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建构与传统范畴现代性的开发

2011-08-15 00:44韩德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宗白华文学性范畴

韩德民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美学”建构与传统范畴现代性的开发

韩德民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在“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依托西方的范畴和体系框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和阐释,宗白华则属于例外的情形。他一生最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对于从传统范畴出发建构现代性美学体系之可能性的探索。当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宗白华的这种探索就他本身来说,还基本处于开端状态,却毫无疑问,这种方向选择对此后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叶朗、汪裕雄、朱良志等学者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宗白华式选择的影响力。推而言之,张世英晚年对于中西方哲学困惑和未来方向的思考,王树人对传统“象思维”现代性意义的探索,也可以理解为对宗白华式美学建构模式的支持。

中国的文化意识宇宙和欧洲根本不同。中国的艺术审美精神所关注的焦点,所发挥的和能够发挥的人生和社会功能,及所要寻求的体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描述和解释方式。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宗白华很少顾忌西方美学学科规范层面的形式化要求,而侧重中国特色美学论说方式之承继。其中,他对“意境”(或说“艺境”“境界”)作为中国艺术本体地位的分析,最为后人称道。宗白华式的阐释,既是感受性的描述,同时描述中又透出基于理性反省才可能具有的辩证观念;笔触继承的似乎是传统诗论、画论的风格,却又隐隐地能够让人体会到承受自西方现代学术的逻辑脉络的贯穿。这和直接依托西方现代学术语言和规范的美学研究相比,其间的魅力特征当然是有区别的。就择取的中西融汇层面言之,宗白华仅在最抽象的意义上参照西方审美现代性的观念或说意识,由此出发寻求中国精神文化传统中的对应之处,将二者相互生发激活的结果,出之以中国化的范畴和命题。

相应于对中国美学核心范畴之民族性的自觉,宗白华对于现代美学建构在方法论层面亦有所探索。经由宗白华生前自己编定的论文集有两部,除最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境》外,另一部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美学散步》。如果说前者提示的是他对中国式现代美学核心范畴的探索的话,那后者提示的就是他对中国美学之方法论特征的思考。在《美学散步》开篇的“小言”中,宗白华交待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美学,以体系形式的严整见长,但也往往因此可能无视具体现象的本来面目,而强行将其规范到自己逻辑中去。这种规范的结果,似乎保住了体系的一贯性,却可能遮蔽了现象本身的原来面目。反之,散步美学貌似低调,貌似没有自己统一的逻辑线索,却可能因此多了平常心,并因了这平常心而更切近地把握存在的脉动和意义。对中国艺术审美世界之内在精神的特殊理解,不仅导致了宗白华对美学核心范畴的中国式取舍,也导致了他对不同于西方科学美学的散步方法的选择。对“散步”相对于“逻辑”之特殊价值的低调却坚定的辩解,实寓含着对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艺术世界特殊价值的坚持。宗白华说散步时偶尔折到的鲜花或拾起的燕石,不必特别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从理论的角度说,这实际上意味着,在他心目中,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美学,理当追求不同于狭隘意义上的科学的独特价值。李凯尔特曾谈到,自然科学致力于抽象的一般规律,而人文科学关注的则是个别和具体的价值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宗白华散步美学在方法论上的合理性,或许可以提供某种启发。

在谈到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时,叶朗曾提出要“从朱光潜‘接着讲’”。这应该主要是就朱光潜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拥有的代表性来说的,就其个人美学研究的实际说,无论在理论旨趣还是在理论方法方面,他都表现出和宗白华美学之间的更直接的继承关系。叶朗最早产生广泛影响,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首推《中国美学史大纲》。该书较早从建构现代性中国美学体系的角度,论述了对把握中国美学传统之观念和方法的看法。其中谈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基于这样的考虑,《大纲》基本上做到了超越西方美学的模式限制,而依照中国传统思想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安排叙述框架。尽管对这种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特点的认识可能是见仁见智,难免争议的,但《大纲》范畴体系上的中国特色却是应该肯定的,这在与稍前出版的另一部影响广泛的著作《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的比较中,能够看得更清楚。《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章是《老子的美学》。除第一节主要讨论老、孔先后关系问题外,主要包含下述几部分内容:老子论“道”“气”“象”;老子论“有”“无”“虚”“实”;老子论“美”“妙”“味”;老子论“涤除玄鉴”。《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六章是《老子的美学思想》,包括这样几部分内容:老子美学的特征、老子对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度、老子论美、老子哲学中与审美相关的言论、老子美学对后世的影响。后者注意到要讨论老子美学的特殊性,专门列为第一节,但主要是在与孔子儒家美学的比较中进行这种讨论的,讨论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近现代西方美学的学科观念当作基本参照系,而不是把后者,乃至后者背后所联系着的文化精神共同体当作比较和反思的对象,这就使其无论对老子美学特点的分析,还是对孔子美学特点的分析,都没有成为透视其背后所联系着的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的有益管道。因为很明显,将所谓“美”“审美”“艺术”诸如此类的在老子美学中并不处于思想核心位置的范畴,作为分析讨论的核心线索,不仅无助于,反而有可能遮蔽对老子真实精神过程的呈现。其他诸如《庄子的美学思想》等章节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局限性对于其有关中国美学历史发展过程总体脉络的把握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对而言,《中国美学史大纲》的比较意识和比较角度,可能更有利于超越西方美学的形态限制,而更有效地描述中国美学的本来面目。尽管《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分析模式,某些方面仍表现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如将“象”定位为与审美主体相对的“审美客体”等,但总体而言,宗白华美学从民族文化精神之源入手,探绎其审美趣向和艺术理想特殊性的努力,还是在其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

