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化资源 布局产业项目——山区地市党报如何寻求文化产业的突破

2011-08-15 00:43方兴福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闽北武夷武夷山

方兴福

(闽北日报社,福建 南平 353000)

近年来,各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然而,作为山区地市党报,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应如何寻求突破呢?近年来地处福建山区地市的闽北日报社立足于武夷山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其他文化产业项目,在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瓶颈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跳出传统产业框框,寻求产业突破

广告、发行、印刷为报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作为山区地市党报更是如此。这几年来,闽北日报社从计划经济的财政全额拨款到差额补助,再到2008年实行完全自收自支,报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逐步走上企业化的发展道路,报社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广告、发行与印刷,尤其是报纸发行量和广告量直接影响了报社资金的运作。然而,由于闽北山区经济欠发达,经济总量偏小,因此,报社广告、发行以及印刷三大支柱产业的经济总量一直徘徊不前,无法实现大的突破。尽管报社每年通过增强新闻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来拉动报纸发行,推动广告经营,报纸发行量稳定在5.6万份左右,广告量也逐年增加,但要推动它进一步发展,促使它再上新台阶,仍然是困难重重。报社印务中心虽然于2003年成功改制,将原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从原来的负利润到现在每年上缴报社利润100多万元,但由于报社投入资金不足,印刷机器设备落后,产能跟不上,制约了印务中心社会业务的拓展。这样,广告、发行、印刷三大支柱产业总量仍然偏小。

此外,由于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纸质媒体的广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省级强势媒体对山区地市党报的挤压也愈来愈强。因此,报业经济发展单一模式的自身弱性以及人、财、物、力等诸要素的匮乏,对山区地市党报传统三大主业发展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山区地市党报要适应报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展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业框框,选择产业突破,通过发展其他文化产业来实现优势互补。闽北日报社在发展文化产业上采取了“发展‘两报一网’,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抓好《闽北日报》、《闽北日报手机报》、大武夷新闻网的发展,拓展旅游、文化壶、电子阅报栏等其他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报业经济总量,改善报业经济单一的结构。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布局产业项目

报社的优势在于文化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报社开展文化产业的原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项目的开发应紧扣文化优势,做足文化文章,从而开辟报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闽北作为福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武夷山作为全国民俗文化、茶文化和老区红色文化的聚集地,拥有“双世遗”的品牌,文化资源优势明显。闽北日报社经过市场充分调研,立足武夷山品牌文化资源优势,选准项目,积极运作,做到“不离不弃”,从而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

报社近年来先后注册成立了武夷文友传媒有限公司,大武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武夷电子传媒有限公司等,借助武夷山品牌优势,来转化闽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选择发展武夷山旅游、会务服务项目,并联合开发了大武夷文化壶、电子阅报栏等项目。每个项目既与主业有关同时又能够促进主业的协调发展。

激活经营机制,找好盈利模式

传统的经营体制上往往是靠资金投入、技术支撑和人才优势来保证的,发展文化产业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更高,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地市党报,在资金、技术、人才三大要素上不具备任何优势。因此,山区地市报必须克服传统单兵独战的经营思路,主动向外寻求合作伙伴,走兼容、共赢的道路。同时对内应采取多种经营机制,通过借资金、借脑、借人才等多种办法,以股份制形式和战略合作的办法来运营各个项目,从而克服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够盈利。

2005年闽北日报社注册成立了武夷文友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以武夷山旅游为重点,将办好《闽北日报·武夷周刊》与发展武夷山旅游服务、会展经济等相结合,实现报纸和旅游行业的互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又以武夷山为媒介,向外积极拓展与浙江、江西等邻近省份媒体之间的合作。在运营机制上公司实行目标责任制,公司运营以来,每年都能上缴报社几十万元的利润。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报社广告行业的竞争与挤压更加明显,省级以上大媒体更是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新闻网站,并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发手机报,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2007年12月,报社组建了大武夷网络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其中报社以实物资产入股,占50.99%的股权,公司注册后启动了大武夷新闻网广告、《闽北日报手机报》的建设与推广项目,收购了闽北互动论坛网站。在经营机制上采取纯利承包的方式,由承包者每年上缴报社一定的利润,既增加了报社的总收入,又提高了员工的收入。

宜兴紫砂文化源远流长,武夷岩茶文化风雅意蕴。为了将武夷岩茶和宜兴紫砂两种文化有效结合,2006年开始,闽北日报社与崇德文化工作室合办“品茗论壶”专栏,推介武夷岩茶和紫砂壶艺,并与宜兴紫砂文化机构——八面来风堂合作开发大武夷文化壶,以文化壶为载体来推介闽北各地文化,同时将该项目以产业化的形式运作。目前,大武夷文化壶的开发已被列入南平市文化产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重点项目。2008年,报社还利用在武夷山举办海峡茶博会的契机,承办了首届闽北文化产品展示会活动,并在会展上设立了品茗论壶专区,推介大武夷文化壶系列产品。大武夷文化壶项目的运作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此外,闽北日报社今年又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发展党报电子阅报栏项目,目前该项目的运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虽然闽北日报社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山区地市级党报综合实力较弱,在产业项目的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上还面临诸多问题。所以,山区地市党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经营理念,增强竞争能力,不仅仅重在参与,更要注重项目的持续盈利能力,从而壮大报业经济的总量。

猜你喜欢
闽北武夷武夷山
《武夷天下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