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现象热议背景下的冷思考

2011-04-03 04:43韩志宏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蚁族毕业生大学

韩志宏

(信阳师范学院 院长办公室,河南 信阳 464000)

2010年“两会”期间,一首歌曲在参会政协委员中传唱,它就是“蚁族之歌”——“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天堂,什么地方是我们的梦想,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希望,什么地方让我们飞翔……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坚强;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还在幻想;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力量……”它源于一则题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唐家岭落泪访“蚁族”》的新闻。“蚁族之歌”唱哭政协委员之后,“蚁族”一词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蚁族”现象也受到广泛关注。

一、“蚁族”的概念

关于“蚁族”的概念,目前学者的解释大同小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教授认为,“蚁族”是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的大学毕业生。[1]31学者韩晗在《京沪穗三城蚁族阅读调查》(《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5月22日)一文中提出,“蚁族”是指大学毕业10年内,个人来自非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困难家庭,在拿着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一线城市从事合同、聘用职业的低收入群体,其“恩格尔系数”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个以刚毕业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群体“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2]12目前,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人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郑州、重庆等大城市也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据初步分析,全国“蚁族”人数多达数百万。一言以蔽之,“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二、“蚁族”的来源

这个群体之所以被称为“蚁族”,是因为他们与蚂蚁之间有极度的相似性:永不言弃、勤勤恳恳、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等,这也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3]25。据统计,“蚁族”是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穷二代”,其中来自农村和县城的比例分别高达54.7%和20.7%。[1]58他们没有种过地,对土地、对农村的依恋没有父辈那样强烈。但他们受过高等教育,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大学,很多都是在一线城市读的大学,背负着家庭极高的期望,是在网络、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社会交往、人脉资源都在其念大学的所在地,极度向往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

三、“蚁族”的主要特征

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4]5。人们对“蚁族”的最初关注,是基于对“蚁族”工作、生活状况的同情,认为国家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但随着对他们认识与了解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蚁族”是充满希望和激情的劳动者。他们没有怨声载道,而是积极面对困难与挑战。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据有关调查,他们是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的“80后”高知识群体,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亦称“聚居村”。这里条件简陋,已形成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这里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诊所、小网吧、小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生活状态令人担忧。[1]32“蚁族”具体特征如下:

1. 工作、生活条件虽差,但能坦然乐观面对。工作上,大学毕业后,他们主要在一些小公司从事销售和服务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待遇也差。据调查,在大城市,他们工作第一年的底薪只有1000元左右,大部分人加上提层也不超过2000元,而且还没有“三险”作为保障。生活条件更是艰辛,如北京唐家岭“蚁族”聚居地,床位月租200元左右,一般4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面积不大的三居室一共住有近20人,每天早起洗漱都需要争抢,还要赶着去1个小时车程远的公司上班。有的租住在平房里,还得到外面去上公共厕所。住在一起的“蚁族”成员已从大学生变为社会人,因工作性质、时间各不相同,经常会互相影响休息。他们之间不仅互相提防,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而且少了份关怀,多了些冷漠。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把他们吓退,反而他们认为,没有工作经验,从底层做起也是应该的,等有了工作经验,以后找好点的工作就容易了。当不能改变现状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刚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历练,需要经过从无忧无虑的大学生到社会劳动者角色转变的阵痛。在就业岗位有限,尤其是理想工作更难找的当下社会,与其抱怨就业难,不如正视现实,从基层做起,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工资收入虽低,但能自食其力。正如蚂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勤奋一样,“蚁族”的勤奋努力、百折不挠是有目共睹的。租住在最便宜的“格子间”,吃最便宜的饭菜,买最廉价的衣服,乘最低廉的交通工具,但他们自食其力,没有去乞讨,没有去出卖色相,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工作挣钱求生存。据调查,一位“蚁族”成员刚工作时月薪只有800元,吃的住的用的全是最便宜的,两年来换了几份工作,从推销员到公司前台,现在在一家大公司做客服服务专员,尽管还是辛苦,但月收入已超过了3000元,并有了“五险一金”。当遇到困难时就找他们中成功的例子作为激励与鞭策,继续坚持不懈地奋斗。在“蚁族”眼里,绝少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观念。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和价值。他们活得辛苦,但有尊严;活得操劳,但有自信。他们虽然现在艰辛,但却反映着对劳动的尊重和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3. 工作虽不稳多变,但能努力拼搏逐步好转。“蚁族”刚毕业时找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些临时性的,保障性和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但他们能积极面对,奋力拼搏,使工作条件和环境逐步改善。调查显示,他们中有些人毕业时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800元,半年后跳槽的第二份工作月薪是2000元,之后第三次跳槽月薪是5000元,毕业4年后如愿以偿进入一家大型门户网站,月薪近万元。艰苦只是暂时的,经过个人的打拼,终究会逐步转好,最终脱离“蚁穴”。

