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

2011-08-15 00:43王剑娜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学院

王剑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

王剑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传统意义上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语专业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拓宽专业口径;独立学院作为新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式,更是要满足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供应。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外语人才,即具有扎实外语基本功,又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涉外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既有广泛的知识信息面,比如贸易、法律、新闻、教育,又有较强的外语语言交际等综合能力,属于一专多能的人才。罗世平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外语+X’。其中X为变项,随社会市场需求和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外语同一定的专业相结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备条件。

单一传统的外语人才是“工具型”人才,即只能具有单一的阅读、写作、沟通能力,而且停留在浅表语言层次上。如果接触的工作内容延伸面较广,或者专业性太强,便捉襟见肘、难以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今后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突出的重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和优势

独立学院培养特色应根据母体学校的优势及自身条件和潜力,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设置一些特色专业或新兴专业,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选择,独立学院的新体制和生源质量决定其必然走向大众化教育之路。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高校,但在办学体制过程中需要体现“独”“民”“优”的特征。独立学院的产生是符合地方经济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首先要立足当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急需而又紧缺的人才服务。目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则体现为: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人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取决于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和学生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本科院校招生中属于第三批次录取,作为三本的学生,他们在分数上与一本、二本有差异,主观能动性上要弱于一本、二本的学生,因此,整体实力略显逊色,但这些三本的学生中有不少在某个学科、某些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而且不排除一些一本、二本院校的漏档学生,他们一部分是由于高考的偶然失利进入到了三本院校,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能力要差于重点院校的学生。而且,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三本院校的学生对本专业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渴望和获取性要更加强烈,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表现尤为突出。事实证明,独立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很大的潜能和可塑性,只要教育方法对头,引导得当,就会有许多学生脱颖而出,不管是考取硕士研究生还是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都获得了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对三本学生要因材施教,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各个院校可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总体模式为“英语+专业方向”。该模式主张在英语专业现有的必修课程基础上,增加若干专业方向型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英美文化、英语语言学、翻译、英语教学法等,将现有的英语专业方向课时增加,以体现复合型专业方向。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可能具有的特点,如高中基础知识、学习自主性、主观探索性等方面的差异,设置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可分“三大板块”:英语基础技能知识学习阶段、英语专业知识学习阶段、相关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建议在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并侧重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分别开设英语专业知识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文化、翻译,同时开设不同专业方向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课程选择,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满足了一部分想要毕业后考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的要求,同时对另一部分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也有一定帮助。这些专业课程可以利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的教学模式,教师采取英语授课,学习者使用英语学习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ESP的课程类型符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核心的英语专业教育理念,能够很好地指导教师使用英语来讲授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可能存在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弱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笔者建议适当增加英语专业教学课时,以及良好完善的教学管理体质,合理的评估方式作为辅助,才能使三本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后表现不逊色于重点院校的学生。同时,教师应多灌输英语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考取方式,促进学生把基础知识付诸于实践,有益于今后的就业。

具体课程体系的模块结构:

(1)英语基础技能课程模块:训练以及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特别针对中国学生“听不懂,不会说”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地道的英语写作能力、高效的英文阅读能力、娴熟的英汉和汉英互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的突出重点来培养。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语音、阅读、口语、写作、语法、第二外语等。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模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框架和应用规律有一个理性、科学、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掌握用批评性的观点理解英文原著;扩大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对英美文学文化的了解。主要课程包括:英美文学史、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口笔译、学术论文写作、英美报刊选读、电影赏析等。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社会需要进行选择。其主要专业方向包括:英语教育方向、英语语言学、商务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方向和涉外贸易法律等方向,此项课程设置也应根据学生所在独立学院是否具有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或有一定可行性情况下进行。

同时根据各校不同情况,在课时和课程设置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根据本人爱好、特长、市场需要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系选修课程,调动其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为今后考取本专业或跨专业研究生、本行业或跨行业就业有促进作用。

三、适合独立学院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课程体系设置

独立学院培养的英语人才也应是等同于一本、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同样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也就是“一专多能”。首先要专,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具备今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专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要对独立学院学生更多进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一定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前一节提及的“三大板块”就是从培养目标着手,研究各个阶段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要求及其总体课时的安排等。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只要是外语语言的学习,就要加强跨文化意识与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不管学习者选择什么样的相关专业作为“X”的变项因素,交际能力都是学习者不可忽略的环节,不了解对象过的文化不可能真正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因此,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必须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要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授课方式和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不再适应于现代高校的教学要求。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在相关领域熟练运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本专业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本身的学习自主性要差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多采用积极主动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教师以引导反馈为主,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框架。

最后,独立学院的建立基于民办基础,所以有条件提供现代化设备的英语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使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课堂内外的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生动、丰富的演示,有助于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效率,并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络也是教师和学习者最好的交流平台,学校也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室、学习论坛、学习交流群、学习资料库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

要想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复合型人才。各独立学院也可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选出优秀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进行进修、深造、访学等方式,教师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学习,教师要做好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教育和被教育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与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挑战自己的知识极限。在英语教学中,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已达到培养更多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主题发言和辩论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交际应用能力。教师要努力突破语言层面,做到多学科性多文化性。同时独立学院由于整体学科设置的限制,更应该积极吸纳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或聘任一本、二本学校的学科带头教师进行授课,对三本院校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完善,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带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四)增加实践环节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环节,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扩展课堂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专业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专业,因此建议学生要有较稳定的时间参加实践,能够真正在实践期间把所学进行实际应用,也能够较好地锻炼其语言应用能力、协作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学校方面要积极给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联系实践单位,妥善组织安排好实践工作,制定出每一个实践环节的内容、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并设立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的政策,保证学生实践的有效性。

四、结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复杂、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育改革,也是作为三本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育形式也要随之改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有差异,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盲目照搬,特别是独立学院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自己的特色,培养出自己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1]王伟.关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0).

[2]杨琪,王雪玲.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4]赵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5]章文杰.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分析与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6]徐冰冰.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011-07-15

王剑娜(1978-),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盗学院(7)
大山教你学外语
学院掠影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