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温阳灸机理探析及器械设计

2011-06-07 06:28贺成功蔡圣朝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艾炷施灸膀胱经

贺成功,蔡圣朝



通脉温阳灸机理探析及器械设计

贺成功1,蔡圣朝2

(1.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 230061)

灸法;针灸器械;督灸盒

通脉温阳灸,亦称“铺灸”、“长蛇灸”、“督灸”,是在大椎穴至腰俞穴脊柱区间的督脉、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艾灸作用部位大小的不同,将艾灸治法分为三类,在面积较小的穴位上施灸称为点灸;在面积较大的病变部位上施灸称为面灸;在较长的经络循行线上施灸称为经络灸。因此通脉温阳灸均具有面灸和经络灸的特点。笔者在蔡圣朝老师的指导下,分析铺灸和督灸的操作特点,研制了几款用于通脉温阳灸的艾灸盒和治疗床。下面将分别介绍通脉温阳灸器械设计及其作用原理。

1 通脉温阳灸的理论渊源与特点

通脉温阳灸是在研究、分析“铺灸”和“督灸”特点及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除具有二者的特点外,还拥有自己的特点。铺灸因其施灸时外形像蛇,又称长蛇灸,一直在江浙民间流传。朱月伟[1]叙述了使用隔蒜发泡灸的铺灸操作方法。督灸与铺灸操作方法相似,是崇桂琴[2,3]主任医师在研究铺灸和发泡灸特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用生姜代替大蒜作为衬隔物施灸,填补铺灸的不足。督灸主要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阳虚证。通脉温阳灸使用器械代替手工操作,除具有铺灸和督灸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现将三者特点比较如下。

1.1 天灸与隔物灸的结合

在大椎穴至腰俞穴脊柱区间的脊柱皮肤上常规消毒后,表面洒上一层具有行气通经、发泡作用的药粉或药酒。敷料可以使用新鲜的蒜泥、姜末,或用姜汁调和的附子末等药物,再根据敷料的厚薄放置艾炷或艾条段施灸。因此通脉温阳灸具有药物敷贴和隔物灸的双重作用。

1.2 施灸时间、灸量和季节可自由调节

朱月伟[1]介绍铺灸操作时,指出治疗时间多在夏季三伏时节,每次操作时间长达2~3 h,1个月治疗1次,有明显的季节限制。督灸[2]使用生姜代替大蒜,不受治疗季节的限制,随发病随治疗。我们改革工艺后的通脉温阳灸用艾条段代替艾炷节省了制作艾炷的时间,治疗不受治疗季节的限制,既可使用蒜泥、姜末等作重灸(发泡灸),又可作为一种短时操作的常规灸法(温和灸)。

1.3 艾热利用率高,节省灸料和敷料

一般的铺灸和督灸操作,艾热除通过蒜泥或姜末向下传导外,大部分艾热散发到空气中,艾热利用率低。我们使用器械施灸的通脉温阳灸,艾炷或艾条段在灸盒内燃烧,艾热散失少,比较集中,因此通脉温阳灸的艾热利用率高,可以相应减少艾和蒜泥、姜末等药物的用量,节省了灸材。

1.4 通脉温阳灸属器械灸

一般的铺灸和督灸操作患者只能采取俯卧位,对于体形较胖者长时间治疗容易疲劳;安全性差,艾炷滚落易烫伤皮肤,烧坏床单;制作艾炷用时较长,较多的艾炷同时燃烧艾烟污染较重,这几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应用不同的通脉温阳灸器械,患者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进行治疗,艾条段代替艾炷节省时间,艾条段在灸盒内燃烧安全性高,灸盒盒盖的排烟管使艾烟集中,连接到艾烟净化器后达到无烟治疗。

2 通脉温阳灸的作用机理

通脉温阳灸具有通脉温阳、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以从经络循行、腧穴特性、脏腑理论、艾热熏灸、药物发泡几个方面来阐释。

