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胰腺炎

2011-08-15 00:53余在先贾丽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原方舌质淀粉酶

余在先 贾丽丽

1.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24

慢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使病情迁延,缠绵难愈。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腹泻(脂肪泻)、食欲减退、消瘦、腹部包块、血糖升高等。本病属中医“腹痛”“脾心痛”等范畴,其发病主要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等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久化热,湿热阻滞,气血郁结而成。病机演变多由实转为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分为以下3型,效果较满意,供同道参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湿热内蕴,气机阻滞

此型大多病程相对较短,体质尚好,属正盛邪实。表现为腹部胀痛,以中上腹为主,食后加重,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口苦,大便或溏或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弦。

病例1 :患者,男,29岁。2005年3月12日就诊。平时喜食肥甘油腻,经常饮酒。1年前曾因腹痛、恶心、呕吐,在某医院诊为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后常有上腹部胀痛不适,食后加重,大便偏干,两日一行,症状时轻时重,来门诊求治。检查:中上腹部有轻压痛,未触及包块。化验血淀粉酶110 U/L(参考值0~100 U/L),尿淀粉酶460 U(参考值0 ~400 U/L)。腹部B超:胰腺略增大,回声不均匀。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中医诊为腹痛,证属湿热内蕴,气机阻滞,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处方:败酱草30 g,茵陈15 g,赤芍15 g,薏苡仁 20 g,大黄 15 g,土茯苓 15 g,皂角刺 10 g,竹茹 10 g,厚朴10 g,香附 10 g,鸡内金 20 g,川楝子 10 g,甘草 6 g。1 剂/d,连服7 d。二诊:进食后腹痛明显减轻,血、尿淀粉酶已降至正常范。血淀粉酶60 U/L,尿淀粉酶100 U/L,原方继续服用7剂。三诊:腹痛基本消失,食后略有腹满,食欲增加,大便稀,原方去川楝子,大黄减为6 g,加穿山甲10 g,鳖甲 20g,麦芽15 g,继服1个月,腹痛、腹胀完全缓解,食欲好,血尿淀粉酶正常,血糖正常,体重增加4 kg,B超检查胰腺大小正常,回声略有不均,嘱其戒酒,饮食调养,至今未复发。

1.2 脾虚湿阻,气滞血瘀

此型发病大多在2年以上,病情反复,正气受损,成虚实夹杂。表现为腹部胀痛,食后尤甚,纳食减少,大便不畅,舌质暗,苔白厚,脉沉细。

病例2:患者,男,59岁,2001年3月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就诊于某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1个月好转。此后病情反复发作,静脉滴注奥曲肽等效果差,于2003年4月3日正值急性发作期而来诊。入院表现:上腹部胀满、疼痛,或有恶心,食后加重,每日进食在200 g左右,倦怠乏力,大便量少,3~4日一行。体瘦,中上腹部有压痛,舌质暗,略胖,苔白厚,脉弦细。血淀粉酶3051 U/L,尿淀粉酶6756 U/L。B超:胰腺增大,回声不均,胰尾部可见3.0 cm×4.0 cm假囊肿形成。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气滞血瘀,治以健脾化湿,理气活血。处方:党参20 g,苍术15 g,白豆蔻10 g,薏苡仁20 g,厚朴10 g,香附 10 g,大黄 10 g,枳实 10 g,郁金 10 g,赤芍 15 g,莪术10 g,皂刺 10 g,败酱草 30 g,鸡内金 15 g,麦芽 15 g,甘草 6 g。1剂/d,连服5剂。二诊:上腹部疼痛减轻,无恶心,饮食少,大便每日一行,舌苔白厚。原方继服7剂。三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仍有腹胀,大便日1次,不稀。饮食增加,日300 g。舌苔渐转薄。化验血淀粉酶 1412 U/L,尿淀粉酶3385 U/L,原方大黄加为15g,赤芍加至30 g,继服7剂。四诊:食后上腹部胀满,大便日1次,略稀,化验血淀粉酶 902 U/L,尿淀粉酶1155 U/L。综合前方加鳖甲20 g,炮三甲10 g,大黄减为10 g,继服2周。五诊:腹胀减轻,饮食明显增加,大便略稀,日1~2次,舌质略胖,苔薄,脉细。血淀粉酶75 U/L,尿淀粉酶22 U/L,大黄减为6 g,继服1月。六诊:腹胀消失,食欲好,大便日1次,体重增加3 kg,B超胰尾囊肿缩小。继以原方服1个月,病情平稳,复查血、尿淀粉酶正常,B超检查:胰尾囊肿亦消失。

