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实践

2011-04-13 13:16张炜悦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杂病伤寒杂病论麻黄汤

张炜悦,张 彤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预防、控制和治疗传染病、多发病、疑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西医结合是一条重要途径。而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中的科学理论、临床实践相结合,进行中医科学化,使其具有可检验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普遍适用性。现扼要将中、西医判断依据概述如下。

1 太阳病

原文太阳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伤寒是狭义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其主要鉴别点是:中风表虚,伤寒表实,中风有汗,伤寒无汗而喘。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外感病(含流感、肺炎等)初期是微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体表微循环改变,中风未影响汗腺排出,伤寒已影响汗腺排汗,且或有发生呼吸道症状。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桂枝汤中无麻黄,麻黄汤中有桂枝,在治疗上均是调和荣卫,辛温解表。也就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和恢复体表微循环功能。

桂枝汤、麻黄汤只是太阳病主证主方,此外尚有类证类方。由于患者症状的不同,桂枝汤类方中就有桂枝加桂汤(兼奔豚气病)、桂枝加芍药汤(有腹痛)、桂枝加大黄汤(有腹满里实)、桂枝加葛根汤(有筋脉拘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兼见喘)、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惊悸)、桂枝人参汤(有里虚下利)等多方。

麻黄汤类证方中其常见方证有大青龙汤(不汗出烦躁)、小青龙汤(有寒饮)、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有烦热)、麻杏石甘汤(有里热)以及麻黄加术汤(湿家)、麻杏薏甘汤(风湿湿热)等多方。

即便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由于症状的差异,也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此外,太阳病中尚有一些杂病如痞证泻心汤、大小结胸、大小陷胸汤、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等重要方证。

2 阳明病

仲景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三日之久,表邪不解,变热传里,未入胃腑属阳明经证。主证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状。 为里热壅实,宜以白虎汤清之。

若热盛不除,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热,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又“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脯所发潮热”,“大便难而谵语者宜大承气汤。”

以上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用白虎汤。阳明腑实证:发潮热,谵语,大便难,用大承气汤。太阳病不解,病情进展则入阳明。阳明经病高热、大汗、产热剧增,用白虎汤清里热,知母皂甙能抑制细胞钠泵活性,石膏可降低脑室内Na+/Ca2+比值。

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并大量繁殖,毒素吸收,遂出现“循衣摸床”,“目不识人”、“谵语直视”等重笃症状时,急用大承气汤下之,以荡涤污垢,急下存阴。可以缓解脑症状,减少脑水肿发生。

白虎汤类方中“大烦渴不解”有热盛津虚时用白虎加人参汤(兼治消渴),有表证“骨节疼痛”用白虎加桂枝汤(兼治温疟)。承气汤类方中小承气汤用于无中毒症状大便硬无潮热者。调胃承气汤用于大便难,胃气不和,较大、小承气汤病证轻微。

3 少阳病

少阳病在外感六经病中发病概率最大。请看原文:“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条文列出了多种不确定症状,然后又说:“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间透露了这样一个奥秘,即是凡不进入重症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甚至不具有可能内传的太阳病麻黄汤类证范围,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治之。

若外合太阳,外证未解,有肢节烦痛用柴胡桂枝汤;里实热壅,内入阳明用大柴胡汤。其类方中若有胸满、烦惊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方亦治杂病惊悸),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杂病寒疟)。

从现代医学看,凡微生物因子毒力相对较轻,机体免疫能力亦较弱,毒力弱,阳气微,寒热往来。因毒素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所产生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较少,所以病情较轻,用柴胡汤调解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柴胡类方属于和法。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显示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故杂病妇人科“热入血室”亦用之。也治抑郁症、神经衰弱,易疲劳综合征等杂病中的虚劳证。

4 太阴病

论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又说:“此为胃中有寒饮,宜以理中丸温以和之。”即是用温法,温中散脾胃之寒。

太阴病主要症状:呕吐,腹泻,重者脱水,酸中毒或有末稍循环衰竭。大都为急性胃肠炎,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发初期兼有太阳表证者称太阴经病,用桂枝汤;有持续腹泻症状者,脉反沉,内虚寒甚,当救其里,所以用四逆汤。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指医师误治),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这是采用分阶段法里表兼治。

