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比较研究*

2011-08-15 00:43林茂森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
关键词:悼词纳兰性李商隐

林茂森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福安355000)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比较研究*

林茂森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福安355000)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风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与浓郁的感情相结合,将人性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悼亡词作为古代至为重要的写作题材之一,纳兰性德与李商隐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更是独具一格,造诣深厚,其写作特色是用如泣如诉的语言将人性中最凄美的感情展示出来,让人不禁唏嘘。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写作特色及其词风在史上对各个时期文人墨客所起到的深刻影响。

悼亡词;纳兰性德;李商隐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是唯一一个不受宋词影响而独树一格的词人,创作了大量杰出的诗词,而其悼亡词更为出色,在其词作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量。而李商隐悼亡诗作,其伤逝主题下均采用由梦达情和感物伤怀这两种表现形式,以自己的主观情思为线索,运用象征、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含蓄曲折表达内心世界,诗歌呈现出隐约朦胧的风格,向世人展示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思念与绵绵不绝的哀伤,极具感染力。纳兰性德与李商隐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悼亡词的杰出词人。

一、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这是纳兰性德在亡妇画像上所题的一首比较有名的悼词,题目是《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在这首悼词中,纳兰性德试图通过提照的方式来沟通生死,与亡灵产生共鸣。天人永隔,因“只向从前悔薄情”,便通过“凭仗丹青重省识”这种方式,再度认识亡妻,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亡妻跟自已一样,也能够对自己“重识省”,但因为天人相隔,最终还是落了个“一片伤心画不成”。但纳兰性德却始终相信爱可以穿越生死,能与亡妻产生感应,并不肯放弃这种沟通的尝试,所以在其后半阙中提到了“卿自早醒侬自梦”和“夜雨铃”。简要的说,逝去的人解脱了,活着的人却还在梦中盼望着。“夜雨铃”的典故取材于唐明皇与杨玉环之事[1],传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生死相隔,但依然能通过使者,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太真,纳兰也希望能与亡妻产生这样的天人沟通。纳兰的悼亡词在悲怆中透着徐徐清丽之风,与其“其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不无关系。纵观纳兰的悼亡词作,其作品中充满了纯净的本色,普遍具有悲凄清丽的特性,因此其作品广受后人喜爱。下面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进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研究。

1.独特的婉约词风。在纳兰性德的所有词中,最为人熟习的词风就是凄清婉丽,这种词风在其悼亡词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将死亡比喻为梦醒,在《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表现得淋漓尽致,将纳兰性德因思忆亡妻而悲伤至心如槁木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其《琵琶仙·中秋》中:“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纳兰性德用大量的“悲”“愁”等字[2],将其悲伤的情绪渲染得如泣如诉;而在《鹊桥仙·七夕》中,“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说着凄凉无算。”在这里,纳兰性德更是直接用上“凄凉”、“伤心”、“断肠”等语句,令人读来如同断肠,其悲凉的感觉直入骨髓。在《青衫湿·悼亡》中,更是直白地道出其愁绪难消的情感:“近来无限伤心事”。在《沁园春》中的“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和《红窗月》中的“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纳兰性德用了大量的的“孤”、“独”、“空”、“冷”等字样[3],在字里行间将纳兰性德自妻子故去之后孤单落寞、寂寥无依的凄苦情绪展露无遗。

2.语言的运用。纳兰性德在作品中,均以简约自然的语言风格,真切地抒写内心真挚的情感。举例来说,《寻芳草·萧寺纪梦》:“若不是恁凄凉,肯来吗?”语气的转折十分流畅,明白如同对话,一读之下立即了然。而在其《鹊桥仙》中:“梦来双倚,醒时独拥,窗外一眉新月”及其在《青衫湿·悼亡》中的:“近来无限伤心事,谁语话更长,”更是将这种简约的语言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纳兰性德在其词作中,也用了大量的迭字,如在《采桑子》“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及《浣溪沙》中:“萧萧黄叶闭疏窗”,就用了不少迭词,而迭词的使用,不仅令词作朗朗上口,让词的节奏具备了优美的乐感,而且突出了悼词中的重点部分,将作者在词中要表达的意境表现得更为突出。