长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张世英,在晚年反观中国传统思想后得出结论说,今天的美学应继承中国重“意象”或“意境”的思想传统,以提高境界为终极依归。这种观点,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基于现代西方哲学立场对宗白华式美学理论中国化探索的呼应。它启示我们,立足中国传统本身来吸收外来文化资源,通过发挥中国传统本身的某些要素来尝试现代性的体系建构,不仅具有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层面的合理性,而且潜含着顺应世界范围内哲学和审美艺术观潮流的理由。

不仅如此,把文学性把握为“世界”意义上的“不同性”这种价值性内涵同样适用于文学本身。这是因为,文学固然在总体上是通过与现实的“不同”来体现其价值的,但是,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这种“不同”却又可能是“相同”的。这从文学史中充斥的大量模仿性、雷同性作品就可见一斑。可以说,这种“相同”的“不同”,实际上已经抵消了文学本身应有的“不同性”的价值定位。这样的文学作品,可能在缺乏阅读经验的某些读者那里获得其与现实之“不同性“的价值认可,而在文学史内部自身的价值关系的认定中则是无价值的。因此,文学作为一种追求“不同性”的价值努力,也就不仅仅表现为与现实世界的“不同”的追求,更表现为与既定的文学作品及其所建构的文学世界的“不同”。进一步而言,既然“文学性”是从“不同性”及其“世界”意义上获得其基本内涵的,那么,作品区别于既有文学的“不同性”程度与此“不同”所呈现的“世界”的完整、丰富程度,也就成为判断此作品的文学性程度高低——也就是“好的文学”与“坏的文学”的价值差异的基本标准。

可以发现,尽管文学性作为“世界”的“不同性”在此仅仅得到初步规定,其具体内涵及相关问题如“不同的世界”的真实性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但是,这种初步的探索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文学性”的事实性探究的诸局限的克服,并对前述文学研究界的种种困惑提供了某种解决的途径。首先,“文学性”作为在价值层面上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解答,其价值是文学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不可还原到非文学的领域,因而也就不会出现在非文学领域中发现文学性或文学性追问的“自我消解”等问题。其次,把文学性从价值层面理解为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性”,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在价值立足点上就获得了根本性的区分:文学研究作为文学性的研究立足于与现实“不同”的文学世界,文化现实作为“材料”进入到文学世界之中,却呈现出与现实不同的性质;而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则是文化现实——文学力图与之“不同”的现实。再次,“文学性”价值性内涵的揭示为文学批评确立了稳固的理论立场,而对文学自身内部的“不同性”及其程度差异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也为文学批评确立了基本的文学性价值评判的尺度与方法。就此而言,文学性概念的价值层面的反思,或许会成为具有当代意义的原创性文学理论的学术生长点。

A Talk on Original Research on China's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L iterary Theories

Abstract:Though original research should be aimed to create China's contemporary principles,conceptions and categories,in the case of the fact that originality is seldom discussed in both China's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ies and that the original efforts can be regarded as a accumulation to be deepened gradually as a process,the following scholars,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contributed to theoretical originality some thoughts which on one hand,are independent to each other,and on the other hand,are relevant:Yuan Jixi and YaoWenfang extracte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with respect to originality;Zhang Xikun was committed to associating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withWestern ones;ZhangWei devoted to comprehensive thoughts on originality;He Pin made views on how originality responded to the present literary criticis m;Zhang Zhen preliminarilymade personalized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literary issue.

Key words:original research;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Chinese literature;culture

(责任编辑 彭何芬)

猜你喜欢
宗白华文学性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宗白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析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