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52例

2011-07-09 03:13尹丽华河南省新乡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新乡453000
陕西中医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方药胃脘萎缩性

尹丽华 河南省新乡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新乡 453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因病机与饮食不节、外感邪气、情志失调、劳倦太过等因素有关,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并与传统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10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学的检查确诊,其中男性 68例,女性 37例,年龄 19~63岁,平均年龄为(46.7± 8.6)岁,病程 1~22年,平均病程(8.9±2.4)年,Hp均为阳性,胃腺体轻度萎缩 23例,中度萎缩 63例,重度萎缩 18例。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西医治疗,既包括三联抗 Hp治疗:兰索拉唑 30mg/d口服治疗,雷贝拉唑 20mg/d口服治疗,每日两次克拉霉素 0.5g/次口服治疗,阿莫西林 1.0g/d口服治疗,以上药物均在饭前服用,并在饭后给予维霉素片 5片/次,每日 3次饭后口服治疗,3个月为 1个疗程。

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①脾胃虚弱:患者表现为胃部喜按喜温、胀满隐痛,食少,呕吐清水,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和胃健脾,方选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为陈皮、砂仁各 5 g,木香、当归各 10 g,炒白术、半夏各 12 g,茯苓、党参、黄芪、山楂、力曲、麦芽各 15 g。②胃阴不足:患者表现为胃部灼痛胀满,胃中嘈杂,饥不欲食,五心烦热,食少,口干,干呕,大便干燥,舌质红而少津,苔黄或光剥,脉细数。治以清热生津养阴补胃,方选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方药为甘草 5 g,知母10 g,麦冬 12 g,沙参、生地、枸杞子、白芍、当归、山楂、麦芽各 15 g。③肝胃不和:患者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者胀痛并伴有胁肋胀痛,泛酸,嗳气,食少,胸闷,大便密结,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健脾,方为柴胡疏肝汤加减,方药为郁金、陈皮、制香附、大佛手、枳壳、柴胡、川芎各 10 g,白芍15 g,甘草 6 g。④脾胃湿热:患者表现为灼痛痞满,胃脘疼痛,嘈杂不适,胸闷纳呆,口臭干呕,口苦,腹胀,便溏,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和中化湿,清清热醒脾,方为清中汤加减,方药为陈皮、甘草各 6 g,黄连、制半夏、栀子、草豆蔻各 10 g,麦芽、山楂、茯苓各 15 g,薏苡仁 20 g。⑤胃络瘀血,患者表现为胃胀刺痛拒按,痛有定处,面色暗滞,黑便,舌暗有瘀点,脉弦,治以活络行气养血,方选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方药为红花、陈皮、檀香各 5 g,蒲黄、五灵脂、砂仁各 10 g,丹参、当归、白芍、香附、苏梗、延胡索各 12 g。所有患者均日服一剂,水煎服,日两次餐间服用,以 3个月为疗程。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显示黏膜的形态全部或基本恢复正常,Hp阴性;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可正常饮食,胃镜显示萎缩变为浅表,面积有所缩小,Hp阳性程度小于初始 1/3;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或者消失,食欲渐好,Hp阳性程度小于初始 2/3;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Hp阳性无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 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此可见经过 3个月治疗,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1,P < 0.05)。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Hp转阴率及根除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Hp转阴率及近期根治率(2个月)远期根治率(6个月)比较见表2,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 Hp转阴率及远近期根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组和治疗组 Hp转阴率及远近期根治率比较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多与 Hp感染有关,因此 Hp转阴率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因病机多是外感邪气或劳倦太过、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伤至脾胃,亦或是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侵袭,而至脾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久郁化热所致湿热内蕴;湿热久耗津液,以至胃阴不足;脾气亏损,如果再伤寒则至脾寒,久致脾阳亏虚;由于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病久也易导致气血的化生乏源,渐至气血双亏。“久病多瘀”,所以血瘀也是本病重要病因之一[3]。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病理可概括为以脾虚为本的脾阳虚、胃阴虚、脾气虚,以湿热、气郁、血瘀为标。结合上述认识,对其分型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 5类证型辨证论治,法随证立,方依法制,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Hp转阴率,提高近远期根除率。

[1]王瑞智.清萎平汤治疗慢性萎缩胃炎 89例[J].陕西中医,2007,28(1):45.

[2]李仲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9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6):39-41.

[3]郝树文 ,郝改艳,黄海娜,益气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32例[J].陕西中医,2011,32(5):531.

猜你喜欢
方药胃脘萎缩性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