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逻辑连接的转换规律探究

2011-04-11 08:32万正发
关键词:连接词英汉语篇

万正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韩礼德(Halliday)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衔接(cohesion)”的概念[1](P7)。韩礼德和哈森把衔接分为5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a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连接也叫逻辑连接,指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多个句子、或者段落连接起来的现象[2](P121)。

在韩礼德论述的基础上,胡壮麟将逻辑连接按连接语义区分为4类:添加、转折、因果、时空,并陈述了连接关系的显明性与隐含性[1](P96-108)。黄振定从时空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和推延关系等4种主要的逻辑关系阐述了逻辑连接在英汉联结语中的差异,以及使用与不使用联结语即显性与隐性的差异[3]。英汉语衔接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掌握两种语言的衔接转换规律,自然贴切地转换衔接手段,为译语读者提供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的译文。

一、语篇的逻辑连接

语篇中的连接指相邻句子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连接词语或语义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语篇的连接可有“语法连接(句法连接)、词汇连接和逻辑连接三种”[4]。语言逻辑是以自然语言为对象,研究其逻辑关系及连接。自然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指语言单位在语义上与人类思维规律一致性的关系,而逻辑连接则是指逻辑关系的表达方式。

逻辑连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在原文中,连接手段能够使作品明了清晰,简洁易懂;而在翻译中,如果译者没有充分把握原文的连接手段、并在译文中展示其逻辑连接,译作就很难理解,难以让译文读者接受。

由于人类认知和思维规律的普遍性,逻辑连接关系总体而言是共通的,都包含时空、因果、推延、转折等基本的、主要的逻辑关系。而逻辑范畴的复杂性和语言表达的差异使英汉语篇的逻辑连接手段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显明性和隐含性的差异。

二、逻辑连接的显明性和隐含性

逻辑连接是指逻辑关系的表达方式。在语篇的连接中,汉语中的“并且”、“但是”、“因为……所以”、或英语中的“and”,“but”,“because”等连接词语作为语句逻辑连接的形式符号,其语义确切可辨,因而称为显明性(exp licitness)的逻辑连接方式,简称显性连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句子中没有连接词语就没有连接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或是语句本身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或是语境情景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即使没有连接词语作其形式符号,语言中的逻辑关系仍然存在,这被称为隐含性(imp licitness)的逻辑连接方式,简称隐性连接[1](P108)。

在逻辑连接的显明性和隐含性方面,英汉语篇在连接表现形式上虽然具有共性,但也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根据语义对逻辑连接方式进行相应的保留和转换。

三、英汉翻译逻辑连接的显明性和隐含性转换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具有极强的差异,其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有所体现,在翻译中的逻辑连接主要体现在连接关系的隐含与显明、连接关系的添加与减省、连接关系的转换、连接位置的差别等方面。

(一)英语显明性逻辑连接到汉语显明性逻辑连接

人类认知和思维规律的普遍性使语言具有共性,这也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翻译活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因此,逻辑连接关系总体而言是共通的,英语显明性逻辑连接通常也可以转换到汉语的显明性逻辑连接。如:

例 1:Suppose we can’t get the necessary equipment,w hat shall we do?

译文:假定我们弄不到必需的设备,那怎么办?

此句为条件假设与结果关系复合句,条件关系意味着根据已知条件并假设这个条件得以实现,某项事情将会发生,或者某个行为将会被采纳,因此条件假设的作用犹如隐含的原因,属于逻辑连接的因果连接。英汉语在此种语义环境下的连接通常都具有共性,翻译时应予以保留并译成对应的连接词。

(二)英语显明性逻辑连接到汉语隐含性逻辑连接

英语民族的分析型思维重逻辑,重形式,其语言特征大多呈现出“形合”,因此相对而言,其连接关系具有显明性。汉语民族综合型思维方式不依据明确的逻辑规则,在语言上多呈现出“意合”的特征,其连接关系一般具有隐含性。汉语的逻辑关系并不全靠语言形式衔接,有时尽管没有连接词,语义也能前后连贯,疏而不乱[5]。

例 2:The pow er of an individual is finite,but the pow er of a co llective is infinite.

