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渔舟唱晚》的“中和”“恬淡”之美

2011-04-13 05:45杜元媛
关键词:空灵中庸古筝

杜元媛

(河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筝是我国的古老弹拨乐之一,音色醇厚、意韵悠长。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载:“夫击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筝至今已有约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因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故当代人们习惯称之谓“古筝”或“秦筝”。

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也是古筝公认的代表曲目之一,它创作于1938-1939年间,由已故的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1907-1952)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它的曲名出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之句。作者通过这诗作的启发,运用古风古韵的音乐旋律,为听众营造出一种飘逸、脱俗、平静、和美的精神享受。关于创作素材问题,近年来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金灼南根据流传山东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曲》、《流水击石》改编,后传与娄树华先生,他又作了改编。虽然至今对于此曲的作者学术界仍有争议,但任凭是谁也不可否认筝曲《渔舟唱晚》在艺术界的重要地位与学术研究价值。该曲流传海内外,曾多次被录制成唱片、录音带,得到众多古筝演奏家及爱好者的青睐。可以说它不论是在演奏技巧方面、表演意境方面还是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筝音色婉转清丽,优美动听。脆,似流水之声;柔,抒行云之意。筝曲《渔舟唱晚》巧妙地发挥了筝的这些特性,给人以美感,耐人寻味。作者通过此曲将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与“恬淡”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高度统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中和”与 “恬淡”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中这样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早在西周时期,以“中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就已出现。孔子以中庸为标准,凡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规范。“恬淡”的审美趣味和风格来源于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崇高境界。

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归舟的动人情景,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柔美的慢板,并配合以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性手法,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出一幅落日余晖的景色。曲调平和、旋律舒展、情绪恬淡,在欣赏中使人身心松弛、宁静美妙,带人进入空灵的境界。

第二段由第一段发展而来,采用了调式上的变化,节奏也较前活泼,接着出现了节奏宽松的句子,用左手按弦和揉弦相结合,在旋律中奏出长音“4”使乐曲形成调式上的变化,和前面的音乐有鲜明的对比。音乐更加舒展、活跃但又不失节制。作品充分表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适度而不过分,音调和谐而不放纵,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呈现。

第三段是乐曲的高潮段,用快板节奏奏出了一串模进音型。运用音型模进和变奏的手法,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描述了渔舟在水中的划行,形象地描绘出了荡桨声、摇橹声及浪花声飞溅的声音。从开始的水面漾动到船儿压着浪花飞速前行,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跌宕起伏。就在音乐即将进入高潮的时候,音乐戛然而止。之后,音乐在速度和力度上并没达到真正的高潮,反而出人意料地回归平静,使人们进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灵境界是天地之象,大道之本。

最后,像流水一样的琴声又将我们带入一个短小的结尾,它用的是慢速,层层下落,最后结束。音乐描写渔人满载而归,从侧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人留下一串难忘的温情与联想,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作品在这里的安排给人一种回归主题的感觉,从忘我的空灵境界,重新回到了现实境遇,又一次传递出了对“中和”、“恬淡”的精神向往。

《渔舟唱晚》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离开了文化这个母体,音乐本体就很难被深刻地感受和阐释,难以表现出它丰厚的底蕴和活力。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生产劳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乐曲借景抒情,描绘的是山水自然,实则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些自然的美景不再是外在世界,它能够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归宿,乐道忘忧。正如老庄精神希图在虚无与空灵的冥想中达到无边无涯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超越了有形的无形、是超越了宇宙的自由。筝曲《渔舟唱晚》正是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音乐思想。

总之,《渔舟唱晚》体现了作者的高洁气质和崇尚德行的文化风范,其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乐曲用富有诗韵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尽善尽美”、“中和恬淡”的审美观以及超脱音乐本身的精神追求,是古筝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的美好体现。

猜你喜欢
空灵中庸古筝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中庸自明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第一次弹古筝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