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四忌”

2011-08-15 00:49熊光清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预设语文课堂新课程

熊光清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生成性特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一定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成动态,由知识传播转为意义建构。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制定预设目标与教学方案之外,还要充分重视课堂生成性因素。特别是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的课堂氛围,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采用生成性教学策略,开拓生成性教学资源,善于发现并科学运用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组织教学,进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优质、鲜活、丰满的语文课堂,使教学对象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即时性获得与发展。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后,广大语文教师在生成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生成教学难免出现一些认识误区,在教学实践中会走一些弯路。为了使语文生成教学得到良性发展,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现将生成教学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结如下,名为生成教学“四忌”。

一忌游离目标,无的放矢。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预设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就教学目标而言,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由于教学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本质是一种质疑探究性活动,因此它又具有不可完全预设性,需要在教学预设时留下足够的空间。应该指出的是,虽然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但赋予其上的课程目标应是确定的,要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如果课堂生成游离于语文教学目标之外,就会无的放矢。有位老师在教授《苏武传》时,学生对匈奴医生用“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的方法来治疗苏武剑伤很感兴趣,并提出具体问题。于是,老师发动全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交流互动,学生大致弄明白这种火疗的基本方法、治疗原理的起源背景。但是,这一教学活动看似成功,却与文本的教学目标——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表现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背道而驰。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医学课,这一生成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语文课的性质,变成了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

二忌抛开预设,教学失序。

教学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的关系,预设是确定性因素,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预先安排,生成是不确定因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获得与发展;预设带有相对封闭性,生成则是开放性的;预设是演绎与使用文本,生成则是对文本的拓展与超越。但预设与生成又是辩证的,并不互相排斥。因此教师应当把语文课堂变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和谐统一的多元智能发展过程。要通过预设去促进教学生成,再通过教学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因此,课堂需要精心预设,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不同维度上,在课堂情境、学情需要和教学过程、手段、方法上做好充分准备,制订“生成”预案,预留生成空间。在课堂上,一旦出现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成点,教师要立即启动预案,运用教学智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生成点焕发光彩。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机械的执行教学预案,忽视教学生成,也不能盲目追求课堂生成,完全抛开教学预设。语文课堂如果完全抛开预设,不仅生成目标难以达成,教学还会出现无序状态。有这样一节《愚公移山》观摩课。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了“愚公”“智叟”称谓深意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点,课前,教师也应把它纳入教学预案。该老师处理倒很灵活,及时组织了学生展开讨论。但讨论的结果却是了愚公很愚,智叟很智。理由为愚公经年累月,挖山不止,耗时费力,贻误子孙。此时,老师就应及时根据预案引导纠偏,但该教师却完全抛开预设,让学生为愚公想办法,做论证。于是,课堂再次热闹起来。有争论搬家利弊的,有交流开凿隧道和架设索道的比较优势的,有计算太行王屋二山土石工程量和“运于渤海之尾”所耗时间的,不一而足。此时的课堂已远离了教学预设,理解文本寓意的教学目标被抛在了一边,教学陷入了无序状态。

三忌驾空文本,课程走样。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文本,如何高效发挥文本作用,做到立足文本又用活文本,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是一个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在文本使用上也提出过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因盲目追求教学生成,出现了轻视文本甚至驾空文本的现象。对文本教学或浅尝辄止,或一带而过,或避实就虚,把课堂活动和师生精力主要放在所谓的教学生成上,其结果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教学生成也失去了必要的支撑和依托。有位教师教授《赤壁赋》时,学生提出了“变”与“不变”如何理解的问题,但这位老师不是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而是发动学生讨论纯哲学意义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且不说苏轼所说的“变”与“不变”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物质的运动规律有无相同之处,仅就这种完全驾空文本,讨论的内容抛开文本所要表达的苏轼那种豁达、乐观、超脱与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其做法就是不可取的。

四忌只重个体,忽视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展开对话所进行的思维碰撞、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生成教学也正是在这些方面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它为生命个体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唤起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语文能力。但是,我们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班级授课制度下的教学对象是一个群体,是群体就会存在差异性。语文教学生成又往往是对教学内容在深度上的挖掘、广度上的拓展、难度上的提高和高度上的超越,需要具备知识的广博性,情感的丰富性,思维的发散性和能力的创新性。因此,课堂生成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引导不够、调控不力,就会形成少数学生表演,多数学生看戏的局面,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课堂,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身心发展。这种忽视个体差异的生成教学同样是不可取的。作为老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生成教学使语文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但是我们要熟练掌握新课程理念,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科学组织生成教学活动,让语文生成教学健康的走下去,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共同发展的舞台。

猜你喜欢
预设语文课堂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