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振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2011-04-25 09:45,,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厌食症证型微量元素

, ,,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小儿厌食症发病率近年来呈高发趋势,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及生存质量[1]。我们运用生物共振治疗仪的胃肠功能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8年3月-200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及门诊患儿,共57例。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3组:A组(脾失健运证型)、B组(脾胃气虚证型)、C组(脾胃阴虚证型)。其中脾失健运组12例,脾胃气虚组39例,脾胃阴虚组6例。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证候积分对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表2 3组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1.2 诊断标准 1)小儿厌食症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2]。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3]。

1.3 排除标准 1)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疗法过敏者;2)合并严重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性疾病者;3)排除慢性器质性疾病、其他代谢疾病,排除其他疾病的厌食者(如神经性厌食症等)。

1.4 纳入标准 将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年龄1~14岁厌食症患儿57例纳入观察。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采用生物共振治疗仪胃肠功能疗法治疗,每周2次,连用2周,共4次为1个疗程;停止治疗继续观察2周后评定疗效。观察期内停用其他一切影响观察结果的西药及中药。

操作方法:1)由专业人员调试程序后,患者采用坐立的姿势,双手抓握电极棒,双脚踏于电极板上,时间为20 min;2)如患儿年龄偏小或哭闹,可由家长协助,家长按上述坐姿,将患儿置于膝上,双手握住患儿双手来抓握电极棒,家长双足踏于电极板上进行治疗,或待患儿入睡后进行治疗,时间20 min。

2.2 观察指标和方法

2.2.1 证候评分 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问卷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随访1、2周分别记录患儿食欲、食量、腹胀、大便等主要相关证候变化,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调查问卷,由专人询问并填写,按证候评分标准评分。

2.2.2 相关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停止治疗2周后各检测1次血清微量元素锌、铁、钙、铅的水平,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

2.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3组总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总疗效结果比较 例(%)

3.2 3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3.3 3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5。

表5 3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变化比较 见表6。

表6 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变化比较

3.5 不良反应 治疗2周内及随访2周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尤以1~6岁儿童多见。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相对比成人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供给,如果厌食长期得不到改善,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免疫能力下降,反复感染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及生存质量等。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摄食调控机制紊乱、血清瘦素减少、锌缺乏、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等有关,治疗手段主要有锌剂、促进胃动力药、肠道微生态制剂等[5]。中医认为,脾胃失调、纳化失常是小儿厌食症的根本病机,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6-7],外治有穴位敷贴、推拿、捏脊、针灸[6]等。内治、外治均有良好疗效。但对于微量元素及消化酶不低,或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西医在用药及开展治疗方面均有明显的局限性,且疗效差异大;中医在小儿服药及针灸、穴注、捏脊等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疼痛性、创伤性及小儿服药困难等,从而限制了临床的发展。

生物共振胃肠功能疗法是建立在磁场的生物效应[8]理论基础上的。传统的磁疗法是针对不同的疾病,将不同类型的磁场作用在患处或一定的穴位,并针对病情及时给予调整的一种理疗方法;而现代的磁场疗法除了继承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外,还创新的结合了现代医学、现代物理学及其他学科,将人体本身的病理电磁波分离出来并放大反转回输人体抵消人体的病理信息,利用人体的生物电磁波治疗自身疾病,达到治疗、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组通过运用生物共振胃肠功能治疗57例小儿厌食患儿,在综合疗效评定及证候积分评定均显示良好疗效,无不良反应发生。对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及脾胃阴虚3组中医证型疗效无显著差异性,提示可应用于各个中医证型。本疗法无疼痛、无创伤、无需服药,易于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本疗法对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变化无明显影响,其疗效的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DahiM,Sumdedelinc.Feeding problems in an affluent socity.Follow up at four years of age in children with early refusal to eat[J].Acta-Paekiatr,1992(81):575.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2-163.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8.

[5]张健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和中西医治疗[J].医学综述,2010,16(8):1198.

[6]赖崇杰.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13.

[7]柴国钊,李志文.儿童厌食症治脾八法[J].吉林中医药,2007,27(11):6.

[8]杨贞,沃兴德.磁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9):86-88.

猜你喜欢
厌食症证型微量元素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宝宝微量元素检测
解析中微量元素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