在桂枝汤、理中汤主证中间,有桂枝人参汤证,治表里不解,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等症状。此证较四逆汤为轻,即无脱水、休克等症状。其类证方中若出现腹中急痛,里有虚寒,则用小建中汤,也是杂病中治虚劳的主方。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手足烦热等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衰弱等慢性难治性疾病。大建中汤治心腹寒痛,呕不能食,为寒疝,腹中有肠型。若胃中寒,用吴茱萸汤。杂病中呕吐 下利病,呕而胸满,寒饮上迫,也用本方。

综上太阴病囊括消化、营养、代谢、血液系统等多种病,基本上都是属于温补法方剂,应用概率甚广。

5 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是少阴热化证,其所列出的一些症状和柴胡证相似,方剂组成也相似,只是四逆散有枳实,枳实治心下坚满,有保护心肌的药物作用。

少阴热化、四逆散证是进入重症的重要传经通路阶段,是内毒素血证,经久不治,多传向少阴寒化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上火下水,神机出没,变化迅速,从临床实验观察,病机很是清楚。脉微细是休克,外周循环血量减少,但欲寐是脑乏氧,嗜睡,昏睡。少阴热化是内毒素血症,是温休克;少阴寒化则是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心力衰竭。用真武汤驱寒镇水,温经复阳。

以休克、末稍循环衰竭为主的是用四逆汤治阴寒内盛,血气不充四末,手足厥冷(也治杂病呕吐下利入少阴病者)。脉微欲绝,下利清谷,增加干姜、附子用量,名通脉四逆汤。呕吐、下利、胃气虚衰,加人参为四逆加人参汤。有烦躁、小便不利,即休克伴有急性肾功衰竭者,用茯苓四逆汤。

6 厥阴病

论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此“手足厥寒”乃寒伤于外,其“脉细欲绝”为荣气不足,血少之应,此当归四逆汤证为由太阳而入,血分之寒,寒凝血滞,属厥阴经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治寒热错杂证,治胆道蛔虫症。蛔上入膈,闻食臭出,所出现之厥阴病痛,为一时性,所以疼痛会时发时止,蛔厥属杂病范围。

厥阴病实质上是外感热性病的最后阶段,为六经之末,主要症状是神昏痉厥。主要传经径路,从阳明热厥传来的是白虎汤证、承气汤证;从少阴寒厥传入的是四逆汤证,病在少阴,意识尚清,陷入神昏、抽搐就进厥阴了。厥阴经病未经治愈,若持续发展,便是脏厥。从现代医学解析,厥阴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对细菌、病毒、体内毒性产物的中毒性机体反应,为中毒、败血、脑症候群。

凡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感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意识障碍者属“厥阴气分”,用白虎汤、承气汤或安宫丸;有瘀点、瘀斑、DIC者属“厥阴血分”,用四逆散或后世方解毒活血汤。厥阴病持续则为“脏厥”,机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上面所述六经病框架、主证、主方既然已经清楚,辨伤寒先判断病情是在哪一主证、主方框架中。也就是说要识别六经病径界。若患者病情和主证、主方不完全相符,应观察是否在其类证、类方中。并排列出类证方。如太阳病伤寒,无汗而喘,若既往有支气管炎病史,喘兼有肺症状时,应考虑属麻黄汤类证。若不汗出而烦躁,则选用大青龙汤;若有寒饮,心下有水气,用小青龙汤,其寒饮偏有壅热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若服小青龙汤后,仍有冲气,上冲胸咽,则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若寒饮续出,则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方进行调治。

此外,还要观察病情,外感热性病常有病情变化,症候群移动,由一经传向他经,即出现变证,如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再从病史,病程方面考虑,婴幼儿、老年体弱者易入三阴,青中年患病多在三阳病范围。发病初期多在太阳、少阳,病情进展则入阳明或三阴阶段。

从病原学和传染病角度来看,有不同侵袭部位,如流脑、乙脑等常见阳明热厥;流行性出血热,常见太阳病结胸、蓄血和厥阴少阴并病;上感常是少阳病、太阳病;肠道轮状病毒多属太阴,中毒性痢疾多见少阴、厥阴病。

综上临床辨证,辨伤寒根据病情,进行排列诸方,对轻重程度加以量化,然后定位,确定处方。仲景方用之多验,如无疗效,则要认真重复诊断,是否用方失误,所以中西医结合进行临床经方辨证,也是一种治疗判断。

猜你喜欢
杂病伤寒杂病论麻黄汤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射干麻黄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0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