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行业的祖师爷

2011-04-23 09:04何泛泛
读者欣赏 2011年3期
关键词:卫灵公管仲孔子

何泛泛

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里有句台词:“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如果看看下面登场的另类行业,就知道什么叫“忒低微”了!让我们看看这些“忒低微”行业的祖师爷吧!

盗贼

盗贼以盗取他人之财为业。他们从《水浒传》中找到了时迁,奉其为祖师爷。

时迁,北宋末年人,号称鼓上蚤。此人心灵手快,又会飞檐走壁,善于在各种环境下用多变的手段偷取各种物品。时迁偷鸡、时迁盗甲、时迁火烧翠云楼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其中时迁盗甲的故事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深受观众喜爱。话说金枪手徐宁家中有祖传之宝,天下无双,为一副雁翎砌就的圈金甲。此甲披在身上,又轻又稳,刀剑箭矢,急不能透,人都唤做“赛唐猊”。为解梁山被围之危,宋江需要会使金枪法的徐宁的帮助。吴用献计说,要收此人先盗此甲。于是就派时迁去盗甲。此甲装在一只红皮匣内,就挂在徐宁卧房的中梁上。时迁不愧为神偷,他趁夜色混入徐宅,趁人用饭时入室伏于梁上,待主人入睡时下手盗甲。不想弄出了动静,被主人听见了,他又学老鼠打架蒙过了主人,盗走了此甲。最后,他帮宋江收服了徐宁。

时迁在梁山被封为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头领,人们说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为“地贼星鼓上蚤时迁”,难怪盗贼要奉他为祖师爷了。过去很多地方建有时迁庙,庙里供奉的就是“贼神菩萨”时迁,也就是小偷顶礼膜拜的祖师爷。相传这位“贼神”其貌不扬: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形容如怪疾,行走似飞仙。可他的拿手好戏却是: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鼓上蚤时迁。

据说夜深人静时,盗贼会在时迁庙准备酒肉,祭祀祖师爷,以求保佑逍遥法外。清朝有诗曰:“卅六人中谁善偷,时迁庙食城东楼。后世偷者奉为祖,月黑深宵具酒铺。但愿人家不闭门,黄金取尽青毡存。岁岁报祭官不捉,天上追踪东方朔。”可以看出,盗贼因自己干的职业不光彩,成天担惊受怕,怕被官府捕捉囚进深牢大狱。所以现代人千万不要当盗贼,不然的话,就得蹲监狱啦!

娼妓

娼妓业是旧社会最黑暗最肮脏的行业。先秦时,已有将沦为奴隶的女性作为官妓以供军士玩乐的现象。纯营业性的娼妓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大为兴盛。宋代,私妓大为盛行。明中叶取缔官妓,娼妓始为完全私营。旧时北京的八大胡同,天津的侯家后、落马湖,南京的秦淮妓院等曾名噪一时。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娼妓业供奉的祖师各有不同,但要说到娼妓业的祖师爷,首推管仲。历史上的管仲,是一位大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确立了霸业,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倡发展渔盐业;内政上也进行了行政改组;军事上则实行“作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等。

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为什么成了娼妓业的祖师呢?史料载:“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说的就是管仲在治理齐国时,在繁华的都城创办了国营大妓院,让700名女子住在里面,出卖色相,招徕顾客,并从营业收入中收取税金。这笔不小的收入,被用于国事军费。

虽然这笔收入来得不算光彩,但“妓女祀管仲,优伶祀唐明皇,犹有不忘其始之意”。民间也传说娼妓业是管仲留下的。当年管仲带兵出征,发现士兵有恋家之情,不愿出征打仗。管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在军营中设立了歌妓,供士兵们享乐,由此留下了娼妓业。后来,朝中大臣官吏如有犯罪者,除本人要杀头、坐牢外,还要株连九族,男的服役为奴,女的则沦为娼妓,由此娼妓业大兴。所以后来娼妓业多奉管仲为祖师爷。

