受益制,对库存物资占重要比重的粮棉企业,参加指定农发行为受益人的财产保险,以减少库存损失,将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信贷部门管理体制上,一是积极完善内控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制与风险责任追究制,使信贷人员自觉完成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制定信贷员相互监督规定,农发行现有的A、B角监督制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效应,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许多信贷员之间没有交流,监督更无从谈起。三是建立清晰的赏罚制,以精神奖励为主,激发信贷员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信贷文化。

(四)定性定量结合,开辟研究之新径

农发行在防控信贷风险的问题上,除了多做反思,总结以往风险产生的根源,努力化解现存风险,同时应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以及西方各银行的风险研究办法,引进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把适合自己的东西“拿来”,或者将自身的特点融入到控制方法中,定性与定量分析就是当代西方银行比较普遍的一种风险控制方法。

1. 农发行信贷风险定性研究

对于农发行而言,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对借款人内部各有关因素,与借款人贷款偿还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以及现象的不确定性分析预测贷款风险,包括对借款人法人代表素质、 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能力等的分析,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支农政策的变化对粮棉市场供求产生的震荡,以及由于各种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对库存所造成的突发损失等。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表现为公式:风险=威胁事件发生频度×利用系统脆弱性的可能性×对系统的综合影响。根据以上影响风险的三个因素,分析者又可以将频度、可能性、影响程度进行适当量化,分为小、中、大三类,或细分为五类,运用公式从大体上得出分析结论。

2. 农发行信贷风险定量研究

定量分析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包括运用贷款人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项目评估、贷款风险度计量以及贷款风险敏感性等数据,建立联系几者的计量模型,运用充足的数据资料得出客观的结论。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威胁树模型进行分析,即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因素以树状形式描述出来,根节点分别是系统信息资产的CIA属性,然后逐层进行分解,上层节点由下层节点构成,下层节点描述的威胁可以触发上层威胁。通常的表示方法为T={G,E,Q},其中G表示节点,E表示节点间的通路,Q表示影响系统功能的子树通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威胁树,能够使信贷员一目了然的了解企业所存在的各个方面的威胁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做到未雨绸缪,也能及时发现企业的异常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农发行在长期的业务处理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数据库,有些数据由于计量方法上的局限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因此在定量分析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信贷业务中,信贷员应当更注重各业务条线的数据积累,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全面,为定量分析创造条件,逐步走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定性向定量分析转化的道路。

(五)完善配套因素,长久发展之保障

与防控风险密切相关的,除了以上论述的几方面,还有许多影响因素,为了农发行的长效稳定的发展,也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人员素质上,鼓励员工学习新业务新知识,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年龄结构上,面向社会广招有能力的大学生,引进新思想,注入新血液,平衡年龄结构;经营理念上,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营销理念,实现农发行与企业地位的对等;业务发展上,积极进行金融创新的探索,与各商业银行进行业务交流,跟上金融全球化的步伐。

六、总结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有效的防控风险陆续被各家银行提上议程。然而,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农发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更是交织着政策性风险与商业性风险,因此,如何更好的控制这种复杂风险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

文章就农发行信贷业务性质特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信贷风险,并从风险意识、外部环境、内部管理、配套因素等方面给出了改进的措施,从宏观与微观着手,探讨了政府、企业、市场与农发行如何协调发展,走长效发展之路。然而,这些建议都是建立在以往信贷风险问题上的理论思考,至于能否为控制风险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证明。要指出的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笔者通过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办法,对农发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在今后的信贷业务中投入使用,作为一条防控农发行风险的新道路。笔者也将继续关注农发行信贷风险防控问题,以便获得新的思路,完善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卢新生.对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3):54-55.

[2]蒋殿春.关于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信贷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思考[J].经济师,2007(4):256-257.

[3]张丙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0(2);179-180.

[4]王清,王玉武,王延增.农发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60-63.

[5]何春雪.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货风险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3(2):36-38.

[6]邓辉.农发行信贷新业务风险及其对策选择[J].襄樊学院学报,2007(1):24-27.

[7]马东林.农发行贷款贷后管理探讨[J].征信,2010(3):85-87.

[8]熊建国,冯国珍.浅议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防控机制[J].企业经济,2005(6):167-168.

[9]韩峰.试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J].时代金融,2011(6):71.

[10]刘杰,谢加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商业研究,2010(5):107.

[11]崔岩.统计分析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5):106-107.

[12]杨泉.风险评估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J].信息网络安全与技术研究,2006(4):54-55.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农发行信贷风险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农发行1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夏粮收购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雪域高原铸忠诚 开创党建新局面——农发行青海分行
农发行珲春市支行开展学习“最美农发行人”活动
靖宇县农发行积极开展健身活动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