3.灵巧用典。纳兰性德极少用到词典,其语言风格均是以不堆砌去晦涩,具通畅明白的特点。在其罕见用到词典的几首词中,也是将词典用得不着痕迹,豪无强附会之嫌。例如在《摊破浣溪沙》中,虽然借用了李商隐《无题》一诗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却了无痕迹,可见用言的高明:“多少滴残红烛泪,几时干?”而在《鹊桥仙·七夕》中:“今生钿盒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虽然看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但较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影子,但却浑然天成般,仍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色,极为自然。

4.写作手法。纳兰性德习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述情境,使其相得益璋。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守岁》中:“锦瑟何年,香屏此夕,东风吹送相思。记巡檐孝笑罢,共捻梅枝。还向烛花影里,催教看、燕蜡鸡丝。如今但、一编消夜,冷暖谁知。当时。欢娱见惯,道岁岁琼筵,玉漏如斯。怅难寻旧约,枉费新词。次第朱幡剪彩,冠儿侧、斗转蛾儿。重验取、卢郎青鬓,未觉春迟。”《寻芳草·萧寺纪梦》中的:“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冷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悤悤,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镫花堕,却对着琉璃火。”将作者在除夕夜追忆过往的事时,用今昔的对比手法将其整齐的排列交互进行映衬[4],首先利用前三句来感概时光的流逝,为回忆留下了伏笔。最后四句却是写从前相处的欢乐情景,以“如今但”写从前心态,以为一切都可以长长久久,但蓦然回转,却仍然是孤单一个,将其凄清寂寞的情感映衬得极为恰当。

二、李商隐的悼亡词

李商隐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成功,却处在外敌凯觑,中宫悠肆,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濒临绝境之境之中,当时朝廷上“牛李党争”非常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在他二十七岁那年李商隐娶了王茂元之女为妻。而李商隐是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的,此姻亲在朝庭的党争中使李商隐与李商隐之妻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王氏因此而早早命丧黄泉。党争使李商隐的仕途陷入危机,而妻子的命丧更是令他痛彻心肺。人生中的不幸遭遇导致了他的性格上谨小慎微和极度内向的特点。李商隐在悼亡诗的创作上,隐去夫妻恩爱的具体事例,而着重于自己主观感受,采用一种隐晦曲折的象征手法,而不敢大胆直言与他的性格和遭遇不无关系。

1、擅长运用象征、比拟和典故。李商隐的悼亡诗常常运用象征、比拟和典故等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绵绵哀思和不尽悲苦,例如在《西亭》中写到:“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用“孤鹤”来象征反衬李商隐内心的孤独无依的悲凉境地。另外在《相思》中也有:“相思树上合欢枝,紫风青鸾并羽仪。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其诗上开头的二句就以相思树上“紫风”、“青鸾”之交欢比喻夫妻的相爱之情,但现在却只有“孤鹤”哀鸣,茕茕孑立,最后的三四句就用上了萧史弄玉的典故,来映衬因王氏的亡故,夫妻二人的欢乐时光已经不再,体现了李商隐极度“肠断”的心境,悼亡之词极具煽情力,令人不忍。在《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中有人评析《李夫人三首》,“三首为悼亡,盖借古以寓哀”,因此可知李商隐借典故来寄寓自己的中年丧妻之痛。“一帘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李夫人三首》其一),借用了梁武帝的诗“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和梁简文帝诗“顶分如两髻”来表达其无尽的哀思,而“同心结”本用来比喻此心长如同日月的,但如今却阴阳相隔,内心的痛楚无法言喻。