今天,我们还能从史料中看到娼妓奉管仲的情形:“(六月)十一日,妓女有老郎会之举,俗传为老脸会。每年三次,正月、六月、十一月,皆在十一日。所祀为管仲,以女闾七百故。”“是日灯烛辉煌,烟雾缭绕,入夜竞放灯火,妓者预招游客,置酒宴饮,丝肉杂进,极一时之盛。”民国时期,北方一些地区的娼妓仍奉管仲。《旧沈阳妓馆业的罪恶》一文就写道:旧时沈阳妓馆里都供奉管仲的牌位。“有些‘扛刀姑娘(即接客不多的妓女)在拜佛时手持小木棍或掸子把敲打尿盆,同时连呼‘管仲管仲,求祖师保佑。”

像姑

与娼妓不同,像姑乃操男悦男之淫业的男子。因其男而像女,故称像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男娼、男妓。此业的存在也是封建社会腐朽的表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北京于明清时代,像姑之风极盛。男操淫业,违背天理,伤风败德,莫此为甚。一般王公大臣,多流连其间,其所以喜逛像姑而不就妓女者,盖其不欲传后人于人也。”

那么,像姑所奉的祖师是谁呢?他们所奉的有因淫乱丧国的殷商纣王、春秋时期酷爱男色的卫灵公。

纣王被像姑奉为祖师,听起来有点乌龙的味道,不过,其淫逸不是夸的!《史记·殷本纪》载,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尽管纣王宠幸的是异性,但像姑仍奉其为祖师,大抵是因为他具有相同的被常人视做淫、视为无耻之极的行为罢了。

卫灵公被供奉为像姑之神,与他宠幸男色分不开。古代历史中,凡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后宫佳丽没有三五千,大概与其身份很不相符吧。只不过,像卫灵公这样重口味的国君,大概也算得上很另类的历史人物了。

卫灵公身边曾经最得宠的像姑名为弥子瑕。此男聪明漂亮,还是孔子高徒子路的亲戚。有一天,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一着急,不打招呼就私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宫去探望母亲了。按照卫国的法律,若偷驾国王的马车,应处以断足的刑罚。但得知消息的卫灵公非但不怒,反而大声赞叹道:“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等危险!”

最为经典的故事则是分桃。弥子瑕陪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看到树上的桃子熟透了,就顺手摘了一个,咬了一口后觉得很好吃,便把剩余的部分递给卫灵公,说:“眼下天气乍暖又寒,草木未生,这定是仙桃无疑,特献与大王分享。”“难得爱卿一片忠心!”卫灵公咀嚼着剩下的桃子,心里美极了。事后很长时间,他逢人便夸:“弥子瑕爱孤甚矣,一桃味美,不忍自食,与孤分而食之。”后人因此将同性之爱称为“分桃之爱”。

不过,花无百日红,时间久了,卫灵公对弥子瑕便心生厌烦,于是抛弃了年老色衰的弥子瑕。后来卫灵公又宠幸另一男宠,即大夫公子朝。公子朝也是姿容出众得宠于卫灵公,自然时常出入宫闱。不过,后来公子朝却与卫灵公的王后南子暗生情愫,差点发动政变夺权。

媒婆

2010年,什么电视节目最火?当然是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近10档相亲类节目充斥荧屏,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走上荧屏,站在聚光灯下,在电视机前若干观众的“见证”下相亲。

古时科技没有这么发达,只能依靠媒婆为青年男女说媒拉纤。这种职业并没有组织、帮会,但是,他们以此为业为生,也算是一个行业吧。媒婆也有祖师爷,就是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实际上是传说中的神仙,是专管人间婚姻之神。据唐朝李复言的《续幽怪录》记载,古时有个叫韦固的人,是个孤儿。长大后,一年他路过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住在了城里的南店。有一天晚上,他碰到了一位奇异的白发老人,正靠着一个布袋坐着,在月光下翻着一本书。韦固上前好奇地问:“老先生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天下人的姻缘之书。”韦固又问:“您口袋中装的是什么?”老人说:“红线,用来拴系男女之足。不论冤家对头,还是贫富悬殊,或者相距千里,只要此线一系,心定成终生婚配。”这就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韦固听后,又好奇地问:“我未来的妻子是谁?”老人翻书一查,说是本地一个卖菜的瞎老太婆的三岁小女儿。韦固一听,觉得十分丢人,恼怒之下,便暗派仆人前去将那小女孩刺死。不料仆人手忙脚乱,只刺伤了她的眉宇,却未能伤其性命。过了十来年,韦固从军征战,立了大功,受到上司的宠爱。上司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韦固。这姑娘长得十分标致,可就是眉宇间总贴着一朵纸花。韦固详细问其缘由,才知姑娘正是十几年前他派人所刺之女。韦固的上司收养了瞎老太婆的女儿,后来又将她许给了韦固为妻。韦固此刻方知“天意”不可违。从此,便与此女相亲相敬,白头到老,其所生子女后来也都身世显贵。月下老人的名声也就流传开来。据说,宋城县令听说此事后,就把韦固当年住过的店起名叫“订婚店”,还亲自题写了匾额。

