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1-04-07 23:12陈翌庆许育东苏海林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产学研

石 敏, 陈翌庆, 许育东, 王 雷, 苏海林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石 敏, 陈翌庆, 许育东, 王 雷, 苏海林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论述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及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培养制度等措施,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学位论文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完全不同,其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向企业或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学位的标准要能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3-4]。

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要求,我国从1998年开始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5],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利用在高校或研究所学习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在工作单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更多高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其培养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已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2009年开始从应届大学生中直接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求他们全脱产,不再兼职而是专职攻读硕士学位,并逐年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总招生名额中的比例[6-8]。到2011年年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招收两届,仅有一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很多高校对这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相关措施还很不完善,在其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未得到有效落实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刚开始招生,很多工作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各高校尚未出台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正式文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开题也无正式要求,特别是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也无具体的规定,使得2011年的首届毕业生存在诸多困惑,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疏于监控,这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值得我们重视。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过短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年九月入学,到第三年四月要完成论文答辩,总共只有约十七个月,其中包括十二个月的课程学习时间,毕业论文撰写加上论文评审至少还需一至二个月的时间,真正进行研究(包括在企业调研实习)的时间也只有四至五个月的时间。过短的研究时间使他们只能仓促完成实验,很难取得具有实用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了能按时毕业,可能会拼凑甚至抄袭他人的论文,因而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

目前很多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培养环节在高校完成,研究生由高校的教师独立指导,但由于高校很多教师主要进行纯理论或应用基础研究,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经验存在不足,因而他们在安排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时大都选择理论研究或应用基础方面的课题,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即使有少量的研究课题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课题,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和研究均在高校进行,无法在企业进行应用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工作很难得到实际验证,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4.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两年才招生,很多高校在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时,未能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培养特点,安排的课程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完全一致,理论研究型课程所占的学时和比例过大,应用型课程学时过少,即使安排少量应用型课程,也由于授课老师大多无实际工作经验,授课时常照本宣科,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具有教授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经验与能力的师资队伍很难得到保证,也很少能直接从企业聘请专家授课。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大多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甚少甚至完全没有,这不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5.产学研合作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点要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只由高校教师来指导研究生则无法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其中,高校教师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体,负责他们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工作和理论指导工作,而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为他们的研究提供设备、仪器和研究经费,并提供研究的具体指导。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几乎完全由高校教师指导,即使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也主要是帮助企业撰写创新基金等项目申报书,并未真正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过程之中,因而无法得到有实际价值的应用成果,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导师在数量和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名研究生导师经常带多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些导师还要同时带多个博士研究生,此外还要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使得研究生导师的数量相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严重不足。近年来新聘为研究生导师的年轻教师,多数从其它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明显不足,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也严重不足,他们很难立即承担起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