译文:个人力量有限,集体力量无穷。

原文通过连接词“but”展现转折性逻辑关系,译文没有使用连接词,而是采用汉语习惯上使用的结构同构,不但可以充分地起到转折连接作用,还能达到对偶的美感。

(三)英语隐含性逻辑连接到汉语隐含性逻辑连接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其思维模式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人类语言具有共性。英汉语言的共性有时表现为语篇连接方式的一致性。隐性连接条件下,即使没有连接词语作其形式符号,语言中的逻辑关系仍然存在。尤其当篇章信息的流向按常态顺序进行时,不借助连接词语,逻辑关系依然明显。这种情况下,可以保留原语的隐性连接,实现篇章等值。

例 3:Iw ent in.I sat in a seat aw ay from the lecture stand.Nobody paid any attention to me.I saw several A sian faces among the crow d.I relaxed,took out m y notebook,and opened the school new spaper,p retending to be an old hand.

译文:我走了进去,坐在一个离讲台很远的座位上。没有人注意到我。我在人群中看到了几张亚洲人的脸。我放松下来,拿出了笔记本,接着打开了校报,装作是个老生。

例句中的四句话之间没有使用一个连接词语,但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一目了然。一个动作紧跟着一个动作,语篇的组织顺序与动作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而且句式简短、意思明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保留了原语的隐性连接方式。

例 4:I slep t badly.Ifelt something heavy and it was hurting me.

译文:我一夜没有睡好,我感到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刺痛我。

例句中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前面为结果,后面为原因,中间缺省表达原因的连接词。因为在两句表达的意思之间很容易建立起这种联系,所以翻译时无需添加连接词。加上反而给人一种累赘的感觉。

(四)英语隐含性逻辑连接到汉语显明性逻辑连接

英语虽然为“形合”语言,但有些特定的语言形式也通常隐含着某种逻辑连接关系。分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形容词语和介词短语做状语,和主语构成的结构即属于隐含逻辑连接。翻译此类句子结构时,需要在汉语中增补逻辑连接词,在译文中展现原文的逻辑关系。

例 5 :Being sick,she didn’t go out.

译文:因为生病,她没有出去。

原文的分词短语作状语,形成一种因果连接关系,译成汉语时需要添加“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才能符合汉语习惯,保证译文的衔接与连贯。

例 6:M y assistant,w ho had carefully read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before doing his experiment,could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because he follow ed them mechanically.

译文:虽然我的助手在做实验之前已经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说明书,但由于他死搬硬套,所以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例中的定语从句和主句之间隐含了一种让步逻辑关系。译者应该在译文中用相关的逻辑连词将这种逻辑关系明晰化。

(五)英汉翻译逻辑连接关系的转换

语言逻辑关系差异性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少逻辑范畴的互通性,而这种互通和交叠的逻辑关系乃是由于客观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及相应的逻辑范畴的多样性造成的,这使英汉的逻辑连接词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研究发现,有时英语中用w hen连接的时空关系,译成汉语时应根据语义需要改成因果或转折关系。

例 7:When the train app roached racing,leaving no time fo r the crim inal to cross the rails,he had to stop,only to be caught by the policemen.

译文:因为火车急驰而来,罪犯没时间过铁路,他只好停下来,结果被警察抓住。

例 8:You said you had posted the letter,w hen it is still on the table.

译文:你说你已把信寄走了,可是信还在桌上放着。

例9:He was a little black boy and he beat up Magee,a big w hite boy.

译文:尽管他是个小个黑孩子,却狠狠地揍了大个白孩子麦基一顿。

例9在表面上表示的是并列的添加逻辑连接关系,实则隐含了转折连接关系,翻译时需要转换或使用表示连接关系的连接词。

通常来讲,虽然英语中某种特定的逻辑关系由某类特定的逻辑连词体现,如用“although”表示让步关系、用“because”表示因果关系等等,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逻辑连词表示逻辑关系时却“似是而非”。翻译时,译者应该时刻保持逻辑意识,注意表层结构与深层逻辑之间的不一致性,把握英汉翻译逻辑连接关系的转换,以免掉入此类逻辑“陷阱”。

综上所述,双语转换的通道是逻辑,逻辑是有共性的,但也存在差异。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若受限于原文的字面形式,把原文句法结构一成不变地体现在目的语中,结果常常是不知所云、不能达意。惟有充分了解英汉逻辑连接的形式特征和连接范式,掌握逻辑连接的显明性和隐含性规律,才能恰当贴切地再现原文的逻辑关系,保持目的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 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 黄振定.试析英汉语篇逻辑连接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39-42.

[4]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 刘东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中的逻辑连接[J].江汉论坛 ,2003,(8):120-123.

猜你喜欢
连接词英汉语篇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
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