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电影片名的翻译

2011-04-11 08:32谢利锋
关键词:传播学译者要素

温 哲,谢利锋

(河北北方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河北张家口075000)

电影的片名虽然简短,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一部电影是否能在商业市场上成功,片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电影是一门影像艺术,它“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它无法像书籍、报纸一样陈列在案……吸引观众的往往首先是片名”[1]。片名就像是电影的广告或商标,直接影响着影片的成败。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J.C.Catford认为:“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2](P20)由此可知,翻译的本质实际上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一种跨文化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翻译的原则是在其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过程,翻译的基本性质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3](P2)而在翻译过程中,“信宿”既是原符号系统的接受者,同时又在新的一轮传播中成了“信源”,即“译者”。他们在接受原信息之后要进行解码,并用另一符号系统将获得的信息重新编码。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的要求,如商业、美学等,译名即信宿重新解码得到的“译码”往往和“信源”大相径庭,甚至毫无关联。由此可见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可以认为是文艺翻译,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特殊的广告翻译。通常情况下,文艺翻译属于艺术创作的领域,在服从翻译原则的同时更多考虑的还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人们熟知的一些电影,例如 the Im possible M ission,Sidew ays,Kangaroo Jack一般被译为“碟中谍、杯酒人生、抢钱袋鼠”,很显然以上译名比起直译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靠边站、袋鼠杰克”要更有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译码与信源尽管大相径庭,但更多地考虑了艺术创作的原则,从本质上讲正是传播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一、传播过程七要素

尽管电影片名翻译有其特殊性,但仍然要遵循翻译的一般准则。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而信息传播过程通常会涉及7个方面的内容:“谁传播(w ho says);传播什么 (say w 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 hat channel);向谁传播 (to w hom);传播的目的是什么 (w hy);在什么场合传播 (w here);效果如何 (w ith w hat effects)。”[3](P4)

这些要素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互动关系。译者如果对某一要素有所偏重,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互相变化。这样一来,原来的翻译研究领域被拓宽,内容更为丰富,静态的研究随之变成动态的研究。这7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体现了对翻译的本质要求。

在片名翻译中,这7要素的分析和运用更为重要,一部影片的名称往往少则两三个字,多则七八个字,可以说惜墨如金,稍有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失败之作。那么,在片名的翻译中各个要素是如何体现的?如何运用?哪些要素又是重中之重?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对片名翻译过程中七要素的体现进行分析。

二、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七要素的体现

(一)译者的要求

谁传播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的片名要出类拔萃,如雷贯耳,译者必须先对整部影片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要对其背景、演员、导演、评论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译出好的作品。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电影的英文原名往往并非妙语连珠,经常以地名、人名、甚至是俗语作为电影名称。如果直译,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这些片名的稳妥翻译取决于影片的内容和主题。2010年奥斯卡获奖影片Up的译名为《飞屋环游记》,显然这一增译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点明了这部影片的主题,结果使得喜欢冒险片的影迷趋之若鹜。1997年由肖恩·康纳利、尼古拉斯·凯琦主演的影片 The Rock在中国上映,大陆翻译成《勇闯夺命岛》,港台还稍微保留了原片名的词汇、翻译成《石破天惊》,如果译者不是对影片内容了如指掌,无法翻译出这样的片名。

传播什么也是译者需要注意的。一部影片大约90~120分钟,用少则二三个字、多则七八个字就把影片的精髓抓住并非易事。某些影片的片名早已尽人皆知,译者只需对其略加修改甚至不改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片名翻译。例如,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这些小说的译名已被前人翻译,并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不改最好。倘若将Oliver Tw ist《雾都孤儿》译成《奥利佛·退斯特》,那许多观众就不知道这是狄更斯的伟大著作了。Transformers《变形金刚》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喻户晓的动画系列片,1986年曾引进到中国,2007年拍成真人电影,片名自然也是不改为妙。Carf ield《加菲猫》,Shrek《怪物史莱克》,Up In the Air《在云端》等影片稍微加以修改就是一个好译名。2005年,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贝的新片 The Island引进中国,在片名的翻译中译者注重了对“传播什么”的把握,把内容的惊险以及时下流行的“克隆”一词用进片名中,改译为《逃出克隆岛》,尽管影片本身质量平平,故事情节老套,但观众还是禁不住片名的诱惑而一睹为快。

(二)受众分析

受众分析是研究向谁传播。对于一般翻译而言,译者需要对译文的读者有所了解,包括对他们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业差异、年龄层次、接受能力、审美偏好、期待视野等等都应该尽量有所了解。Peter Newmark曾把受众分为三大类,一种是专家,另一种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非专业人员,第三类是儿童。[3](P7)根据不同的读者群,翻译时要有的放矢。

