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研究

2011-04-25 09:45,,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阴虚证气滞大肠癌

,, ,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疗系;安徽 芜湖 241000;2.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11; 3.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4.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4位[1]。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2-3]。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中医对其证候分布规律和辨证标准缺乏共识,从而使疗效评价受到影响,至今仍无令人满意的治法及药物问世。本文前瞻性调查263例大肠癌住院病例,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探讨大肠癌常见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

1 临床资料

调查对象为2008年3月-2009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肿瘤科和大肠外科住院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263例。男154例,女109例;年龄24~89岁,平均年龄(59.03±12.44)岁;结肠癌120例,直肠癌143例;病理类型:管状腺癌232例,黏液腺癌19例,乳头状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1例,类癌5例;转移情况:肝转移23例,肺转移4例,肝肺转移4例。TNM分期:Ⅰ期47例,Ⅱ期89例,Ⅲ期84例,Ⅳ期43例。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1)调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大肠癌;2)肠镜下活组织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符合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为大肠癌。临床分期:采用大肠癌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TNM(1997)分期。

2.1.2 中医诊断标准 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并经过专家咨询,同时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医诊断学》,对症状和证候术语进行规范,确定大肠癌常见症状描述和证候诊断标准,制定大肠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表。报告表中对中医症状(包括体征)进行赋值量化,症状按程度计:-~+++,或有者为1,无者为0。对于调查表中未列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以上参考资料中没有涉及的证候类型,为尽可能不遗漏专家经验辨证相关信息,研究中予以保留。

2.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2)调查前未接受任何手术、放化疗及中西药物等治疗患者;3)自愿参加本次临床调查;4)调查资料完整者。

2.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大肠癌纳入标准者;2)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包括大肠癌)已接受过治疗者,或近期伴有其他严重的活动性疾病;3)伴有神经精神性疾病者。

2.4 资料收集 对入选病例在未进行治疗前由专门调查研究人员进行床边资料采集,填写大肠癌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表。中医证候诊断由两名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同时进行床边专家经验辨证。调查结束后,将数据录入SPSS 17.0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录入系统。数据输入采用双人独立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校验。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频次和频率,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中医症状、体征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共涉症状、体征37项,舌象包括舌质、舌苔共11项;脉象共有8项。其中,频率在5%以上的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便下血173例,里急后重 108例,神疲乏力86例,大便黏液85例,腹部胀痛78例,大便稀溏77例,腰膝酸软69例,形体消瘦64例,便次增加59例,纳呆食少59例,口干咽燥51例,腹部隐痛40例,头晕耳鸣35例,失眠31例,小便短赤30例,口苦27例,大便秘结26例,腹部胀满25例,心悸心慌24例,腹部包块21例,发热20例,面色无华19例,五心烦热18例,气短懒言16例,畏寒肢冷15例,胸脘满闷15例,小便清长12例,肛门灼热14例,恶心呕吐14例,烦躁易怒14例,面色萎黄14例。舌象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舌红145例,苔薄白109例,舌淡59例,苔黄腻57例,舌暗红46例,苔薄黄40例,苔白腻34例,舌淡红20例,苔少或无苔20例,舌体胖有齿痕19例。脉象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细157例,脉滑127例,脉数106例,脉弦71例,脉沉40例,脉虚无力29例,脉涩27例。

3.2 证候分布情况 见表1。

表1 大肠癌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 例

3.3 单、复证型分布情况

3.3.1 单证型 共144例。其中:大肠湿热证88例;脾胃气虚证24例;脾肾阳虚证6例;肾阴虚证6例;气虚证6例;瘀毒阻滞证5例;脾肾气虚证3例;阴虚证2例;脾肾两虚证1例;脾胃气虚证1例;肾阳虚证1例;血瘀证1例;肝肾阴虚证1例。

3.3.2 复合证型 共119例。

3.3.2.1 2证型复合 71例。其中,气血两虚证13例;脾虚气滞证7例;脾虚痰湿证1例;气阴两虚证2例;阴虚火旺证2例;阴阳两虚证1例;脾胃气虚兼肾阴虚证2例,兼心肾阴虚证1例,兼肝肾阴虚证1例,兼血瘀证1例;脾肾阳虚兼气滞证2例,兼血瘀证1例,兼痰湿证1例;脾胃气虚兼肝肾阴虚证1例 ,兼肾阴虚证1例 ;气滞血瘀证1例;肾阴虚血瘀证1例;大肠湿热兼瘀毒内阻证1例,兼肝气郁滞证1例,兼气滞证1例,兼肝肾阴虚证3例,兼脾胃气虚证10例,兼脾肾两虚证2例,兼肾气虚证4例,兼肾阴虚证3例,兼血虚证1例,兼阴虚证3例,兼心脾两虚证1例;肝肾阴虚兼瘀毒内阻证1例;阴虚血瘀证1例;瘀毒内阻兼肾气虚证1例;寒湿困脾兼脾肾两虚证1例。

