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与有效性教学策略

2011-08-15 00:42郭铁根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语文课识字新课程

郭铁根

(吉水县文峰镇中心学校,江西 吉水 331600)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生机活力,使我们开始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灵性的新课堂。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的多姿多彩,淹没了教学的中心目标。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

一些教师对识字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学生课下预习字词,但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检查、不评价。在预习环节或阅读准备环节中轻描淡写地带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粗略地勾画一下。这样教字词的方法就造成学生只动口不动手,只会认读不会写。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错别字较多,尤其是作文写作中错字连篇;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识字量不够,词语积累不多,写作时词语匮乏。

2.教师的共性分析,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最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碰撞的学习部分,通过阅读,学生能真真切切地进入角色,用心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同时也培养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方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心理个性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和感受程度也必然不一样。阅读是学生培养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一种行为,不应该带上老师的感情色彩,以老师的共性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阅读。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性的阅读,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确定的知识。

3.提问对象的固定化,打消了“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同学,因为学习好的同学重视老师的劳动成果,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讲,课下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工作的肯定,也换来了老师对他们的喜爱,由喜爱而产生了偏爱。久而久之,老师上课只提问学习好的同学,因为学习好的同学能给他一个正确的答案,使教学看起来是有效率的。而对一些“差生”却不管不问,听之任之。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样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名字永远落在成绩表的最下面。

一个优秀的好老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应该是 “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即一个班里的所有同学都能激情高昂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应该追求“部分富裕”的原则,否则很容易造成班级里学习成绩的两极化,学优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差生”只能向学优生的对立面转化。所以老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应只给部分或个别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4.形式化的多媒体授课,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在教学《济南趵突泉》时,老师展示了几张趵突泉的图片,就让学生领略趵突泉水的美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学生看着这些图片,一脸茫然。用影视代替学生的文本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粗制滥造的多媒体课件无法再现趵突泉的美景,精美的影视资料也不能取代文字的魅力。

多媒体只是手段,不能起到取代文本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恰当运用一些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理应受到欢迎。但偏离了教学方向、违背了教学初衷的教学手段应该遭到摒弃,我们不应让语文课流于形式。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对于前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才能使语文课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无非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如何教。这两个问题的交汇点也就是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初中语文课成为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好课。

1.教师应明确自己该教什么。

首先,应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授课。语文课倡导发散性思维,但应该立足文本发散创新,避免语文教学的无原则性。有些语文课被上成了表演课或政治课。一堂课下来,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时政要闻,要么是学生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表演。貌似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方法,但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其所教内容与语文关系不大。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但一堂课讲的全是和语文关联不大或是无关的内容,其语文的教学效果必定不佳。

其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应放弃。从小学开始,语文就在教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的写又是这四部分的核心内容。虽然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培训,具备了一些识字能力,积累了一些常见字词用法,但他们在小学学习的字词只是中文浩瀚字词库的冰山一角,更多生僻字的学习还要靠中学的积累过程。所以,中学教师应加强识字写字在语文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识字写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字形字音以便更好地交际表达的过程,更是审美的过程。

最后,教师教的内容要切合课本,不要偏离主题太远,开放式的教学不等于自由放任的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也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选择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应该知道如何教。

首先教给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学阶段的字词教学不能简单地认认、读读、抄抄,而要在形象性、趣味性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层面,可在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如通过对字理的阐述,使学生印象深刻。运用多媒体不能走形式,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掌握写字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词语积累教学,培养学生积累美词的习惯。利用语言优美的课文进行示范,积累词语。

其次,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注重多读,引导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离开了文本,一切都将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领。读者的感悟体验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多读多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

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一些名教师上语文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那份从容和自信。从容和和自信来自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来自于他们对课本知识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的把握和驾驭。只有当自己认真学习,对所讲的知识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才会特别有劲,不至于中途脱节,出现一些课堂上应付不过来的问题。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识字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