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可以参照以上的分类将观众按照年龄、教育程度、性别等因素分类。按照年龄分成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或者按教育程度分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观众和文化程度较低的观众等。一般来说,青少年及50岁以下人群是电影市场的主流,但随着人口老龄社会的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地走进电影院。各种人群有着自己的语言偏好,年轻人喜欢刺激、新鲜的词语,而成年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更偏重于温情、华丽的词汇。译者可以根据影片类型的受众面来对片名加以修饰,从而达到扩大票房的目的。

影片 Home A lone描写的是一个被遗忘在家的8岁男孩独自和匪徒斗智斗勇、妙趣横生的故事。显然这样一个题材的受众面为儿童和青少年,所以译者将其翻译成《小鬼当家》,尤其是“小鬼”一词在汉语中可以指代聪明机智的小孩子,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文艺片的受众面一般为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观众,这样的影片片名普遍用4字词甚至是诗歌,朗朗上口,风趣高雅,很符合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层次观众的口味。例如 Aw akenings《无语问苍天》,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No Country for O ld M an《老无所依》,Sp lendor In The Grass《天涯何处无芳草》,True Grit《大地惊雷》等,这样的片名正好适应了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的需求。

(三)传播目的

传播的目的决定着翻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以介绍异国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译者应遵循原语言文化取向原则,即所谓“移植”手法;而如果只是供国内读者欣赏消遣,不妨以译语文化取向为原则,采用“归化”的译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一般比较偏向于后者,在翻译中“归化”法用得较多,通常以译语文化取向为原则,将片名翻译成汉语中的习语或成语。

人们所熟知的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影片 M y Fair Lady被译成《窈窕淑女》。这是取自“诗经”中的一段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之译成“彬彬有礼的女士”要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系列电影 Batm an《蝙蝠侠》和Spiderm an《蜘蛛侠》在中国家喻户晓,译者使用增译法加了一个“侠”字,使得译名更贴近中国文化,更加突出主人公惩恶扬善的侠客情怀。同时,一些中国影片为了能够吸引西方观众,在翻译成英语时经常将西方文化融入其中。如香港导演吴宇森的影片《英雄本色》大家很熟悉,英文译名为 A Better Tomorrow,尽管和中文原名毫不相关,却带有英语电影名称的特色,还有《纵横四海》Once A Thief,《倩女幽魂》A Chinese Ghost Story,《笑傲江湖》Sw ordsm an等等,这些中文影片的英语译名又都采取了西方文化价值取向。

(四)效果如何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效果分析是翻译的批评研究。译者力求译名的审美性和准确性达成一致,但这是很难兼顾的两方面,通常会顾此失彼。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更多地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所以审美批评在片名翻译效果的分析中占有特殊地位。

电影片名必须经过反复推敲、细致雕琢,既要突出主题和卖点,还要琅琅上口,耳熟能详,这样才能最终成功地将观众引入影院。翻译效果较好的片名,例如Forrest Gum p译为《阿甘正传》,“正传”一词易使中国的观众想起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前者是一部描写主人公阿甘曲折人生的励志影片,如果译成《佛斯特·甘》则逊色得多。2010年电影Inception被译为《盗梦空间》,4个字的片名已经把电影的主题和类型显露无疑。Toy Story《玩具总动员》已成为一种经典的翻译模式,之后又有几部动画电影采用“总动员公式”来翻译,有了Cars《汽车总动员》、

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的传播,一部好的片名能够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相反,差强人意者则成为过眼云烟。

纵观近几年的电影片名翻译,直译的越来越多,“移植”手法更多地运用到影片片名中,直译达到了“信”和“达”的要求,但通常艺术效果有所不足,有时甚至使观众不知所云,如 Crash《撞车》,District 9《第九区》,A Serious m an《严肃的男人》等。2010年的热门影片Avatar《阿凡达》让许多中国内地影迷的第一印象是想起了《阿凡提》,相比之下其他译名如《天神下凡》、《化身》等是不是更加突出主题?

综上所述,翻译学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用传播学的理论是可以解释翻译过程的。片名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行为和过程,它需要使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主题,虽然短小精炼,却内涵丰富。片名等同于整部影片的广告,是影片成败的关键,在翻译中如果将传播学的原理运用其中,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在翻译片名时还要注意不要哗众取宠、偏离主题和内容。想象力固然重要,但天马行空则会招人厌恶。要从译者、受众、目的、效果等多方面去考察和研究片名的翻译。只有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电影片名的译名才能够让人过目不忘,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 何宁.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纵横谈[J].上海科技翻译,1998,(3):37.

[2] 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 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传播学译者要素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也谈做人的要素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