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给“80后”“、90后”新闻从业者的建议

2011-08-15 00:43王志起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根底成才

□王志起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学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给“80后”“、90后”新闻从业者的建议

□王志起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近些年,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工作者渐渐走进新闻队伍,有的已成长为多家媒体的主力军。在不少人心目中,“80后”、“90后”是独生的一代,是“没有责任的一代”。

客观地讲,这一代人虽然有不成熟的一面,但他们充满朝气和激情,有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他们渴望被认可和重视,特别是在情感方面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渴求更加强烈。如何引导这些后起之秀扬长避短,是保持新闻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各级新闻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快速成长,客观条件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想早日成才,最终还需要靠自身不断健全心智,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提升素质。虽然达到这样的目标非一时之功,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前辈那样的成绩甚至超越前辈并非不可能。这里,笔者结合多年的采编思考,并借鉴一些新闻前辈的成功经验,给“80 后”、“90 后”的新朋友们提一些建议。

别急着找窍门。不管是学新闻专业的还是非科班出身的新人,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一入门就被分配到某个部室,甚至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只是看了几天当地的报纸,就开始写稿。直至写了几篇自己都觉得不太像样的小稿,觉得再也无从下手,采访起来很困难,总想找找窍门,看看有没有捷径,这种观点需要改一改。

初入新闻大门,肯定要度过一个比较难熬的阶段。研究研究当地报纸,熟悉熟悉地域特征,理所应当,但远远不够。记得当年一位报社老总对刚入门的我说:“文无定式,亦无窍门,但有规律可循。最终靠得是脚踏实地,多看,多思,多采,多写,增强历练,点点滴滴积累知识和经验。”我觉得这句话很实用。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笔者觉得,无论跑那个口,首先要有大局观,多研究研究国家和本省、本市的大政方针,这是个熟悉重点中心工作的过程,也是决定着思考、采写站位高低的基础。其次,要强迫自己找选题,并注意积累材料。看报、上网时,注意一下别人的报道选题,对比一下本地,看哪些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能做,再有目标的去采访,哪怕是先“照葫芦画瓢”也可以。跟着老记者去开会时,注意收集留存资料回来研究,看看有无其他新闻可做。不用着急,一个一个选题来做,这样日积月累,肯定会有收获。另外,新人一般没有多少硬性的报道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天天上网聊天打发时间,“脚板底下出新闻”永远不过时,腿勤,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早日写出合格的作品。

少一份分心多一份专注。笔者所在城市的一所中学墙上,有这样一句话:“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这句话讲得好,用在新闻初学者身上同样适用。

现在的年轻人,攀比心还是比较强的,家庭啊、社会啊、职业啊、名利啊、地位啊,诱惑很多。在别人眼里,新闻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圈内人眼里,同样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有诱惑,这山望着那山高可以理解,但要在这行里干出点成绩,还需耐得住寂寞,多一份专注。

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同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到新闻单位以后,最初三年的业务水平也不相上下;三五年之后,差异开始显现出来;十年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如果说是“智商”问题,那么,在学校里为什么“智商”就没有起那么大的作用?大学毕业后经过激烈竞争,能够走进新闻单位大门的,恐怕“智商”都不会很低。

对此,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在分析后认为:进步较慢的记者“敬业精神”相对说来不那么强,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常常“分心”;进步较快的记者“敬业精神”比较强,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很少“分心”。

要安排读书时间。有些年轻人说自己很忙,应酬很多,没时间学习读书。实际上,还是那句老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总是有的。好记者不仅要经常读书,而且要善于读书。要做一名好记者,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常做外行事、说外行话,不仅是要被人笑话的,还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导向。

南振中同志经常劝导青年记者要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利用好每一天、每一小时的光阴。他在讲青年记者要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时,针对部分青年记者认为“工作太忙,时间不够”的思想,算了一笔“时间账”。他说:“假设某个记者全年剩余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为50%,那么,他在一年当中可以有效利用的业余时间是1144个小时。这一千多个小时,就是我们‘打好五个根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按照每小时阅读20页的平均阅读速度计算,全年可以阅读22880页,也就是说,仅仅把剩余时间的一半利用起来,每年我们就可以阅读114本平均每册200页的各类书籍。这些时间如果用于写作,按每小时只写一页稿纸、200个字的速度计算,全年可以写出228800字的各类文章。”

对照这些,我们自己也算算账,看看有多少时间是花在网上,有多少时间是在闲逛,又有多少时间邀友会朋。寸金乃买寸光阴,年轻朋友,还是珍惜时间多读点书吧。

不要忘记理想。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毕业能够进入新闻队伍已属不易。而不少年轻人,一说起理想信念,就觉得那是空洞的说教,很虚无。实际上,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如同没有了方向的大船,早晚要偏离航向和触礁的。

新闻产品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因此,对新闻单位来说,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来设计和生产,这就要求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尤其是记者和编辑,必须不断地超越小我的局限,心里时刻装着社会大众,急社会大众之所急,忧社会大众之所忧,从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发现和思考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理想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然是不行的。

新闻前辈穆青同志曾经说过,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穷其一生,都在奋斗与追求。苦与乐、喜与悲,尽在克服困难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年轻记者要有这种勇气和胸怀。

增强复命意识和执行力。所谓复命,就是员工对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回复,对自己肩负的任务所达成的状态及时作出回复,对自己岗位上的一切工作都要负责到底。那种不负责任、爱找借口、消极怠慢、应付了事、轻率疏忽、虎头蛇尾、遇事拖延等种种表现,只会使自己渐渐沦为平庸。成功者不善于也无需编造任何借口,你只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勇担责任、值得信赖的人。而主动工作的背后,需要付出的是别人更多的智慧、热情、责任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和才能、环境、遗传、个性等等无关。

生活如爬坡,做学问同样如此。有没有执行力,打好根基很重要,没事常给自己充充电,别爬不动了再充电。是更上一层楼,还是原地徘徊,有时需要停一停,理性地思考一下。千金难买回头看,年轻的同志要及时总结,一个月,还是半年、一年,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不足,从追求合格到接近完美,尽你所能,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根底成才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根底”“拼却”释义商榷
降低露天爆破大块率及控制根底产生的措施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东施效颦
浅析改善矿山露天爆破质量的有效方法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