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要有人,心中须有本——浅谈如何高效上好语文课

2011-08-15 00:42廖银霞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课本意象课件

廖银霞

(新兴县实验中学,广东 新兴 527400)

语文课怎样上才能上出高的效率?这是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教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最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大有裨益,也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对比专家们的上课,我深深理解了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含义,那就是:目中有人,心中有本。

目中有人,指的是有学生,只有眼中装有学生,才不至于兴之所至,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心中有本,指的是有课本,只要心中存有课本,就不会离题,不会放得开收不拢。

一、心中有本,备课有度

教师备课要眼中有课本。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载功能、结构呈现功能和学习指导功能。其中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是指教材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与影响。有的老师存在“轻”课本的心理,认为课本不重要,上课完全可以甩开课本,潇洒走一回,这样的老师才是有“料”的老师,才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甚至有人还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来为自己的不重视教材开脱。

是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同一节《中国石拱桥》的课,有的老师把它上成了“故事”课,以传说开题,本意是引导学生探究“石拱桥为什么那么坚固”,却因为只用课件上课,完全丢弃了课本,学生只关注课件显示的内容,课堂气氛是很热闹,但学生只关注铁拐李怎样踏桥,鲁班怎样托桥;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也不按教师的提示:“看图示,说说你认为石拱桥坚固的原因”去研讨,而是议论画面的优美。老师要想把文中的说明方法讲清楚就很难了,落实语文知识也就成了空谈。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了课本的因素,就是以讲传说开课,只要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石拱桥坚固”的句子,再分析句子中使用的说明方法,那么,学生的讨论就不会跑题,老师也可以按说明文的课例来上好这节课。

又如《蒹葭》,老师也是只用课件,完全不引导学生看课本,学生照着课件来朗读、背诵。课件的画面很美,可惜的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忽略了课后的注释。我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了课本因素,就会设计让学生先根据课后注释自行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在疑难处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抓住文意理解诗歌内涵,那么学生的背诵也就不是难事了。同时,由于老师指导了学生关注课后的注释,当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他们就懂得借助相关的工具书来解决问题,这无疑为学生指引了一条自学的道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有用处。因为只有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动脑发现问题,才会找到学习的快乐之源,也才会拥有成长的快乐。

二、目中有人,讲课有节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总追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老师在上课时千万别忘了学生,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也就是眼中要有学生,要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举动一一看在眼里,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让学生跟上节奏,师生共同谱写优美的课堂乐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方,这一方是一个群体,又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理、心理、情绪、当天的状态等都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个课堂上上课,也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有同一个教案,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却上出不同的效果这种现象出现。

正因如此,我们在上课时就要关注学生,留意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以此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下一步的讲授内容,以免教师在上面洋洋洒洒讲了一大通,学生在下面或无事可做,或不知所云,或“一半清醒一半醉”。学生是教师上课时始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我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时,本来的设计方案是在堂上完成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内容如下:

环节一: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在文中圈点出自己认为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词。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借助同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环节二:解读诗歌意象,初步掌握理解诗歌内涵的方法。

1.从诗歌的意义入手,理清诗歌内涵的解读过程。

2.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别关注意象间的关系),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解读同类诗歌的方法。

3.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环节三:拓展阅读,明确诗歌的阅读方法。

1.补充舒婷、顾城等诗人的几首短诗,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

2.归纳阅读同类诗歌的方法。

可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对“环节二”中的第3点“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比较难,如对“疲惫”、“熏黑”、“挂着眼泪的笑涡”、“神话的蛛网”等词语的理解,解读时未能理解词语的意义,所以我把环节三改成了课外作业,并删去了环节三的第2点。因为我认为,初中的学生对朦胧诗的学习只是一个初步的接触,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并能拓展理解社会的视角就很好了,不应强求学生学得很宽、很广。特别是在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上,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误以为 “挣脱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不要太相信我国的神话传说,否则,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就会成为乱读。

三、有度有节,学习高效

教师在上课前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情况而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其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学生也会学习,也许还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自由状态下的学习是无目的的,因此常常是低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教育,其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因为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学习才会有成效。

高效的课堂教学定位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处理,教师的“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有“度”:讲什么,不讲什么,心中有分寸;教得有“节”:哪里要讲深一些,哪里只是提示一下,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 “教学目标”中的想教与“教学活动”中的过程保持一致,那么,课堂就会高效。

曾听过一节《蒹葭》的课,教学的目标设计得不错:背诵诗歌,理解情感。可惜的是老师在讲课时没留意学生的学习状态,许多地方不仅代替学生去讲,而且讲得很多,于是一节课上成了差不多两节课,最终背诵诗歌的目标未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有人对新教师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上课时不要怕,你就当下面坐着的学生都是木偶。我是不认同的,虽然这句话能让新教师不怯场,但如果不注意听众的反应,说什么都是白搭。我觉得,目中有人,留心学生的反应,才能迅速纠正偏差;心中有本,不远离课本的核心,才不会导致文本意义的失落。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郑桂华.语文的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课本意象课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玉人”意象蠡测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