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市党报深度新闻的危机与转机

2011-08-15 00:43余小乔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蚌埠党报稿件

□余小乔

(蚌埠日报社,安徽 蚌埠 233000)

浅谈地市党报深度新闻的危机与转机

□余小乔

(蚌埠日报社,安徽 蚌埠 233000)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对媒体解疑释惑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新闻报道领域涌现出一批“深度新闻”。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度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地市级党报为应对网络挑战、更好地满足受众求知求新的要求,解放思想,把深度新闻作为服务地方发展、促进报纸升级的大事来抓。这类地市级党报深度周刊紧抓地区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分析背后的原因,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读者的强烈关注。

所谓深度新闻,它是一种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也是一种将新闻带进读者关心的范围以内,告诉重要的事实,相关的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资料。其核心就是通过“看什么”了解“是什么”,通过解释“为什么”知道“意味什么”,它可以是对事件的一种回顾和反思,也可以是对事件的一种推测和预见。这也决定了深度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方式,它对新闻写作以及策划人员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作为一个新事物,地市级党报的深度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问题面前,地市级党报的深度新闻也面临着重要机遇,若能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深度新闻的形式必然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

有学者撰文称,地市级党报本身便面临四大困境。首先,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党报受都市报和社会刊物严重挤压,被大众关注的程度受到了影响,发行量呈下降态势;其次,广告量和广告收入增长缓慢;再次,受地区经济发展制约,不少地市级党报对骨干人员的吸引力度不够,导致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最后,电视媒体、网络和晚报(晨报)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党报的资源,分化了读者群。而其中最根本的困境就是传统的党报报道方式难以激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深度新闻的内容多与地区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有材料,更有观点,有信息,更有深度,从而在问世之初便受到了极大关注。深度周刊的涌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读者对党报的认可度,增加了党报的可读性和发行量。但多数地市级党报的深度周刊都被人为地赋予了实现党报战略转型、应对多元媒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提升党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夺读者群的重任,这也决定了地市级党报深度周刊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和党报相同的困境,背负了比党报本身更重的压力。再加上深度新闻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对采编人员更为苛刻的要求,它在发展过程中又要面临比党报更为严峻的挑战。

深度新闻奉行观点至上原则,不主张简单的叙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观点的深度如何将决定深度新闻本身的质量。相比较普通的党报新闻通讯,深度新闻对采写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多数地市级党报在深度新闻方面才刚刚起步,采写人员也多从其他岗位直接转岗过来,或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本科毕业生,他们在撰写此类稿件时往往缺乏经验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要在短时间内写出合乎地方发展趋势的观点绝非易事!即便在撰写过程中融入了采访对象的观点,但由于采写自身对问题了解未透,或存在一知半解现象,所提的观点有时略显幼稚,甚至经不住推敲。严格来说,此类稿件的撰写有不少是失败的。

深度新闻强调深度,注重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这就要求深度新闻一方面强调挖掘要深,另一方面要求在篇幅方面也相对较长、在素材数量上也相对较多。一般来说,为达到深度要求和篇幅要求,一篇深度新闻的写作周期不应有僵化的限定。但实际上,多数地市级党报的深度新闻人员不足,每周一刊,人均每周一稿。因而通常情况下采写人员必要的休息时间都难以得到保障,连续撰写长篇稿件更是让他们产生疲惫情绪,甚至患上“恐写症”、“恐采症”。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绝大多数地市级党报负责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旗下深度新闻的严峻挑战,并正在着手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逐渐使深度新闻焕发出成熟的生命力。

坚持是应对挑战的法宝。就当前形势来说,党报及其深度新闻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危机的背后同样也蕴藏着巨大转机。首先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党报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相对得到了增强。因此坚持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不动摇,让党报重现昨日的辉煌并非痴人说梦。党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是党报得以生存的基础,党报坚持正确的办深度新闻的宗旨是党报得以发展、党报深度新闻得以安身立命的关键。只要党报上下一心,党报及其深度新闻的春天就不会遥远。

坚持不是死守,而是顺应形势,主动应对挑战。改革便是应对挑战、化解危机的利器。

首先,要改革的是陈旧的观念,把党报纳入到市场化的大潮中,接受市场的选择和洗礼,党报的深度新闻也不再是传统的新闻报道,它不仅是喉舌,也不仅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号角,更是综合解读地方发展前景的皇皇巨著。在党报转型的历程中,深度新闻更需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勇于接受挑战,实现深度新闻本身和地市级党报价值的全面提升。

其次,是以上下齐心办出特色为改革的目标,逐步提升在同类报纸中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蚌埠日报社于2009年12月成立深读周刊部,就时间而言,蚌埠日报社深读周刊还是个年轻的集体,迄今为止共推出尚不足百期,但在办刊特色上,报社领导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从策划到调集精兵强将,从召开专题会议到始终如一地关注稿件质量,社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就采编人员而言,每人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努力学习最新的新闻理论;在写作方法上,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争取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在社领导的关怀下,深读周刊部建立了策划班子,使得深度新闻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但策划班子从来都不排斥采编人员的参与,而是主动积极争取,鼓励全社上下为深度周刊的发展献计献策。

再次,要切实降低深度新闻从业人员压力,鼓励采写人员加强理论学习的力度,逐步提升深度新闻采写人员的理论素养和采写水平。过重的工作压力不利于从业人员对工作的积极参与,不利于从业人员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只有让采写人员真正感受到紧迫感,树立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变片面地追求稿件数量为严格地把握稿件质量,深度新闻才会获得可持续发展。蚌埠日报社建立起长效学习机制,社领导班子亲自授课,对所有采编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深读周刊的采写人员在培训中受益匪浅。长期以来,全社上下已逐渐形成自我充电、善于多方学习的风气。

最后,还要积极争取地方优势人才资源的参与,获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就地市级党报而言,拥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似乎并不可能,但地市级党报坐拥地市级城市的本身资源,通过加强与地方优势人才资源的联系,尤其是获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实现专业瓶颈的突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撰写经济类稿件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之下,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将突破地方财政等职能部门所提供材料的限制,上升到更为理性、更为专业的层面,真正实现对经济类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猜你喜欢
蚌埠党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