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油莎豆品种的群体质量特征与产量表现

2011-06-08 13:05宗宜方陆洪川陈时龙林东余沈庆雷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油莎大粒小粒

宗宜方,陆洪川,王 怡,陈时龙,林东余,沈庆雷,许 轲

(1.上海市海丰农场,江苏 大丰 224153;2.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石油能源按目前的使用和开采速度,50 a内世界石油资源将要耗尽[1]。因此,寻求经济可行的代用燃料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块茎含油的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其他油料作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生物柴油的发展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油莎豆又名油莎草、油莎果、铁荸荠、地下板栗、地下核桃、人参果、人参豆,是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原产非洲地中海地区,现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油莎豆为一年生植物,其产量是目前油料作物中最高的品种,因而世界各国农业专家称之为油料作物之王[2]。我国于1952年从前苏联引进油莎豆,1960年又从保加利亚引入[3]作为一年生作物栽培[4-10],以块茎繁殖为主[11]。它具有播期长,生育期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栽种;病虫害少,耐贫瘠等优良植物学性状[12]。同时又具有含油量高、产量大、出油率高等经济性状[13-16]。目前,我国油莎豆栽培面积较小,栽培措施粗放,没有形成高产栽培的系统理论体系,笔者通过对不同类型品种油莎豆的比较研究,以期为生产和理论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从南京、四川、许昌、内蒙、昆明、承德、湖北、河南民权、金利海公司、湖北等10个大粒品种,以下以引进地拼音缩写命名,如许昌为XC,其中湖北小粒及湖北大粒分别简称HX、HD。

1.2 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基地内进行。前茬为豌豆,土质为高沙土,地力中等,土壤含碱解氮96.07 mg/kg、速效磷16.32 mg/kg、速效钾86.26 mg/kg。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小区面积15 m2,重复3次。行株距为40 cm×15.1 cm。于6月16日每穴2苗穴播。

主要栽培措施:出苗后15 d进行中耕除草并结合追肥,分别于出苗后40、60 d进行刈割,均保留植株60 cm高度。

分蘖后每7 d左右调查茎蘖动态、株高动态,成熟期测定产量结豆、核定实产。在10月20日,选取XC、MQ调查地下横切与纵切块茎分布。横切表示在油莎豆生长范围内,以土表下每5 cm为一切割面,统计此层面内的块茎数目;纵切表示在油莎豆生长范围内,向地下挖15 cm,内圈表示在株距和行距方向以植株为中心的一个边长为6 cm的正方形,外圈表示剩余的部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株高动态

油莎豆没有真正意义的茎杆,当株高过高时,易发生倒伏,因此株高是其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由图1中可见,10个油莎豆品种均呈现出2个株高增长高峰期,而株高动态可划分为两个类型。HD、MQ、JLH表现为出苗后前32 d及第一次刈割后2周内为株高增长高峰期;而XC、CD等7个品种则表现为出苗后前39 d及第一次刈割后2周内为株高增长高峰时期。出苗后前39 d,HD、MQ、JLH无论是株高还是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余品种。第二次刈割后各品种株高增长速度均显著下降,HD、MQ、JLH增速又低于其余品种,最终株高亦较低,为65 cm左右。

图1 不同品种在两次(40、60 d)刈割期后株高动态比较

2.2 各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油莎豆的产量由单穴粒数、总粒数与千粒重构成。如表1所示,产量构成因素上,无论是总粒数还是单穴粒数趋势一致,均呈NJ、XC等7个品种极显著高于HD、MQ、JLH等3个品种,而MQ、JLH极显著高于HD。在千粒重方面,HD极显著高于MQ、JLH,MQ、JLH 极显著高于 XC、CD,而 XC、CD 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收获指数方面,MQ显著高于其他品种,NM、JLH、HD 亦较高,NJ、CD 较小。

表1 各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品种块茎分布结构

从表2可看出,MQ及XC两种不同类型品种块茎均分布于距地表10 cm土层内,而绝大部分又集中于距地表5 cm土层内,10 cm以下土层没有块茎或者极少;还可以看出,XC较之MQ更为集中。

