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

2011-06-18 07:03婧,徐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口语汉语教学法

李 婧,徐 谨

(佳木斯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一、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课教学现状

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培养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无论是以语言交际实践为出发点,还是以教学成果转化为落脚点,口语技能的培养都是最重要的。[1]在撰写本文之前,笔者对自己任教的佳木斯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初级水平班级的42名留学生及任课教师分别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调查结果客观地呈现出了目前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现在口语课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口语的学习和语言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这份问卷主要涉及学习者对语言技能侧重点、口语课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对老师的希望等。调查结果如下:

1.你认为学习外语时,听、说、读、写、译哪个能力最重要?(可多选)

?

?

这组简单的数据告诉我们:认为“说”是最重要的被调查对象比例高达63.3%。这说明,“用汉语说话”是留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第一需要,但口语课对他们在这方面的帮助却体现得极不明显,口语课在实用性上出了问题。

另外,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策略,更没有预习和复习课文的意识;只是有很强烈的课堂参与意识,喜欢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合作来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个结果除了告诉我们应该扭转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之外,更说明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在迥异的基础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希望老师不仅是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不断刺激他们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教师对教授口语课的感受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偏重于在口语课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词汇、短语以及语法教学。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始终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式:那就是如果不积累词汇量、不增加语法练习,就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就难以实现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这个想法不能说是错,但实际上却是把口语课逐渐引向了综合课的方向,让作为教学受众的学生将二者混淆。有的教师虽然处理生词与语法的时间较短,但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让学生理解、复述课文甚至背诵课文,因此无意间又将口语课变为了口头诵读课。这些问题常常让一线教师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设计了话题,但学生开口率并不高,学习效果不好;有的教师对所使用的口语教材提出质疑,将口语课课堂气氛不好归于教材的问题。

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当前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着手改进,其中最积极的做法就是有的教师已经开始在部分环节中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但事实上还是难以突破过去的窠臼,无法真正摆脱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常规口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混淆严重

与精读课的混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被词语讲解、句型分析和语法练习占用,仅有的口语练习和表达训练时间也仅限于完成句子、造句等缺乏针对性的训练。

与阅读课的混淆——教师习惯性地把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口语表达训练集中在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表达诉求,体现不出口语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语言输出效果的缺失

教师习惯性地忽视学生对表达训练的明确要求,或者感知到了学生在这方面有明确要求却没有很好地付诸于实践,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开口表达,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滞后

目前北方地区大部分高校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形式基本都是教师先讲课文,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话题或谈感想这样的传统模式。学生乏味感集中而明显,新鲜感严重缺失,口语课教学质量无从保障。

总之,目前对外汉语口语课要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很好地得到实践。

三、教学对策

(一)把握好口语课课型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口语课的课型特点,合理安排生词与语法教学的时间,避免出现反客为主的情况。

教师要明确口语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而词语讲解、句型分析、语法练习、针对课文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大意等这些精读课和阅读课的练习形式,在口语课堂上一定要控制好时间,重视学生的表达诉求,引导学生进行话题拓展、延伸表达的训练,真正体现出口语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初级口语课,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课堂语言的规范性,要做到简洁、明了,使学生能够听懂并且完全明白教师的教学指令及要求。在初级口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媒介语来与留学生交流,但由于各国学生的母语不同,对同一种媒介语的理解也有可能有所偏差,媒介语与汉语也不可能完全对等,使得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借助媒介语的帮助来学习汉语时的理解未必准确,常常存在偏差。所以,从教学方法上,应尽量减少媒介语的使用量,使学生尽早摆脱媒介语的“拐杖”,逐步适应汉语,为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选择好留学生的口语教材

大部分汉语初学者学习汉语口语的第一目的是想掌握日常的交流用语,所以在选择口语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满足初学者日常交流的需要。同时还要仔细考量教材的练习编排,避免过多的词语练习、连词成句等词语、语法式练习,[2]而应侧重于话题表达训练,注重交际策略的训练与培养。要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了解学生的需要,多教给学生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常用汉语口语知识,使学生不但感觉到自己学会了汉语,而且还能增长知识,既满足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需要,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口语的积极性。

(四)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融入课堂中

在外语教学中,从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到最近几十年比较流行的交际法,各种教学法流派层出不穷。新的教学法的产生是对旧的教学法长处的继承和短处的扬弃,因而是一种进步,而且,一种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老的教学法的死亡,各种教学法常常并存,彼此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博采众长,利用各种教学法的长处,服务于对外汉语课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用中学”(leanr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英译为“the task-basked approach”,指的是以任务为计划中心,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理论。[3]具体实施方案是让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一系列“任务”,通过高仿真度的语言应用最终完成语言习得。这套年轻的教学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要把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结合到其中,一边丰富、完善这套理论,一边推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助推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创立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为着力点,以通过意义的协商和交流、完成任务来使用语言为出发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为落脚点,回归关注学习的交际化过程这个本质,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的、良性的互动。

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组织单位,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的任务构成,这是其他教学法所不能做到的。而教师根据学习的目标、内容、环境,学生的情况、需要来设计或选择任务,通过引领学生走上“音、义结合”之路,既是对学习者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又是对教师的丰富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把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势,完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课堂,通过每一堂课的努力,打破天然存在的文化壁垒,最终实现跨文化、跨种族的平等,顺畅交流,让语言成为真正的沟通载体,而不再是横亘于人与人之间的鸿沟。

[1]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晨.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Z].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口语汉语教学法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酒中的口语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