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模型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 00:47李秀荣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29期
关键词:正确性循证实验教学

李秀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0102)

复苏模型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李秀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0102)

复苏模型是用于急救护理学中现场心肺复苏的训练,借助此模型可以客观评价学生基本技术操作的正确性。此模型功能比较单一,只是提供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压的训练,是一种使用较为方便的模型。如何发挥此模型的最大效果,在训练中将训练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确实值得探讨。

复苏模型 急救护理 实验教学

1 必要性

护理实验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是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1]。护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2]。而在实验教学中借助复苏模型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很好地进行设计,方能实现教学目标。

1.1 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显示,复苏模型的设计只是让训练者知道自己操作的正确与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必须借助老师的引导,才能将整个的复苏程序很好的理解、应用。可是在复苏训练中发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比较容易进行,但是专业行为、职业态度则需要引导进行,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1.1 片面强调技术的掌握 复苏模型的设计可以模拟动脉搏动、通气效果的显示、心脏按压效果的显示,而没有心跳、呼吸的模拟。在训练中容易把目标集中在通气、按压的效果上,纠正造成效果不良的操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成功后,学生会兴奋不已,大声呼喊“绿灯亮了”,此时,学生早已停滞在成功的喜悦中,训练的环境一下子被破坏了,全然不象抢救的环境。

1.1.2 情景教学环境的缺失 作为复苏模拟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能够和临床上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实现貌合神似,这需要采用高科技手段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现有的设备来讲,必须要有老师的引导、控制,适时调整学生的情绪,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复苏模型上。尽可能的结合临床实际要求,把我们的训练与临床实际进行无缝对接,现在的做法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很难培养专业行为及职业态度。

2 改进措施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先导,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3]。必须深入到实践教学中,创新-实践-探讨-提高。

2.1 发挥复苏模拟人的作用

目前的复苏模拟人,虽然功能简单,但能够让学生客观评价操作技术的应用效果,做到有依据。根据指示灯的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分析操作技术的效果,调整操作行为,直到正确的提示灯显示为止。反复进行以增强感性认识,形成躯体感觉,由单纯的模仿动作变成自己的整体感觉。动作感很流畅、舒服。

2.2 强调通过复苏模型人达到的目标要求

学生在掌握操作技术后,必须强调单纯的技术掌握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真正的初级复苏现场,我们所关注的是复苏的效果。此时,可以向同学展示视频资料,真正体会初级复苏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复苏模型人对技术的掌握有明显的帮助,可以克服主观判断的偏差,但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有老师进行引导,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目前护理技能训练模式改革的重点是突出护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将教师的目标要求内化为学生主动掌握的内容。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与学生所能体会的一致,复苏模型人就是一个可以在其身上进行反复进行技能训练的模具,我们需要考虑实际操作环境下,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徒手进行心脏按压,我们注意观察什么?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抢救者观察什么?如何用肉眼观察复苏效果?通过对胸廓起伏的观察,对吹进去的潮气量能不能有一个初步评价?心脏按压的部位、按压深度、按压方法正确性等能不能用肉眼观察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在初步学习阶段可以借助复苏模型的指示灯显示判断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形成感性认识,后期学习阶段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实施复苏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必要时再启用指示灯进行客观判断,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会大大提高实际训练效果,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护士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手、启用的人体肌肉群、骨骼、关节、脑、眼的高度协调、统合。在真人身上实施复苏,正确性的判断有时需要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的正确性是需要无数次的模拟训练才能达到的,感觉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现场心肺复苏的效果,我们必须有这种感觉,才能应用到临床实践。

2.3 训练学生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好、学好,而忽略了护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循证医学的发展为护理技能训练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进行护理技术的掌握,以适应护理临床的需要。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石,它注重知识系统性、人的整体性,不断产生问题,激励创新。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如在复苏模型人上实施心肺复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所谓科学的证据来引导学生把注意点回归到复苏病人身上,还原到现实中来。如果对自己技术的实施效果有证据的支持,可以给予肯定。比如学生对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评价不满意,总是气道打不开,教师可与学生探讨气道打不开的相关因素与解决办法,学生的脑细胞被激活,又会提出新问题;现场心肺复苏是徒手操作,没有设备支持,若是下呼吸道堵塞,气道是不容易打开的,怎么办?老师、学生会查阅文献、临床资料等寻找最佳解决方法的证据,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此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会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库内。

3 总结

借助复苏模型人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技能训练,已经实施多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循证医学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方法必须增加新内容,特别是经验型的说教、指导,很难得到学生的内心认可,常规化的操作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在实施中暴露出缺陷,特别是涉及到病人的尊严、安全等人文、生理等方面的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成了人们健康需求的不同。在实验室进行护理专业的技能训练,特别是护理专业情感的训练,必须通过老师的行为、举止展现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知识信息传递的语气、语调;操作时的手法、轻重;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的语言、态度等都应考虑护理专业情感的特殊要求,把学生也要当做整体的人看,当成一个需要提供护理支持的人。

[1]高庆岭,王克芳.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护理学杂志,2002,17(10):739~740.

[2]苏桦.优化护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护理研究,2003,20(8):41~42.

[3]丁亚萍,崔焱,顾平,等.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护理专业毕业实习课程化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1):74~75.

R47

A

1672-5654(2011)10(b)-0110-02

2011-09-07

猜你喜欢
正确性循证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浅谈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
“正确性”与“实用性”的初探
再议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