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比较

2011-06-21 08:19曲仕浩曾志宇江伟东
海南医学 2011年20期
关键词:腺性丝裂霉素膀胱炎

曲仕浩,曾志宇,江伟东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 珠海 519020)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性疾病,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梗阻及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下腹坠胀不适及血尿。近年来,随着膀胱镜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临床医生认识的深入,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CG是一种癌前期病变,与膀胱腺癌的发生有关[2]。本院对确诊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或者电灼术,术后联合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化疗,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指标及患者随访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膀胱镜+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CG的患者94例,在根据病情和征得患者同意情况下,53例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电切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46例,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6.4±6.9)岁,病程6~54个月,平均(24.5±5.1)个月;41例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灼术(电灼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7例,患者23~59岁,平均(37.8±5.4)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2.7±4.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①电切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应用奥林巴斯(Olympus)27 F连续冲洗电切镜,电切功率控制在200 W,电凝功率100 W,自上而下小刀切除病变组织,切除范围超过病变周边2 cm,深度一般控制在浅肌层,术后留置尿管24 h。②电灼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灼术,应用环状电极对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烧灼深度控制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严重者可烧灼至浅肌层,电凝功率80 W,术后留置尿管24 h。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拔除尿管前行第一次丝裂霉素20 mg加生理盐水50 ml膀胱内灌注,以后每周行膀胱内灌注一次,持续6周。

1.3 疗效评判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正常,膀胱镜复查及活检无异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偶有镜下血尿,膀胱镜复查可见膀胱三角区或颈部黏膜有轻度充血,少许滤泡,病理活检正常;无效:症状为明显改善或改善后症状复发,膀胱镜复查可见异常黏膜,活检报告腺性膀胱炎。

1.4 术后随诊 术后分别于第1、2、3、6个月进行随诊,了解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缓解情况;术后6个月行膀胱镜检查,评判手术疗效。

2 结果

2.1 电切组与电灼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严重出血和膀胱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电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略高于电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率指术后连续两次体温超过38.5℃或伤口感染者所占百分比。电灼组术后病率为36.6%,显著高于电切组(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

2.2 电切组与电灼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了解两组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缓解情况,术后1~2个月电灼组症状缓解率高于电切组,术后3~6个月电切组症状缓解率高于电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术式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电切组高于电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行膀胱镜检查,电灼组5例患者膀胱三角区黏膜仍较粗糙或白斑再发,取活检后病理回报为腺性膀胱炎;电切组患者创面均光整,未见异常黏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比较[例(%),±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比较[例(%),±s]

?

3 讨论

目前,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多样,以去除病因及切除病变组织为主。随着微创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尿道电灼、电切、电汽化治疗已成为治疗CG的主要方法[4]。膀胱镜下CG的类型有4种: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乳头状瘤型、慢性炎症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其病变位置多见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根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由于经尿道电切术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切除范围包括所有病变组织及周围2 cm的膀胱黏膜,术中易发生严重出血及膀胱穿孔等并发症,早期治疗多选择经尿道电灼术。但是,CG具有恶变倾向且术后易复发,经尿道电灼术仅对局部病变黏膜进行灼烧,远期疗效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电切组和电灼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均无严重出血和膀胱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电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略高于电灼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灼组因对膀胱黏膜进行灼烧,术后病率显著高于电切组(P<0.01)。对于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及乳头状瘤型的CG患者,经尿道电切能够更加充分切除病变。

微创技术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是公认治疗CG的有效方法,能降低术后复发率[5]。经尿道电切或电灼术后联合大剂量丝裂霉素灌注治疗CG,丝裂霉素直接接触代谢活跃的增生细胞,抑制细胞过度增生,膀胱黏膜上皮出现正常的组织学转归,达到治愈CG的目的[6]。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化疗并随诊6个月,经尿道电切较电灼术切除病变范围大,电灼组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通常在术后1~2个月缓解,电切组症状通常在术后3~6个月才能缓解;电灼组术后复发率高于电切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经尿道电切术是治疗CG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电灼术。

[1]梅 骅,陈凌武,高 新.泌尿外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9-680.

[2]杨锦建,贾占奎,周四维.人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5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2):7-10.

[3]Huang SS,Li WD,Huang GX,et al.Transurethral resection combining with intravesical mit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cystitis glandularis[J].J Clin Urol,2007,7(22):528-530.

[4]邓宏达,陈志斌,梁仁致,等.经尿道汽化电切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16):63-64.

[5]Black PC,Lange PH.Cystoprostatectomy and neobladder construction for florid cystitis glandularis[J].Urology,2005,65(1):174.

[6]周文龙,孙福康,吴瑜璇,等.腺性膀胱炎术后大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疗效分析(附65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7):456-458.

猜你喜欢
腺性丝裂霉素膀胱炎
膀胱炎的日常保养及治疗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高危腺性膀胱炎术后护理效果观察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附97例报告)
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高度近视患者LASEK手术后Haze的预防效果分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