3.3.2.2 3证型复合 共34例。其中,大肠湿热兼气阴两虚证4例,兼气血两虚证4例,兼气滞血瘀证1例,兼脾胃气虚肾气虚证1例,兼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证2例,兼瘀毒内阻、肝肾阴虚证1例,兼肾阴虚、气滞证1例,兼心肾阴虚、血瘀证1例;瘀毒内阻兼气血两虚证1例,兼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证2例,兼气阴两虚证1例;阳虚血瘀、肝胃不和证1例;心脾两虚、气滞血瘀证1例;肾气虚兼气滞血瘀证1例;气阴两虚兼血瘀证1例,气血两虚兼心脾肾证1例;气虚兼气滞血瘀证1例;脾虚气滞兼湿阻证1例;脾胃气虚兼气滞血瘀证1例,兼肾阴虚血瘀证1例,兼肾气虚证血瘀证1例,兼瘀毒阻滞、肝肾阴虚2例;脾肾阳虚兼气滞痰湿证1例;脾肾两虚兼气滞血瘀证1例,兼痰湿气滞证1例;肝肾阴虚兼气滞血瘀证1例;肺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1例。

3.3.2.3 4证型复合 共13例。其中,大肠湿热兼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证1例;兼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1例,兼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证1例,兼气血两虚、气滞证1例,兼气阴两虚、肾气虚证1例,兼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证1例,兼肝肾阴虚、脾虚气滞证1例,兼心肾两虚、瘀毒内阻证1例;脾胃气虚兼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证1例;气血两虚兼脾虚气滞1例,兼气滞血瘀证1例,兼痰瘀互结证1例;气阴两虚兼气滞血瘀证1例;肝肾阴虚兼气虚血瘀证1例。

3.3.2.4 5证型复合 1例,为大肠湿热兼瘀毒阻滞、气滞、气阴两虚证。

4 讨论

本次证候调查研究表明,大便下血、里急后重、大便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大肠湿热症状、体征表现尤为突出,证型统计也以大肠湿热证频率最高,表明大肠湿热为大肠癌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大肠湿热除以单一证型出现外,还常与气阴两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兼挟出现,构成复合证型,反映了大肠癌中医辨证的复杂性。一方面,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内伤,情志化火导致湿热熏灼肠道;另一方面也与湿热之邪蕴久不去,耗气伤阴、损脾伤胃以及阻碍气血运行有关。所以,大肠湿热既是大肠癌的基本病理结果,也是导致气血阴阳损伤的基本原因,治疗过程中对这一基本病机辨证论治不容忽视。

同时,本调查中除大肠湿热实证表现突出以外,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舌淡、脉细等虚证症状和体征也表现突出;中医证型统计中除大肠湿热证频率最高以外,脾胃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虚证证型也颇为常见。尤其是在复合证型中,如大肠湿热常兼夹气阴两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等证一起出现。从而表明,大肠癌患者不仅表现为单纯实证,而且常常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治疗时,除清热利湿解毒之外,尚应顾护脾胃功能,不可寒凉太过,同时针对虚证情况予以扶正抗癌。

本次研究显示,大肠癌中医症状、体征表现多样,既可表现为湿热、痰湿、气滞、血瘀、瘀毒等实证症状和体征,又可表现为气血阴阳等亏虚症状。中医证候专家经验辨证结果提示大肠癌证候类型复杂,虽可以单一证候类型出现,更多的是以复合证候出现,且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证候。其中,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在大肠癌证候类型中发生频率较高,似可作为大肠癌的常见证候类型。但由于参与辨证的专家较多,且主观性较强,这些证型是否是该病的常见证候类型,还需借助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徐富星.大肠癌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6):365-366.

[2]渺新,钟福兴.对恶性肿瘤年轻化趋势的分析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20):2895-2897.

[3]杨玲,李连弟,陈育德,等.中国2000年及2005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估计与预测[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218-221.

猜你喜欢
阴虚证气滞大肠癌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阴虚证诊断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血必净在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ICU脓毒症中的效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