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分析——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

2011-04-11 08:32
关键词:贞操婚恋观婚恋

温 蓉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2005年9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做退学处理”的条文,这意味着大学生婚恋的开禁,从法律上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权利。大学生恋爱早已成为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有些大学校园出现的大学生在校婚育也成为了客观事实。作为大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恋爱和婚姻已是大学校园里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不能因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还没有经历过正式婚姻就无视大学生婚恋观的存在及对其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将大学生婚恋观定义为:大学生对恋爱、婚姻以及性取向的基本看法,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和婚姻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的恋爱行为,还会影响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的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1]。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使他们对婚恋的关注和对恋爱甚至性的尝试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迫切希望了解恋爱、婚姻、性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研究、引导、教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状况,本研究对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的婚恋观现状进行了一次较详细的问卷调查。以西北民族大学全体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95.3%。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1.7%,女生占48.3%;一年级占30.2%,二年级占32.5%,三年级占21%,四年级和五年级占16.3%;汉族占42.5%,少数民族占57.5%;来自城镇的占57.8%,来自农村或牧区的占42.2%。问卷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等方面。调查资料及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恋爱观:恋爱动机复杂化,注重情感体验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9%的人表示“目前正在恋爱中”或“曾经谈过,现在暂时没有谈”,也就是说有近七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恋爱经历,在校大学生谈恋爱是大学校园里普遍的现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被调查大学生中79.9%的人表示顺其自然,17.2%的人表示赞同,还有2.9%的人表示反对。大学生对于在校谈恋爱的现象习以为常,大部分人觉得应该顺其自然发展。

就恋爱动机而言,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大学生对恋爱动机选择最多的前五项分别是:“找学习生活的伴侣”、“双方接触产生感情”、“寻求精神寄托”、“体验爱情的美好”、“满足心理需要”。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恋爱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体验爱情的美好和寻求精神寄托反映了大学生恋爱中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有出于非爱情因素而恋爱的,如生理需要、感情寄托、排遣寂寞、排除孤独、追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大学生恋爱原因出现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基于这样的动机,大学生们往往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看重恋爱的过程而不考虑恋爱的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并不纯,恋爱目的不明确。

(二)择偶观:择偶标准综合多样化,“男才女貌”择偶模式仍有体现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择偶标准都存在巨大差异。在择偶方面,大学生表现出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此次调查涉及到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生理条件、人品条件和感情条件等5个方面的择偶标准,具体包括24个择偶因素。被调查大学生对24个择偶因素的应答人次百分比排列前十位的依次为:道德品质(79.6%)、双方感情(67.6%)、性格脾气 (66.3%)、气质修养 (62.1%)、健康情况(54.1%)、能力才干(52.5%)、相貌身材(49.9%)、文化程度(43.5%)、生活习惯(38.5%)、兴趣爱好(35.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择偶时标准综合多样,在要求具备情感的基础上,既看重对方内在的品质性格,也注重外在的生理条件,总体上感情条件、人品条件和生理条件重于社会经济条件。

从不同性别来看,男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男大学生择偶时更看重对方的道德品质和双方情感,其次是身材相貌与健康状况,再次是能力才干、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同时也比较在意对方的内在气质修养,而对于个人的能力才干不是很在意;女大学生在择偶时也是首先看重品质和双方感情,其次是对方的能力、修养和健康情况,再次是相貌、习惯、爱好和发展前景等。可见,男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都倾向于人品和感情条件,而男大学生较之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又更多地倾向于生理条件,女大学生较之男大学生对于个人能力、社会经济条件的考虑要多一些。尽管大学生比较注重浪漫爱情,但传统“男才女貌”的择偶模式仍能得到体现。

(三)婚姻观: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结婚动机开始趋于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结婚的打算各不相同。绝大多数人有结婚意愿,对婚姻存在憧憬和希望,只有极少数人表示不想结婚;同时,八成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在校结婚。

关于结婚动机:在真心相爱、经济利益、生儿育女、到结婚年龄、对另一半的责任、生理和心理需要7项内容中,选择人次最多的前三项为真心相爱(73.4%)、对另一半的责任(32.7%)、到结婚年龄(30.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结婚的动机多数人首先还是出于情感的因素,其次是责任感,再次是社会规范要求。从性别看大学生结婚动机的差异,出于真心相爱动机的女生占 71.2%,男生占75.4%;认为“理所当然到了结婚年龄”的女生占35.3%,男生占25.6%;出于对另一半的责任的女生占27.2%,男生占37.9%;出于经济利益动机的女生占10.3%,男生占8.2%;出于心理和生理需要动机的女生占10.9%,男生占23.1%。大学生结婚动机开始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但是考虑最多的还是情感因素,同时女生受传统社会文化规范的影响比较明显;而男生的责任感、生理和心理需求较之女生要突出一些。