表2 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深度土壤中块茎分布状况(%)

MQ与XC两种不同类型品种的块茎均主要集中于靠近植株周围的3 cm内,占73%以上,且XC品种的集中性高于MQ,达到80%以上。

综合以上可得出,MQ及XC两种不同类型品种块茎均分布于植株周围10 cm的地下10 cm土层内,而绝大部分又集中于靠近植株周围的3 cm内的地下5 cm土层内,而且小粒型品种集中度高于大粒品种。

3 小结与讨论

3.1 油莎豆品种的划分

根据千粒重、株型及块茎分布等表现可以将油莎豆分为2类,即大粒型品种和小粒型品种。大粒型品种特征:块茎大而较少、分布比较集中;小粒品种特征:块茎小而多、分布更集中。在大粒型品种内可分为特大粒和普通大粒。特大粒特征:块茎更大、更少;普通大粒特征:块茎较大、较少。在小粒品种内可分为小粒型和中粒型。小粒型特征:块茎更小、更多;中粒型特征:块茎较多、较小。小粒型:NJ、SC、NM、KM、HX;中粒型:XC、CD;普通大粒型:MQ、JLH;特大粒型:HD。

3.2 不同类型油莎豆品种的产量构成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产量方面,JLH、HX显著低于其他品种,HD、CD及XC产量较高。油莎豆的产量构成因素上,小粒型油莎豆品种总粒数极显著高于大粒型品种,而小粒型油莎豆品种千粒重极显著低于大粒型品种。油莎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和总粒数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而决定油莎豆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为总粒数还是千粒重,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不同类型品种地下块茎分布差异与收获

MQ及XC两种不同品种类型块茎均分布于植株周围10 cm的地下10 cm土层内,而绝大部分又集中于植株周围3 cm的地下5 cm土层内,且小粒型品种集中度高于大粒品种。

油莎豆块茎生长于地下,而数量多且分散,因此不利于收获,易损失。考虑人工收获成本及各品种产量表现,建议种植块茎较为集中的小粒型品种CD及XC,也可以种植块茎大而少的HD。

[1] 徐元浩.生物柴油的实用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 张 勇.油料之王——油莎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1):35.

[3] 吴艳霞.油莎豆油[J].粮油科技与经济,1993,(1):30.

[4] 忻耀年,Sondermann B,Emersleben B.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应用[J].中国油脂,2001,26(5):73-74.

[5] 卢碧林,周玲革,毛治超,等.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5,15(3):95-97.

[6] 王运强,李 莉,王建中.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13300-13303.

[7] 姚 波,刘火安.能源植物乌桕在生物柴油生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5):106-109,112.

[8] 赵 琳,郎南军,孔继君,等.我国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现状和发展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3):80-83.

[9] 瞿萍梅,程治英,龙春林,等.油莎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2007,32(9):61-63.

[10] 中国油脂植物编写组.中国油脂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3-35.

[11] 谭天伟,王 芳,邓 利,等.生物能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化工,2003,29(3):8-16.

[12] Anon.Yellow nut-sedge[M].Fuxin:Liaoning People’s Press,1977.

[13] 蒲成俊,银尧明,黄夫桃.油莎豆的开发利用[J].四川粮油科技,1998,(3):25.

[14] He Y Z,Milforda,Yusufali,et al.Yellow nut-sedge(Cyperus esculentus L.)tuber oil as a fuel[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1996,(5):77-181.

[15] 谢年保,黄明星,陈 欣,等.油莎豆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开发[J].作物研究,2005,19(2):132-133.

[16] 刘宗瑞,金贞淑,周晓军,等.油莎豆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提取及测定 [J].内蒙古名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3(1):62-65.

猜你喜欢
油莎大粒小粒
小粒花生新品种引种鉴定试验初报
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油莎豆种植与收获机械技术装备研究现状
我们都是一条鱼
N-JET工法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止水中的应用
油莎豆在河南实现亩产858公斤
大粒筛弹簧的选型计算
大粒筛弹簧的选型计算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长江师范学院作品欣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