2.1 通脉温阳,调和营卫

通脉温阳灸在脊柱上施治,中间循行督脉,两侧为膀胱经第一侧线。督脉又称“阳脉之海”,起于胞中,行于脊里,上通于脑,并与肾相络,与六阳经相会,统帅一身阳气。膀胱经第一侧线位于督脉两旁1.5寸。足太阳膀胱经在《十一脉灸经》中称“巨阳脉”。《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足太阳之经气与督脉相联,主一身之表,统一身之营卫,司一身之气化。督脉之别络在背部左右“别走太阳”,因此清代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背俞》说“太阳、督脉相通”,故督脉与足太阳经脉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脉温阳灸时可调节此两条经脉功能,灸此二经脉则经脉通,阳气足,营卫和调,诸病祛除。

2.2 活血通络,缓急止痛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络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邪气出入的路径。《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背部施灸的位置是膀胱经皮部、络脉的分野,以及督脉之别络。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艾热疏通络脉,缓急止痛。

2.3 激发腧穴功能,调理脏腑

通脉温阳灸时共涉及督脉穴、督脉旁开0.5寸的华佗夹脊穴、督脉旁开1.5寸的膀胱经穴等腧穴,通过激发这些腧穴功能而起治疗作用。《类经》:“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五(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穴。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相关的背俞穴处常出现压痛敏感现象,通过灸治背俞穴而达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

2.4 隔药灸和药物敷贴刺激作用

《神灸经纶》:“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治疗前皮肤上撒或涂擦具有行气通经、发泡作用的药粉或药酒,并且根据不同病症,衬隔物有姜、蒜、附子等药物的区别。隔蒜泥施灸时,患者口中能闻到大蒜的味道,是皮肤能够吸收药物的一个明证。

3 通脉温阳灸的适应证

艾灸可用于虚实寒热病症的治疗,李梴在《医学入门》指出“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通脉温阳灸适于全身性症状较重的病症,如强直性脊柱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片段式督灸盒,可用于治疗相应节段的病变,例如头颈上肢疾患、心肺背胸疾患、肝胆胁肋疾患、脾胃肠道疾患、泌尿生殖疾患、腰骶下肢疾患。

4 通脉温阳灸器械的设计方案

现有灸盒的结构,盒底平直,与人体脊柱的外形差异很大,而不同人群的脊柱外形的长短、弯曲度、宽度各不相同,如何制作一种适应不同人体外形的艾灸器械,代替现有铺灸、督灸的操作方法,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蔡圣朝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对不同人群的脊柱外形进行了统计,以期发现一些变化规律,为设计、制作督灸器械提供参考。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抽取门诊患者30例进行统计,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0岁。患者采取平卧位,胸下垫一枕头,身体自然放松,进行测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成人,其脊柱外形的长度,背曲、腰曲的深度和长度,大椎至腰俞和骶段的长度变化范围较大。

表1 成年人脊柱外形数据统计 (cm)

根据常用腧穴定位法中的骨度分寸定位法可知,肩胛内缘至正中线3寸。膀胱经在背部循行的第一、第二侧线距正中线分别为1.5寸和3寸。从表1可看出肩胛间距变化范围在8~13 cm之间,那么在背部循行的膀胱经左右第一侧线的间距变化范围在4~6.5 cm之间,可知在做铺灸、督灸治疗时,不但涵盖了督脉,而且包括了华佗夹脊穴和膀胱经第一侧线及背俞穴。根据表1中数据,我们设计了几款用于通脉温阳灸的治疗性艾灸器械和辅助性艾灸器械,并申请了专利。

4.1 全段式督灸盒(ZL201020259893.9)

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灸料挡板、防灰治疗框、可调节温度的保温上盖三部分结构,每一层设置有可伸缩拉长的结构,可根据不同患者身高调节灸盒长度。灸盒长度变化范围在40~65 cm之间,宽度不变,为6.5 cm。灸料挡板的腰部设置有弧形结构,挡板内放置蒜泥、姜末等隔衬药物。防灰治疗框是第二层结构,框底设置有防止艾条段滚动的不锈钢治疗网,是艾条燃烧的部位。灸盒还设计了保温上盖,使艾热集中,少散失,提高艾热利用率。盒盖设置有数个排气管,半月形管帽调节管口大小,控制燃艾速度。