1.3 气阴两虚,瘀血阻滞

此型患者病程较长,久病不愈,耗气伤阴,而形成正虚邪实之证。表现为腹部胀痛或刺痛,食后加重,饮食减少,身体消瘦,气短乏力,口干、便秘,或手足心热,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

病例3:患者,男,68岁,因上腹部疼痛5年于2009年3月4日就诊。患者于5年前出现上腹部疼痛,呈胀痛或隐痛,在某西医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经住院治疗好转。但之后经常有上腹疼痛,时轻时重,用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而来诊。入院症见:精神略差,形体瘦弱,上腹疼痛,夜间尤甚,多为刺痛,拒按,食欲不振,咽干口燥,大便数日一行,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少,脉细。B超检查:胰腺回声不均,符合慢性胰腺炎改变。CT检查:胰腺体积略增大,密度不均。化验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7.4 mmol/L。西医诊为慢性胰腺炎、继发性糖尿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处方:西洋参15 g,黄芪20 g,生地12 g,元参15 g,天冬12 g,丹参 15 g,莪术 10 g,穿山甲 10 g,皂刺 10 g,败酱草 30 g,大黄6 g,桃仁 10 g,枳实 6 g,元胡 15 g,白芍 12 g,鸡内金 15 g,神曲10 g ,甘草6 g,水煎服,1剂/d,连服10剂。二诊:腹痛有所缓解,口干减轻,大便两日一行,食欲仍差,原方鸡内金增为30 g,加麦芽15 g,谷芽15 g,继服2周。三诊:腹痛明显缓解,饮食略有增加,精神好转,口干舌燥明显减轻,大便日一次,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化验血糖6.8 mmol/L。继续综合前方服2个月,饮食增加,血糖稳定在6.0 mmol/L左右,体重增加5 kg,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定时复查血糖,至今病情平稳。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慢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多种,如胆道系统疾病、慢性酒精中毒、免疫、遗传等[1]。但其病理改变大致相同,即胰腺实质发生慢性持续性损害和纤维化[2]。晚期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胆总管狭窄、肝功能损害等[3]。中医治疗慢性胰腺炎,临床报道较多,但要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应注意两个方面:①精准辨证,把握病机。慢性胰腺炎,多病情缠绵难愈,其症候错综复杂,应用中药治疗,若辨证不精、不准,很难做到对症下药,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每个患者,其发病的原因、病程,演变不同,其证不同,治法亦异。因此应当详细了解病史,结合主证、舌脉,辨别其病邪性质、轻重,在气、在血,结合正气的强弱,即气、血、阴、阳的虚损情况,来辨别疾病的标本缓急,确定合理的治法。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其病机也在不断变化,应当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根据证型的变化,随机应变,修订治法。②以通为治,兼顾整体。本病以腹痛为主,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其病机主要以气滞、湿阻、热郁、血瘀为主。在病程中,虽可见各种虚象,然气血郁滞是其主要病机,故在治疗过程中,通法应贯穿始终,根据不同的病因及主要病机给予清化湿热、理气活血,消积止痛。其次根据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给予健脾、益气、养阴等法。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云:“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故在各证型中,皆可应用大黄、枳实、赤芍、厚朴、皂刺 穿山甲等泻下通利之品,以达到理气、活血、通瘀、散结之效。大黄不仅泻下通腑,而且现代药理研究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5]。辅以健脾、益气、养阴等药物,共揍去邪扶正之功,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1]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5-476.

[2]郭晓钟.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路径[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5):476.

[3]金钢,王伟,胡先贵,等.慢性胰腺炎所致胆总管狭窄的内镜和外科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5):243.

[4]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4.

[5]牛豫洁.中医药在慢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2010,23(6):73-75.

猜你喜欢
原方舌质淀粉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淀粉酶升高就是胰腺炎吗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