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研究

2011-08-15 00:45连凯凯
大家 2011年14期
关键词:成人钢琴情感

连凯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创造向体现,它最擅长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的目的。高尔基曾经说过: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情感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也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是没有音乐。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或多或少包含这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音乐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有序的流动着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它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来反映作者对生活美与丑的审美意识,从而陶冶欣赏者的情操,使欣赏者的思维及欣赏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音乐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高尚,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业余文化生活的品味和格调,我国各地不仅出现了少儿钢琴热,也出现了成人钢琴热。一些成人学习钢琴的热情丝毫不亚于青少年。钢琴教学在成人音乐教育中是一门集技艺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是成人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成人钢琴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就总体情况来说,他们的钢琴水平不是太高,很多都没有钢琴基础,手指骨架基本定型,有些突出的问题不容易纠正,但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一般来说,他们知识面比较广,理解力和自我克制力都比较强,他们不是凭感觉,而更多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如果把握住成人钢琴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在钢琴教学中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带动技术训练和其他各个环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作品的分析入手进行情感教育

在弹奏一首作品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解读,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音乐本体的诸多构成要素(和声、曲式调式调性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尽可能探索到作曲家创作该作品的心理活动,达到整个身心与整首作品一起呼吸,从而从较深层次把握音乐的内涵,这样一来,学生只有真正背作品所感染,才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比如在调式分析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作品在不同的地方调性的变化会带给身心不同的色彩。大调则响亮抒怀,阳光明媚。小调则由于暗淡柔和,阴雨绵绵。在钢琴曲中,一个长长的呼吸线条加上大起大落的气势可以带给人跌宕起伏的内心体验。而那些渗透在欢快节奏中的音符则可以让人春心荡漾。这些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对心境的变幻都是很不一样的。否则,若在课堂上没有这些背景和音乐本体的分析,学生久很难从身心建立起对曲子的亲切感,对曲子的感觉会非常的生疏冷僻,好像一切表现手段都与自己无关,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下使很难对作品有多少共鸣的,更谈不上如何去陶冶情操或愉悦身心了。

二、关爱学生,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钢琴学习环境

大爱无疆,爱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责,是对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对于成人来说,虽然这样的说法稍嫌夸张,但至少说明一个懂得关怀的教师要有一颗爱子之心去爱护学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就算是成人也需要老师具有深深的人文关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这种影响往往具有模仿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关注,而爱与被爱正是人的一种情感心理需求,只有当这种基本的需求到满足后才能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学生未能按时谈好上一节课布置的曲目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发雷霆,根本不给学生解释的理由,从没想过与学生沟通,这样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感和距离感,并导致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锐减,随着地处情绪的不断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有了越来越深的鸿沟了。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钢琴的乐趣。

三、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源动力

古代教育家、人类思想巨人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源。在钢琴教学的初学阶段,有许多学生是因为钢琴曲的优美动听而爱上谈钢琴的,这里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由于这种好奇心的驱使,在钢琴教学的前几节课,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练琴。但随着钢琴曲的难度加大,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会与日俱增,这样一来,由压力所造成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低,对钢琴技术的恐惧感超过了自己的兴趣感,结果最终踌躇不前,进步越来越缓慢,逐渐丧失对钢琴弹奏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缺乏因材施教造成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对音乐的感觉是由很大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指导,绝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与老师一起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的。

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示范与互动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听觉艺术,它不是直观的实体形象和美术造型。因此钢琴课的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文科教学,完全靠口述来描绘和解析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做到口传心授到现场示范,在对音乐作品的调式叙事风格情绪等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后,必须要有示范环节,让学生从读谱到听到活生生的音乐,从而能直观地体会、想象作品的内涵所在。当然,只有优秀的示范才能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否则,教师的示范若质量太太差,与作品的实际审美标准相去甚远就会造成对作品的“误读”,这种不良的“误读”一旦带给学生会受到不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示范能力,应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听觉音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无望和练琴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当然,示范与互动是相互的,教师与学生对一首钢琴曲的理解一方面可以通过谈给对方听来达到互动方面的沟通,双方分别从自身的演奏实践出发讨论对一首钢琴曲的切身体会。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合作弹奏。比如一首巴赫二部创意曲,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弹奏一个声部,双方通过互相配合和聆听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复调的魅力所在。大量实践证明,良好示范与互动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教学相长。

尾声: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主体,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和培育学生的情感艺术家,尤其作为一名钢琴教师更可以像一个呆呆的冷漠无情的教书匠一样照本宣科。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把握情感教育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通过学习音乐来不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达到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成人钢琴情感
养大成人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成人不自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纸钢琴
钢琴
神奇的太阳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