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516例

2011-07-09 03:13代三红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仙桃433000
陕西中医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主方次症主症

代三红 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仙桃 433000)

本研究是在对非酒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证型进行中医分型治疗,对本院 2008年 9月~ 2011年 6月516例 NAFLD病人的常见证型与治疗进行初步探讨,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受检者均为本院门诊及病房病人,符合纳入标准且调查表资料填写完整的 NAFLD的有 516例 ,年龄 20~ 65岁,平均 46.6岁 ,男性 319例,占 61.8%,女性 197例,占 38.1%。致病相关因素中,以肥胖最多,占 70%,其次是运动量少,67.5%,依次类推分别为工作压力大(59.37%),嗜肉食(45.62%),女性(38.12%),高脂血症(33.75%),嗜甜食(23.75%),嗜煎炸食品(21.87%),嗜辛辣(17.5%)及糖尿病(13.125%)。可见,肥胖、运动量少及工作压力大在 NAFLD的成因中占据主要地位。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NAFLD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NAFLD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5]中证候诊断标准:①湿浊内停证:主症:①右胁肋不适或胀闷;②舌淡红,苔白腻。次症:①形体肥胖;②周身困重,倦怠乏力;③胸脘痞闷;④头晕恶心,食欲不振;⑤脉弦滑。②肝郁脾虚证:主症:①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②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次症:①腹胀便溏;②腹痛欲泻;③倦怠乏力;④抑郁烦闷;⑤时欲太息;⑥脉弦或弦细。③湿热蕴结证:主症:①右胁肋胀痛;②舌质红,苔黄腻。次症:①口黏或口干口苦;②胸脘痞满;③周身困重;④食少纳呆;⑤脉濡数或滑数。④痰瘀互结证:主症:①右胁下痞块;②舌淡黯边有瘀斑,苔腻。次症:①右胁肋刺痛;②纳呆厌油;③胸脘痞闷;④面色晦滞;⑤脉弦滑或涩。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 2项以上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辨证治疗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辨证治疗。①湿浊内停证:治法:祛湿化浊。主方:胃苓汤加减。胃苓汤方:苍术、厚朴、白术、猪苓、泽泻、生姜、红枣各10g,陈皮、甘草、桂枝各 5 g。②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主方:逍遥散加减。逍遥散方:当归、芍药、茯苓、白术 (炒 )、柴胡各 10g,牡丹皮、山栀 (炒 )甘草 (炙 )各 5g。③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化湿。主方:三仁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三仁汤合茵陈五苓散方: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通草、滑石、制半夏、茵陈各 10g,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金钱草、生甘草各 5g。④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主方: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柴胡、枳壳各 10g,桔梗、甘草、丹参、制半夏、陈皮、茯苓各 5g。

针对主症可适当加减。湿热偏盛者,可加茵陈、黄连;潮热烦躁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丹皮;肝区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索;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太子参、炒白术;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鸡内金、炒谷麦芽;口干,舌红少津者,加葛根、玄参、石斛等。每 3d服 2剂,2次/d,3个月为 1个疗程。

对照组用东宝肝泰胶囊口服,0.12 g/次,3次/d,连续 3个月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主要症状指右胁胀满,右胁疼痛,神疲乏力。①显效:原有症状消失。②有效:原有症状改善 2级者。③进步:原有症状改善 1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主要症状分级记录:0级:没有症状,积 0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积 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日常生活,积 2分。 Ⅲ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积 3分)。

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显效,50%≤症状改善百分率 <80%为进步,症状改善百分率 <5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以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经秩和检验,四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 各组综合疗效分析,见附表。

附表 各组综合疗效分析

讨 论 在中医认识中,多数学者将酒精性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胁痛”、“痰浊”等范畴。大多数学者认为 NAFLD主要涉及肝、脾二脏,以肝为主;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病因病机可归为酒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或嗜食肥甘等而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而形成。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大,脂肪肝的患病率逐渐升高。 50岁以前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其后性别差异不再明显[2]。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劳神过度,加之饮食不节,生活无序,而使人体各脏器功能受损,久必及肾,耗损肾中精气,出现未老先衰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肾生骨髓,髓生肝”之说,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肝肾同源”的观点。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医肝肾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肾定位于下丘脑,肝病证候的出现与大脑皮层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实验研究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由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内分泌、代谢紊乱及免疫失调密切相关,故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虚密切相关[3]。

运用多因素分析,NAFLD证候特点的分布以虚实夹杂多见,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邪实”,主要包括湿热、气滞、血瘀,正虚包括肝肾阴虚。类似“肝郁脾虚气滞”性质的有相当高的发生率,主要表现为类似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的证候特点。本文旨在通过 NAFLD症候分型及相应组方中药治疗的分析,探求中医辨证治疗NAFLD,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S].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61-163.

[2]孙 芳,郑全庆.熊去氧胆酸片与易善复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性价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2):220-221.

[3]李延芳.脂肪肝化汤治疗湿热痰瘀互结型脂肪肝 36例[J].陕西中医,2008,29(6):681-682.

猜你喜欢
主方次症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陕北秧歌闹起来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内涵探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症候特征及分类
活血化瘀法治疗动脉血栓18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