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皇族的低级错误

2011-05-14 13:37张鸣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士绅统治者民心

张鸣

很多人知道,清末新政时期,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犯了大错,一边借铁路国有政策把地方的路矿权收到自己手里,一边驱赶袁世凯,搞皇族内阁,把兵权和行政权也集中到自己手里。最终惹出大祸,逼得原本的朝廷支柱立宪派士绅倒向革命,结果是新军士兵一哄,呼啦啦大厦即倾。

君不见,同样是辛亥年,4月革命党人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倾全党之力,虽然攻下了两广总督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没什么人响应。但5月皇族内阁出台之后,10月,一群新军士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一哄而起,居然全国响应。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大士绅湖北省谘议局的议长汤化龙就“从逆”了。

当时清政府当家的满人亲贵错误犯得很低级,但这样的错误,也不见得一点道理没有。

当时清廷在改革,其中的政治改革就是立宪。在预备立宪过程中,各省谘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的选举,已经大大地拉高了士绅的参政积极性,一部分的新市民,自主意识也在觉醒。如果一直这样选下去的话,民意或者说“绅意”乃至工商界意识的提升是必然的。这样的民意提升,势必会逐步削弱满族的特权,压缩满人统治的空间。

其实,在实行预备立宪之初,就有外国人提醒满人,说你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统治,如果民气上升,选举的结果,势必导致你们的下台。这样的提醒,不能说没有道理。中国当时预备立宪,是学日本和德国,相对比较保守,但只要这个门一开,作为少数族裔的统治者,实际上没有特别的办法,来控制立宪不向英国方向发展。

为了防止最后被合法地选下台,事先把资源和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不能说不是一种看得见的选择。摄政王载沣是海陆军大元帅,载沣的两个兄弟,载洵是海军大元帅,载涛则掌握参谋总部(军咨府),再加上一个皇族内阁,把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我这里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铁路矿产有铁路矿产,你们那边什么都没有,想反也反不了。

不过,这实际上只基于直线的思维,即对抗的双方,哪个实力大,哪個就可能赢。这些满族亲贵们忘了,权力也好,资源也罢,本质上并不绝对地属于谁,谁能掌控,就是谁的,掌控不了,抓在手里,反倒是祸。在抓权的过程中,势必要得罪很多原来就有实力的人。得罪人太多了,就等于把人推到对立面。

何况,自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后,满人的天下,实际上是靠汉人士绅和官僚支撑的,如果得罪了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就算什么都在自己手里,也无济于事。武昌起义爆发,兵和钱依然在满族亲贵手里,可他们既支配不了兵,也调动不了钱。

历朝历代,王朝从内部被颠覆,没有一次是因为对手的实力超过了政府。一个王朝的覆灭,绝非是它的实力不如竞争者。来自内部的颠覆,不是战场上的两军对垒,即使在战场上,单纯计算双方的实力,也很难就此得出胜负的结论,更何况,这样的颠覆,不是单纯的战场角力。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民意和民心都在政治上没有份额,你判断不出民意和民心在政治角逐中占什么样的位置。但是,每个聪明的政治家,都知道民心和民意其实是起决定作用的。一旦统治者倒行逆施得过了分,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民心和民意的大幅度动摇,就足以撼动统治机器,主要是撼动机器里的人。

【原载2011年9月24日《新京报·人文周刊》】

猜你喜欢
士绅统治者民心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
五代时期统治者对忠义思想的倡导
从“民心河”事件谈城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