(四)性观念:性观念趋于开放,贞操观淡薄,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

对大学生贞操观的调查结果显示,50.8%的大学生认为贞操对于男女是一样重要的,35.6%的大学生认为贞操对于女生更重要,1.6%的人认为贞操对于男生更重要,还有5.1%的人认为贞操对于男女都不重要,7.0%的人不知道。半数上网大学生认为贞操对于男女生是一样重要的。从不同性别看,男女大学生的贞操观存在一些差异,更多的女生认为贞操对于女生来说比男生重要,更多的男生认为贞操对于男女生都不重要。可见,传统的贞操观念对于女大学生的影响更多;同时贞操观作为男女共同遵守的性道德准则对男女大学生都还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另外也发现,传统的贞操观也逐渐被一些大学生所否定。

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和行为取向。调查对象选择“接受并可能尝试”的占总数的23.1%,其中男生占34%,女生占11.4%;选择“接受但不尝试”的有29.9%,其中男生占26.9%,女生占33.2%;选择“不接受但有机会愿意尝试”的占8.4%,其中男生占11.2%,女生占5.4%;选择“抵制坚决不尝试”的占31.5%,其中男生占17.8%,女生占46.2%;选择“无所谓”的有7.1%,其中男生占10.2%,女生占4.2%。从总体看,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别于过去一边倒的倾向,包容程度比较高,多数人表示可以接受,而且有部分人表示可能尝试,主要是男生;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接受,尤其女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之男生要慎重和传统,四成以上的女生是抵制婚前性行为的。

三、影响因素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积极、健康的,有较强的责任感,同时,他们的婚恋观越来越开放和自我,呈现出婚恋价值观多元化和婚恋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并存,理性与非理性交错。

(一)社会环境

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是大学生婚恋观复杂多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代大学生的婚恋现象是一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婚恋观也必然受社会婚恋观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大众传媒传播信息量的大量增加,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日益冲击中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些难免会对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色彩,有的大学生婚恋观还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迁、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空间的扩大,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在社会领域内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宽容性,容易使人们突破传统的心理压力,各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日益得到社会的默认,当代青年的性开放程度也明显增大。

(二)自我意识

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时尚,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认为婚恋行为是个人的私事,排斥学校、家庭等外来力量的干涉,有时在思维上对一些不良的婚恋行为很少给予理性的判断,甚至把一些具有挑战意味的大胆行为当作彰显个性和标示成熟的标杆,对传统道德所蔑视的行为往往还给予追捧和效仿。同时社会中的求利原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人本位主义,反映在大学生婚恋观中就是自主意识增强,注重个人体验,忽视传统道德,片面追求享乐。如果大学生婚恋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不仅会给大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给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对其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对策建议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越来越开放和自我,呈现出婚恋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由于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以及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种种矛盾和冲突。对于当前青年人的婚恋、性观念复杂多样的情况,关键的问题不是去讨论他们该不该恋爱、可不可以发生性行为,而是如何去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纠正大学生婚恋观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差,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时代特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工作也必然要不断创新。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健康的电影电视、进步的书籍杂志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从而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抵制和消除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对大学生加强婚恋观的教育,帮助青年人树立成熟、理性的婚恋观,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通过“两课”教育,对青年人进行恋爱道德和恋爱责任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处理协调婚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同时增强应对生活、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引导青年人正确认识婚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养成婚姻道德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克服任意与草率的婚恋观。开设有关婚恋教育的选修课,从多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开设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婚恋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积极组织各种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等。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性道德、性健康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用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培养其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人生品味和人文素养,使其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中培养起健康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父母对家庭的观念和认识也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婚恋观。校园恋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恋爱态度、择偶心理、恋爱受挫、两性关系等,不仅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走向和事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家庭观念,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2]。由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相处,对子女的情况很熟悉,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可以适时为子女和晚辈进行婚恋教育,如婚恋生理知识、婚恋观、家庭责任感、婚姻关系等。还可以通过设立在社区里的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士提供家庭服务和各种专业辅导,指导父母与子女共同探讨一些与心理、情感、爱恋、选择终身伴侣有关的问题。同时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可以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真诚地做孩子的朋友,帮助他们面对和处理情感问题。

总而言之,社会变迁背景下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以传统为主体、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和转变的时期,其婚恋观体现出了现代性与传统性以及进步性、开放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特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年轻一代进行适时适度的婚恋观教育,促进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些婚恋问题,保持身心健康,防止不符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纪的婚恋行为发生,保证个人幸福、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宁。

[1] 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 ,2007,(1) :66-69.

[2] 单玉华.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1999,(1):94-98.

猜你喜欢
贞操婚恋观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比 干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1949—1966年北京地区贞操观的变革——解放与进步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守住企业贞操
话语男人“贞操”,价格持续上涨不要随意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