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摭谈

2011-08-15 00:45成军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文献学音乐史史学

成军

(成军:河南周口师范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中国音乐史》是我国目前所有音乐院校、系科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从课程性质上说,它是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是我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从课程类别上说,它是一门基础课,是构筑学生立体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通晓基础理论以及培养考生相关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不仅如此,本课程还是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而且在大多音乐方向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是必考科目。可见,《中国音乐史》在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重要性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尤其近几年,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学改革到底如何改,乃是一个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仅从拓展教学内容方面发表一些浅见。在实际操作中,笔者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传授:一、音乐史学知识;二、重要音乐事实;三、以音乐文献为基础的国学知识。

一、音乐史学

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它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音乐史学是人类从事音乐历史研究的一门学问,一般是指由此产生的一些音乐理论著述。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教材性质的音乐史著作。其二,研究型的音乐史著述,包括专著和文论。由于大多高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还未涉入研究行列,那么向学生比对分析教材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笔者时常把教材引介与分析等内容放在学期开始讲授。

在“西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编写中国音乐史著作,较早的有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童斐《中乐寻源》(1926)、郑觐文《中国音乐小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以及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等。这些著作大多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50至80年代,一些音乐史学著作相继涌现。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81)、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1982)、吴钊与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84)、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祁文源《中国音乐史》(1989)等。

90年代随着学术争鸣不断加强,又有一些教材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出版发行。孙继南等人编撰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1993)、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秦序《中国音乐史》(1998)、修海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1999)、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2004)、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概述》(2003)以及陈应时与陈聆群合著《中国音乐简史》(2006)等。这些著作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主要以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书为重要参考教材。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由中国十一所艺术高校从事音乐史教学的专家合作编写,该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书中还附有图片、谱例以及人名索引等内容。全书具有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条理清晰、评论比较客观等优点。杨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自远古至清末的音乐发展历程。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部有史有论、史论紧密结合的学术著作,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打开了一片天地。

除对上述音乐史教材进行引介和分析外,笔者还以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一书为重要蓝本,向学生讲授其他一些音乐史学常识。

二、音乐史实

关于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批骨笛,据碳同位素14测定,其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据此说明中国音乐文化,历史相当久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56个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音乐文化,经过大浪淘沙、千锤百炼,逐渐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传统风貌。那么,如何把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史实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呢?本人除了以教材按朝代为序进行讲解之外,还对声乐、舞蹈、器乐与乐器、戏曲、说唱、古琴等重要音乐内容进行纵向梳理。

通过纵向的音乐概述和总结之外,学生还应对不同时期的音乐史实包括对人物、事件、文献、乐器、乐谱以及音乐史学研究状况、音乐史学研究成果、音乐文物考古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音乐文化史实,而且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各种音乐现象的能力。

三、以音乐文献为基础的国学知识

一般来说,“国学”以《四库全书》为准,乃指经、史、子、集四部的古代文献。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背景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熟知国学基本文献以及文献学常识。

首先,要对国学文献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就形成了“文献学”。一般来说,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几大知识板块。所谓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它是说明图书内容、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用以指导阅读和检索的图书。而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规律的专门学问。所谓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刊刻、装订、传抄、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所谓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的恢复或接近文献的本来面目。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辨伪则侧重于解决文献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的真实性问题。辨伪是随着伪书的出现而出现的一门学问。今天,随着学科的发展,按文献的编制体例和读者的使用习惯,乃把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学习和研究的目的需要通读或精读的原始文献或普通图书;另一类是为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需查考的“工具书”。 通常来说,“文献学”知识讲解多参照《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音乐文献学》一类的教材。

其次,与音乐相关的文献引介。书目大多包括《尚书》、《世本》、《山海经》、《吕氏春秋》、《左传》、《周礼》、《仪礼》、《礼记》、《国语》、《诗经》、《楚辞》、《战国策》、《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风俗通义》、《宋书》、《琴操》、《文选》、《淮南子》、《乐府诗集》、《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全唐文》、《全唐诗》、《宋史》、《文献通考》、《梦溪笔谈》、《全宋词》等。

最后,音乐论著及乐谱评介。如《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乐书》、《白石道人歌曲》、《词源》、《九宫大成》、《碎金词谱》、《中原音韵》、《曲律》、《度曲须知》、《乐府传声》、《唱论》、《风雅十二诗谱》等。

[1]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张兰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献学音乐史史学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反思改革开放40年史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读杨和平《浙江音乐史》有感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由“楛矢之贡”引发的思考
史学漫画馆
听采其谊叙而述之
史学漫画馆
西方史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