2、李商隐悼亡词代表作简析。说起李商隐的悼亡词,他的《锦瑟》堪称为代表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见五十弦之锦瑟而思华年,闻弦所发出之哀音而动悲情。“无端”没来由的,诗人触物生悲,本缘心中情感的积郁;但却出以无端之情,更现出一种无端的心态。李商隐在《潭州》中亦云:“今古无端入望中”,浑沌苍茫的感慨骤然袭入心头,浮起或潜伏的感性情感远远超过理性思维短时间内的思辨,于是便呈现出一种重茧丝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无端心绪”。紧接着用四幅幻景,隐晦深微地写出诗人沉湎与往事而患得患失的心情,双飞蝴蝶,梦醒成单;暮春杜鹃,啼老春心;月明珠园,沧海盛泪;日暖玉美,烟笼蓝田,凄凉的声韵,迷离的气氛等多种因素的映带联系,这种心声外化为难以言表的浑囵感受,萦绕不去的忧伤凄凉侵袭而来。诗人已从琐碎的生活中过滤提炼为一种主观感受,连同妻子之逝的悲酸,幻化出一份青春如梦,往事如烟的沧桑感。诗人已将夫妻生活淡化得无迹可寻,一幅绮丽凄美的图景牵动着诗人的相思之情,最后归结为一片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的悼词,以心境中出现的一串串心象为序列,最终发而为诗,将心象融合眼前或记忆与想象等方式,在悼词作品构成一种色彩非常浓烈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着重体现作者的心境和情绪,其主观化倾向显得非常突出。

3、对典故的运用体现其生死不渝的感情。李商隐在《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因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中的:“嵇氏幼男尤可怜,左家娇女岂能忘”中用“嵇氏幼男”和“左家娇女”来伤感自己中年丧妻、子幼无母的悲惨境地,表达了其再也无缘结此“同心结”的悲凄和遗憾。悼词中众多对典故的运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李商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思维,将其作品的感染力渲染至最大。另外李商隐在其用典上的用词及对文章的结构上的严密性是具有突破性的成就的。在《锦瑟》中就运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鱿人故事和沧海遗珠及引用“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诗句。“这些典故经经过诗人恰当的安排,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三、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词的比较

要说到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的在悼词上的比较,总的来说,纳兰性德与李商隐都是至情至性的人,均是才华横溢的才子,都是早年丧妻,而且都对妻子一往情深。只不过一个来自王宫贵胄,一个出身贫困。纳兰作为诗文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的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得到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纳兰的词是婉约与豪放的结合,用词较李商隐来得朴素得多,并不华丽,但却给人清新脱俗之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王国维才会给予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评价!而李商隐坎坷的经历及其他一些因素使他感情真挚、含蓄典雅、意境幽远、情韵优美、语言清丽、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的诗风得以形成。他的悼词除了婉约外,极尽华美,除了对亡妻的悼念,其中还夹杂了大量的对其本人仕途不得意的描述,心绪比纳兰较为复杂,整体上有点过度渲染,悼词的意境上没有纳兰性德来得纯净。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词境过于凄苦,表现出了纳兰性德的思想过于消极的一面,但其至情至性、对卢氏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深厚情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别于其他悼亡词名家的一大特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继承了前人悼亡诗词情真意切和肝肠寸断的特点之余,又给悼亡诗词以沉郁和悲伤为主要基调的文学作品添加了清新之色。纳兰性德的悼词婉丽凄清、充满着真挚深切的情感,其清新自然的词风,用典灵巧与借用前人的句子用化句的形式写作的技巧,融合了其至情至性的性情,所以纳兰性德的悼词成就了他在悼词成就上长盛不衰的艺术价值。

李商隐的悼亡词在伤逝为主题以其经历、个性和艺术追求造就了他在悼亡词上不拘一格的独特构思,以其灵巧的写作技巧创造了其悼亡词中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李商隐的悼亡词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极为美好来自爱情及亲情的力量,这种力量强烈地震撼着世人在生离死别事件上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让世人认识到悼亡诗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

[1]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1.

[3]亓元.纳兰性德〈青衫湿遍〉悼亡的对象[J].满语研究,2005,(2):25.

[4]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011-07-19

林茂森(1970-),男,福建福安人,讲师。

猜你喜欢
悼词纳兰性李商隐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嘲桃
国学大师笑谈身后事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石榴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你想写一写自己的悼词
人生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