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2011-04-07 23:12梅忠义
关键词:教育学导师研究生

梅忠义, 郑 赟, 李 娜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合肥 230009)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梅忠义, 郑 赟, 李 娜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合肥 230009)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部分研究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学理论基础薄弱、教育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和科研后劲不足等。在培养过程中应采取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升创新能力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专业素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在此教育中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主要指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合并了原先的“学科教学论(包括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语文教学论……)”与“教学论”等专业,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出现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笔者认为,对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专业素质包括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

一、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研究生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合肥工业大学生为例,早在1985年就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包括学科专业目录修改前的学科教学论(物理)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本专业部分研究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学理论基础和语言文字基础相对薄弱

对于本专业来说,既存在学科(物理)专业素质的培养问题,又存在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问题。在过去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比较偏重于学科(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则缺乏比较系统而深刻的了解,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比较薄弱。

在生源方面,本专业所招收的研究生主要来源于理工科,他们具有较好的理工科学科基础,但由于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物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所以研究生入学后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转向了文科,以前学习的场所主要是实验室,现在学习的场所主要是图书馆;以前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现在则需要大量运用形象思维,这种学习场所和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使得许多研究生不知从何下手。其次,由于他们对现代教育学研究动态了解太少,教育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部分研究生语言文字修养欠缺,有时他们的想法即使有一定的新意,也由于表述时缺乏富有人文色彩的教育学专业性语言而使得其创新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到了后期论文写作阶段,这一现象尤为明显,研究生们为此备感烦恼,导师修改论文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

2.缺少教育实践经验

本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来源于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在物理学科基础和工程教育基础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教育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虽然在本科阶段进行过教育实习,但学时也很有限。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研究生培养方案往往对理论教学和科研论文方面都有详细安排和明确的要求,而对教育实践的环节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使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甚至一直徘徊在本科的水平。

此外,由于本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物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生,最贴近实际的就是要到教学一线去观察、思索和发现,运用教育学理论解决物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才是这个专业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的真正切入点。但目前一些研究生不太愿意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和实践,只是根据阅读过的几本教育理论教材和刊物就开始想当然地提出“教改措施”。这种仅仅通过纸上谈兵的方式提出来的东西,一旦到现实中应用就会漏洞百出,其研究结果基本上没有价值。

3.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是教师围绕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让问题解决为科学知识服务。研究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较弱,许多研究生已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易受前人观点和思想框架的束缚,问题意识较差,思维方式僵化,缺乏对未知领域开拓和思考的能力,更谈不到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只要按照规定修满学分并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基本都能顺利毕业,致使部分研究生认为只要做到考试合格、学分凑够、论文赶出、答辩通过就万事大吉,严重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部分研究生专业素质先天不足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考入教育学学科的研究生人数也持续增长。但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新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而使生源质量严重地参差不齐。例如当前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使得许多本科生在没有做好专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盲目考研。而为了通过研究生考试,有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只学考研课程,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和教育实践活动都应付了事。而且,近些年还出现了不少其它专业的学生改报本专业的现象。由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物理专业知识也不够系统,因此其专业素质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以后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缺乏足够的后劲。

二、本专业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对策分析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育工作者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只有以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才能有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本专业的一级学科是教育学,因此对于该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是否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到他们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这就凸显出本专业的研究生应注重教育理念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们要在明确本学位点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改变以往过于偏重于学科(物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做法,加强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学习。这同时也给导师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发展,让研究生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只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注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体系。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点面结合”,既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深化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重视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鼓励专业知识的交叉互补,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增加前沿类、方法类、实践类和跨学科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考虑到目前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程教育优势,增加工程教育的内容,把我们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研究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本科生阶段专业面太窄,如果再追溯到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这两者造成理工科出身的研究生文科基础先天不足。针对研究生语言文字基础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科学研究这一现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研究生提出明确要求,使他们在读研期间认真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而且,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应该增加对语言文字基础的考查,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复试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无论报考什么专业,在总分为50分的笔试复试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就占了10分[3]。

3.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由于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及应用性特点,本专业研究生不仅要具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科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担当重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应对实际问题的机智、敏锐与有效的方法,而仅仅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是很难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工作者的。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得知:除了少数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几乎都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任教。因此,教育实践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诸如教学案例分析、见习等),参加教学一线的实践活动及科研训练等。例如安排研究生到大学、高职或中学课堂去听课,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参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大学、高职或中学中开展教育调查,组织这些学校的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等。科研训练主要是指本专业研究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方法训练、学位论文的撰写等,实现专业素质的提升。

4.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创新能力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极其重要的指标。研究生教育应始终以创新为目标,关注他们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原创性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既需要他们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科研。科研既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手段,也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之一”[4]。研究生在校期间尽早参加科研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将研究生的培养与导师所主持的教育科研课题相结合,使研究生在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动态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他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此外,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也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是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所不能替代的。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由于长时间专注于自身学科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启发的学生创新思想。本专业的研究生跨学科的比较多,学校这个专业还有一些来自工科的学生,如前所述,虽然由于他们相对薄弱的教育学基础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的前学科的概念图却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他们的创新。例如面对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教育科学,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往往愿意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于教育科学的研究之中,对调查、实验或通过其它途径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数值分析以便从繁杂的教育资料中提取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此外,在研究方向的设立上,我们也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程教育优势和学生的跨学科优势,增设了“工程教育研究”和“物理学原理的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充分利用前学科的概念图式进行研究和创新,解决工程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近几年的毕业生已有一些人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切实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在研究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作为导师,首先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导师才能在教学和科研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的方法,引进新观念,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火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0年对10 850个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导师的学术指导是研究生思维特征提升、知识体系构建方面最重要的因素”,“课程的参与程度、导师的学术指导和导师的生活就业关怀,是影响创新能力特征的最重要因素。”[5]此外,要改变传统的“师徒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这样,将不同研究背景的导师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交叉渗透教育,研究生可以从每位导师那里接触到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甚至跨学科的有关知识,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和知识的迁移;研究生还能从学术思想、科研方法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华,摆脱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

[1]陈 闻.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2-75.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04-08-28)[2011-06-30].http://baike.baidu.com.

[3]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内容[EB/OL].(2011-03-18)[2011-06-25].http://gschool.ecust.edu.cn/recruit/news_detail.php?id=1549

[4]原献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52-55.

[5]朱 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ies Special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A Case Study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EI Zhong-yi, ZHENG Yun, LI Na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Applied Physic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ies(physics)specialty such as the weakness in pedagogical theory basis,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insufficiency in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bilities,etc.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and reasonable knowledge hierarchy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instruct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should be cultiv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ies;postgraduate;professional quality

G420

A

1008-3634(2011)06-0062-04

2011-07-05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09X07)

梅忠义(1956-),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蒋涛涌)

猜你喜欢
教育学导师研究生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V eraW an g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