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个别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靠家里或亲戚朋友接济度日。有的因生活条件差而缺乏安全感,思想情绪波动较大,产生严重的挫折和焦虑感等心理问题,且多数不愿与家人说明真实情况。随着我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改革等变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蚁族”群体未来几年会急剧壮大。

四、“蚁族”现象成因分析

“蚁族”的生存现状,牵动众多国人的神经。在同情之余,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 依然存在的社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及高校大幅扩招等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完全破除,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次,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就业岗位非常有限。高校扩招后带来了数量巨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他们在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时,含有收益高于毕业后被一般劳动力市场“再定价”的实际收入预期,并且期望向社会上层流动,与之前社会未消化完的下岗职工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再次,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使就业形势急剧恶化,而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滞留在大城市。可由于大城市房价过高,社会保障不到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既不是“官二代”,又不是“富二代”,因此买不起房,就成了“蚁族”。

2. 年轻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人生发展需经历的阶段。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如果在城市化变革中,‘蚁族’现象只是短时间的、局部的,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学毕业后,高校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进行转变,其间面对的困难和挫折肯定避免不了。哪个时代的年轻人初入社会时不曾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苦?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年轻人历经苦难,百折不挠,最终走向成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尔·盖茨对年轻人有一句忠告是:“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蚁族”也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日本的“胶囊旅社新秀510”的楼道两排全是整齐的格子间,一个人最多能在格子间里半坐或半躺着。美国东百老汇地区,破旧的房子被分割成若干间,几十个人合用一个厕所和浴室。各国“蚁族”尽管生活方式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艰苦只是暂时的,经过个人的努力拼搏,他们终究会脱离“蚁穴”。可知,“蚁族”是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现象。大部分“蚁族”经过几年的“蚁式”生活后,要么通过努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成功“脱蚁”,要么认识到自己不适宜在大城市发展而回归故里寻找新的希望。“蚁族”生活的暂时性,表明它实质上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经历洗礼的初级阶段。

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及大学期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果。首先,持续的高校扩招已使往昔令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变成如今普普通通的劳动力资源。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认清现实,就业观念落后,期望值过高,“宁要城里一张破床,不要乡下一间好房”,死守大城市。其次,很多“蚁族”成员在上大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自我认知,没有职业定位,导致职业发展不明,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难以匹配。再次,大学生毕业后在市场大潮中接受挑战,面对门槛低、收入少、流动性大的工作,随波逐流,缺乏或制定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目标,导致“脱蚁”时间延长或失败。

五、“蚁族”的成功“脱蚁”之道及对高校在校生的启示

“蚁族”现象已是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存在与发展不仅关乎自身及其家庭利益,更关乎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蚁族”及高校在校生也要摆正心态,吸取经验和教训,力争少走弯路。

1. 政府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国家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步伐缩小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差距。首先,要给二三线城市更多的政策支持,大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大学毕业生合理有序分流。其次,国家要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计划,达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建设等的发展布局。再次,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并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廉租房、社会保障和户籍改革等制度,使大学毕业生逐步提高就业质量。

2. 高校应加快改革,提早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控制和稳定招生规模,面向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下,许多高校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些课程对指导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大有裨益,有助于大学生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早着手,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特长及与职位的匹配性,根据实际情况树立职业理想,及早完善相关知识储备,为实现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 大学生应合理定位,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应充分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这样才能在就业中找准位置,做到自信不自负。同时,还要看清和把握社会发展与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尤其不要死守大城市。其实很多中等城市和中西部地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里也值得大学毕业生们去放飞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之,在一个多元的竞争市场和利益格局里,总有基于自身条件的选择。但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付出同样的努力。“蚁族”生活阶段只是人生过程的一部分,要以平和的心态,明确规划人生奋斗的方向。在大城市既是最严苛的磨砺,又是最残酷的锤炼,若能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回家乡进行就业或创业,也是平等而体面的,不存在所谓的高下之分。所以,高校在校生要及早做好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找到好的工作,跳过“蚁族”阶段;正处于“蚁族”阶段的高校毕业生,更要坚定信心,努力拼搏,力争早日“脱蚁”。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蚁族毕业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最“叛逆”的毕业生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