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寻根:厨师业的祖师爷

2011-04-23 09:04周游
读者欣赏 2011年3期
关键词:伊尹彭祖御厨

周游

厨师业又有饭馆业、饭庄业、酒席业之称。厨师业的祖师,先后有被称为“四大厨神”的彭祖、伊尹、易牙、詹王。那么,这几位是如何成为祖师爷的?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传说?

彭祖

最早被厨师们奉为祖师的是彭祖。彭祖,姓篯名铿,乃帝颛顼的玄孙。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道家的始祖老子齐名。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记载,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

彭祖为何与厨师结缘呢?《楚辞·天问》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汉朝以前,野鸡皆称雉,汉吕后当政后,因避其讳,始改称野鸡。彭祖因制作的野鸡羹滋味很美,到受尧帝的赏识,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这是彭祖被尊为烹饪行业祖师爷的主要证据。

雉羹烧得一级棒的彭祖,烹制的另一名菜为羊方藏鱼,灵感来自其子夕丁。相传,有一天夕丁捕获了一条鱼,请其母烹制,其母正在煮羊肉,便将羊肉剖开,将鱼藏在肉中。等到菜烧熟后,母子二人共食,吃得津津有味。彭祖恰巧返家,闻羊肉有异香,问明其中缘由,马上如法炮制,果然鲜香非凡。此菜经历代传承改进,现为徐州传统名馔,与徽菜中的鱼咬羊及京菜中的潘鱼并称鱼羊合烹的三大美味。

相传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谋反后,回师故里,设宴招待过同乡父老。后有人作联赞云:“集四海琼浆高祖金樽于故土,会九州肴馔铿膳秘以彭域。”不仅可见当时宴会盛况,还显示当地菜传承于彭祖,滋味绝对不凡。康有为曾赋诗一首,云:“元明庖膳无宋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篯铿,异军突起吐彩虹。”诗中的李翟,指的是清康熙年间的李自蓉和民国初年的翟世清,二人都是徐州的一代名厨。据此可以断言,餐饮业奉彭祖为祖师由来已久,至少徐州方圆千里内,必奉彭祖为祖师。

伊尹

伊尹是商代开国国君汤的宰相,为万民所拥戴,其“割烹要汤”、“调和鼎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为什么餐饮业拜伊尹为祖师爷呢?

传说伊尹是个弃婴,被有莘氏女子采桑时发现献给她的国君。国君将他交给一庖丁抚养。伊尹自小耳濡目染,因而精于烹割。后来商汤欲娶有莘氏的女儿,有莘氏大喜,并派伊尹为陪嫁佣人。

传说汤得伊尹后,便在太庙斋戒沐浴,点燃火炬祭祀,并以牲血抹身,以示尊重。翌日,设朝相见,伊尹乃“说汤以至味”。汤闻其言后说:“这些美味可以获得吗?”伊尹回道:“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接着他开始了自己的长篇大论:“三群之虫,水居者味腥,肉食者味臊,草食者味膻。即使有些臭恶,只要用对法子,都可变成美味。大凡味道之本,水为先决条件。五味三材(五味为咸、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九沸九变,全靠火来调节。掌握其中的诀窍,才能减腥、去臊、除膻。若想要调和其味,必须用五味。调味料使用的先后与多少,虽然差别细微,但有一定准则。它们在鼎中的变化,可精妙到微毫。其精微之处,就好像射箭、驾车一般,也如同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的运行。所以,其滋味才久而不坏,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过,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说:“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伊尹兼二者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利称其为“烹调之圣”。伊尹亲炙的美味,见诸史料者有“鹄羹”(鸿雁之羹)。商汤尝罢大悦,对他和羹调鼎的功夫非常推崇。经进一步深谈后,才知这位烹饪高手还有安邦定国之才,遂委以宰相之职。伊尹主政,国家大治,经革命后,代夏而有天下。由厨入仕的伊尹,先良厨兴邦,再良相辅国,从烹调而及于治国,先后辅佐四位商王,奠定了商朝基业,把华夏古文明带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只是到了今天,伊尹的烹饪技艺却为其贤相之名所掩盖,实属憾事。

易牙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与伊尹在饮食界不相上下的历史人物当为易牙。如今,许多餐饮业习惯以易牙为祖师爷,大小饭馆中,总要挂个“易牙再世”、“今之易牙”之类的匾额,也有馆子干脆就叫“易牙居”,好跟易牙攀亲搭故。

易牙是春秋时齐国人,长于辨味,精于烹调。在调味方面,“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而他的辨味本领更是高强,能分辨淄、渑两条河水的差别。原本为寺人(即太监)的他,受宠于齐桓公的夫人长卫姬,后因寺人貂的引荐,才有机会进献珍馐给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好吃,便说:“子善调味乎?吾尽尝天下之味矣,唯蒸婴儿之味未尝。”善于逢迎的易牙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从此之后,亦受宠于齐桓公。《战国策》记载,齐桓公忘了吃夜宵,半夜饿醒,易牙一连弄了几道烧烤料理,桓公吃到美味,天亮了都不知道。这种行为当然引起宰相管仲的戒心,他劝诫桓公,但齐桓公不以为意,竟想让易牙掌管政权,成为继伊尹之后的另一位庖厨宰相。

齐桓公死后,易牙先下手为强,立公子无诡为国君。太子昭投奔宋襄公。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乃杀其君无诡,立太子昭为国君,此即齐孝公。失去政治舞台的易牙,据说去了彭城,继承彭祖厨艺,终成一代大厨。

虽然易牙的为人令人不齿,但其高超的手艺却获得后世的认同。早在北宋时,杂曲《太平歌词》中的“十女夸夫”,便将易牙列为厨行祖师。现广州陶陶居有一副楹联,仍对易牙推崇备至:“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

詹王

比起前三位厨神来,詹王的事迹不显。不过,四川、湖北一带,每逢秋收之后的农历八月十三,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詹王庙会,会上要祭拜詹王,并举行厨师收徒和满师答谢的典礼。那么,这位詹王到底是谁呢?

传说詹王本名詹鼠,并非什么御厨,只是个流浪汉。隋炀帝穷奢极欲,吃腻了大江南北的各种山珍野味,还常因御膳稍不如意就杀掉御厨。由于宫中御厨减少,隋炀帝便在全国广招御厨。詹鼠揭榜入宫。隋炀帝问他:“何物滋味最佳?”他答:“饿最好吃。”于是带着皇帝出城,走遍大街小巷找“饿”。等到皇帝饿坏了,詹鼠就拿出预备好的葱花饼给他充饥。隋炀帝终于明白,人肚子一饿,吃什么都香,为了志此奇缘,便封他为“詹王”。

另一说詹王原本是隋炀帝的御厨,手艺高超,每天给皇帝做饭菜。有一天,隋炀帝问詹王什么东西最好吃?他回答是盐。隋炀帝不悦,以戏君之罪,将他给杀了。此后,御厨们不敢在菜中放盐,害怕惹祸上身。隋炀帝食而无味,终悟其中的奥妙,遂封詹厨师为“詹王”。

以上虽然只是传说,但它却阐明了饮食的真谛—人只有在饥饿时吃东西才好吃,而盐是烹调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詹王能对“饿”和“盐”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作为厨师业的祖师爷,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伊尹彭祖御厨
彭祖山的传说
伊尹摄政
彭祖活了“八百八”?
厨子灭王朝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御厨俱乐部
御厨俱乐部
御厨的三条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