全段式督灸盒,用于从大椎穴至腰俞穴全段的灸治。分体式督灸盒,用于相应病变阶段的灸治。根据施灸时皮肤上是否放置药物和灸后皮肤是否起泡,具体使用方法又分以下三种。

4.1.1 悬起温和灸

施灸时皮肤上不放置药物,灸后皮肤不起泡,艾炷或艾条段放置在防灰治疗网上直接熏灸。

4.1.2 隔物温和灸

施灸时皮肤上放置蒜泥、姜末、附子饼等药物,灸后皮肤不起泡,艾炷或艾条段隔药熏灸。

4.1.3 隔物发泡灸

施灸前在皮肤上涂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斑麝粉,皮肤上放置蒜泥、姜末、附子饼等药物,艾炷或艾条段隔药熏灸,灸后皮肤起泡。

4.2 分体式督灸盒(ZL201020509141.3)

又称组合式督灸盒,每一灸盒长宽8 cm×7 cm。盒体两侧使用不锈钢网做侧壁,盒底密封不锈钢网,盒内放置蒜泥、姜末等药物,灸盒排列在一起使用达到连续施灸的效果。此盒适合脊柱变化较大的患者。

4.3 督灸治疗床(ZL200920253589.0)

床面上半部预留一长65 cm、宽6.5 cm、深1.5 cm的不锈钢网凹槽;调节伸缩挡板的长宽与患者背腰骶待施灸部位相应;槽内置蒜泥或生姜末,槽下移动抽屉放置艾条段燃烧,从下向上加热药物;施灸时患者仰卧位。

4.4 艾灸辅助性器械在艾灸治疗中的应用

侧吸式艾烟净化器(ZL200920240245.6)可以与督灸盒上的排烟管连接,将盒内艾烟抽吸净化,达到无烟化治疗。通脉温阳灸以艾条为灸材,因为点燃多根艾条比较费时,所以根据临床需要我们又设计了艾条点火炉,可以同时点燃2~36支艾条或艾条段。

5 讨论

中药、针刺、艾灸是传统医学三大技法,三者都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三者亦有区别,中药内服组方是内治法,内服组方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中药的脏腑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处方用药;针灸是外治法,针刺则根据脏腑经络理论、配穴组方原则、针刺手法操作发挥治疗作用;艾灸不但依据脏腑经络理论、配穴组方原则、艾灸手法操作,而且还有艾叶及其他药物的药理作用、温热效应,以起到治疗作用。通脉温阳灸具有温通、温补作用,“通脉”是指施灸部位主要有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六阳经与督脉在大椎穴相会,统帅一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又称“巨阳脉”,“温阳”是指施灸部位以阳经为主;艾叶药性温热,燃烧时发挥温热效应。《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通脉温阳灸是在铺灸和督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械灸,使用器械操作可以提高艾热利用率,节省灸材,并且将这一有效艾灸方法变成常规灸法,扩大治疗范围。配合艾烟净化器使用,达到无烟治疗目的,解决艾烟污染的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灸疗器具的不断研制,必将推动灸法的发展。使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1] 朱月伟.罗诗荣老中医学术特长与临证经验[J].中国针灸,2003, 23(3):162-164.

[2] 崇桂琴.神奇的督灸疗法­——谈督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3):3-4.

[3] 崇桂琴,林宁.发泡灸源流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0): 581-582.

2011-03-06

安徽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项目(2009ZY28)

贺成功(1977 - ),男,2009级硕士生,E-mail:463614737@ qq.com

蔡圣朝(1957 - ),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灸法及老年病的研究,E-mail:caishengcao@sina.com

1005-0957(2011)06-0429-03

R245.8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6.429

猜你喜欢
艾炷施灸膀胱经
Chinese Acupuncture
中暑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