7.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待遇较低,在校期间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足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学生一般是本校研究生考试入学考试分数较低的学生,或是从外单位调剂来的学生。现在很多高校将他们和学术型研究生放在一起参与入学奖学金的评定,这使他们入学时很难获得奖学金。而且入学以后的奖学金评定国内很多高校也按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主要依据在校期间已发表的论文,而未考虑他们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有些高校甚至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能参加奖学金的评定,这样使他们在校期间不仅很难得到奖学金,而且还要交几千甚至几万的培养费,使得他们生活压力增大。甚至有些学生不得不做兼职工作,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这样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课题的研究,即使从事研究也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时的生源,使很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很难完成,也很难招到优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且最直接的后果是会降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各环节存在上述问题,因而现在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应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1.制定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文件,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只有尽快制定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文件,才能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选题、开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进行全面监控,从而有效地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严把选题、开题关并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 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鼓励他们选择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对于选题存在问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督促其进行整改,待合格后再进入论文研究阶段。为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对他们的研究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督促。对于中期检查情况较差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督促其进行整改,整改后如仍不合要求,予以延期毕业甚至不予毕业,以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建立和健全学位论文淘汰和奖励机制 只有建立和健全淘汰制度,给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导师施加压力,才能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国外著名高校研究生淘汰率达40%。我们也需要建立和健全淘汰机制,以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首先要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论文评阅的客观和公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应进行“双盲”评阅,即由高校研究生院的管理人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阅专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导师在论文评阅前无法知道评阅专家姓名,同样评阅专家也无法知道待评阅研究生的姓名,以保证评阅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根据评阅专家的意见,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做实验,甚至重写论文。如果论文不合要求,不允许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答辩。同时健全和规范论文答辩制度,由高校研究生院的管理人员决定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而不是由导师指定,以杜绝人情答辩,从而保证答辩评价的公正性,以客观地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避免出现不管论文的质量如何,所有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能通过毕业答辩的不合理现象。对于不合格的论文,要坚决拒绝其通过答辩;对于优秀的论文,应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进行奖励,并推荐参加优秀研究生论文的评选。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不能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不能只看重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层次,而应以是否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或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对于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如其研究成果已在企业得到应用,已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已获得发明专利,答辩前即使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也可允许他们参加答辩,只要答辩委员会认为其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毕业的要求,也可准予毕业,以此激励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以培养能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过短,他们的实际研究时间不足六个月,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研究工作,从而也很难产生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实行学制改革,我们推荐实行弹性学制,以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制,以保证他们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3.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应摒弃纯理论的研究课题,选择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课题优选由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协商选定的课题或导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课题。课题不应片面强调其理论研究价值,而应优先考虑其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培养环节需在高校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完成,不能仅在高校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在高校教师和产学研合作单位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研究工作,而不能由高校的教师独立指导。

4.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有必要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该考虑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减少纯理论课程的学时,加大实际应用课程占总课程的学时比例,并根据产学研合作企业的要求增设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聘请企业或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学者授课,以打破只由高校教师授课的现象,部分课程的学习或实验教学环节可直接在企业进行。

5.加强产学研合作

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再由高校教师独立指导,而是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其中高校的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和开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校外的兼职导师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工作的具体指导。高校和产学研合作单位需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真正参与企业的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以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合作模式是聘请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由合作单位提供研究经费、实验设备或测试仪器,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充分参与合作单位产品的研发或项目的研究工作,建立高校与合作单位间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的优点:一是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高校在师资人数和实际经验、研究经费、实验设备和测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二是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三是为学生就业搭建交流平台,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间加强相互了解,有利于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四是可有效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五是可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快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合作单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6.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为了改变年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足的现象,我们应鼓励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企业的科技特派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以提高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同时合作研究的课题可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学以致用,并且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其次,采用多途径、多渠道引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避免导师“近亲繁殖”。重视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学术骨干和优秀人才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聘请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这不仅可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队伍,而且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最后,实行导师团队指导的方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由德高望重、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经验丰富且较年长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成员可以由刚聘为副教授的年轻导师或刚毕业的博士担任。团队指导,一方面可集思广益,开阔视野,扩展研究领域,有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年长导师的“传帮带”,年轻导师可丰富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经验,能很快地胜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7.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激励机制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时,为他们设立专门的奖学金,该奖学金可由高校独立提供或由高校和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提供。在校期间,使他们和学术型研究生享有同等的奖学金评定机会;如他们在校期间申报或获得发明专利,高校应对他们予以奖励;他们如取得重要的实际应用成果或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由高校或产学研合作企业对他们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三、结束语

教育部2011年的工作要点指出: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度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这些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需正视这些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提高他们在用人单位的认知度,使他们成为能满足社会需要、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陈 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35(2):88-92.

[2]胡玲琳,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3.

[3]王 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4):51-52.

[4]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5]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8-30.

[6]杨 院.由专业学位硕士扩招引发的思考[J].中国考试,2009,(12):57-60.

[7]段 丹.关于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30(4):242-244.

[8]李 颖.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3):107-109.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s

SHI Min, CHEN Yi-qing, XU Yu-dong, WANG Lei, SU Hai-li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s.It expounds that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s should be improved by means of implement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utor team,reforming the course system,improving the disse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system.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ve cultivation;dissertation management

G643.0

A

1008-3634(2011)06-0057-05

2011-02-17;

2011-12-01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07JYXM154);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YJG2009Y02);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123);合肥工业大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8]86)

石 敏(1965-),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陈翌庆(1963-),男,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