月下老人拴红线的习俗,确实在唐代就出现了。唐代史书上曾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荆州都督郭元振,年近三十尚未婚配。宰相张嘉振见他有才干,又长得一表人才,就想纳他为婿。因一时找不到媒人,张宰相就想了个办法:让他的5个女儿都坐在布幔子后面,每人手中各拿一根红丝线,将线头露在外面,叫郭元振隔着幔子去牵,牵到哪个姑娘手里的红丝线,就娶谁为妻。郭元振一下就牵到了最漂亮的张家三小姐,两人结下了美满良缘。其实这红线也是月下老人早就给拴定的。不过月下老人也有给拴错的时候,所以人间的夫妻也有吵架的、离婚的。人们总说是媒婆不好,其实这是月下老人拴错了红线。

过去,很多庙里都有月老殿,殿中供奉的就是这位为凡间配偶拴红线的月下老人。在月老殿中有一副联语:“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可见,月下老人成为媒婆的祖师爷,是理所当然的。

乞丐

古往今来,被人们传唱的多是成功的人,而范丹被人们传唱却是因为穷。因为范丹被乞丐奉为祖师爷。

历史上的范丹,与孔子是同时期人。其祖上是读书人,属于士人阶层,也算贵族,但到他这一辈已经开始衰落。而最要命的是范丹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因为乐于施舍,且不会为官之道和经商本领,范丹很快就沦为乞丐。

为什么乞丐奉范丹为祖师爷呢?范丹本是士人贵族,以士人为祖师爷对乞丐来说有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作用,在心理上可以与贵族拉近距离。范丹作为贵族,有钱时乐善好施,算是给有钱人树立了一个乐善好施的榜样。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有关他的还债之说。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困于陈蔡,断了口粮。得知当地乞丐范丹尚有余粮,孔子便命弟子颜回去借粮。范丹一听孔子遣人来借粮,便向颜回说:“你师父是圣人,你是他的徒弟。我今天有两句话请教阁下,答对了有粮,否则就免开尊口。”颜回自恃才高,随口说道:“请出题吧!”范丹道:“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颜回答:“星辰多来日月少,娶媳妇喜来送殡恼。”范丹听了,转身就走,“不借!不借!”

孔子听了借粮的事,说:“看来还得我去。”不多时,圣人和众徒弟来到范丹家门口。圣人亲自上前叫门,范丹迎了出来。圣人提出借粮的事,范丹点了点头说:“粮我有,但还是得回答我刚问的问题。”圣人说:“可以。”并答道:“小人多来君子少,借账喜来还账恼。”范丹听了连声喝彩,转身从袖筒里取出一个鹅毛翎筒,筒里装满了小米。别看这筒小米少,就是倒不尽用不竭。孔子师徒边走边吃,回到鲁国后,小筒里的米还剩三成。孔子便命弟子还粮。但是尽倾仓库之粮,小筒才装了八成。孔子只好来访范丹,面陈衷曲。双方商定,所欠之粮,由孔子弟子继续还。范丹问:“你的弟子满天下,我们素不相识,如何讨要?”孔子说:“凡门头上有字的、墙上有画的、家有藏书的,尽是孔门弟子,讨之无错。”孔子反问范丹:“你的门徒是何等样人?”范说:“凡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乞讨者,皆范氏门下。”所以,数来宝中有这么几句:“大掌柜,你听其详,打周朝就有我这行。孔夫子无食困陈蔡,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借你们吃,借你们穿,借来了米山和面山,直到如今没还完。我不论僧,不论道,不论回汉和两教,天主堂、耶稣教,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猜你喜欢
卫灵公管仲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弥子瑕是对是错?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鲍叔牙与管仲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