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授课模式的思考*

2011-08-15 00:43李艳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术性学分制硕士

李艳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教育硕士授课模式的思考*

李艳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教育硕士在我国实行的时间不长,对于授课模式的探讨仍处于探讨阶段。目前的授课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满堂灌,方法单一,课后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教学效果不好。如何改善目前现状,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提高教育硕士的学习效率成为最迫切的任务。笔者提供了几个建议:一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而不是压抑个性;二是教师须治学严谨,每一堂课认真对待;三是采用分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四是采用实时网络远程教学,由于网络远程教学本身存在一些弊端,所以不能全部而只是有选择地使用;五是采用学分制。教育硕士大多数是在职人员,也有全日制的教育硕士,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弹性学分制。

教育硕士;授课模式;选择

一、教育硕士简介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学术性学位有所不同。学术性学位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学位课程只要求学习三到四门,最后以研究论文为主要成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则以课程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论文,一般需要学习十二门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公共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外国语。专业课依学科教学方向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课为: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改革与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汉语言文学研究。但两者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教育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渠道。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可以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得到教育研究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俄语、日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基础课5门课程。在职联考,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采用不脱产学习或全脱产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第二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二、传统授课模式

教育硕士在我国的出现较晚,由于时间短,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只能边教边练,自我提高。大多数教师就走进一个误区,以为学生就是学生,老师怎么教学生就该怎么学,因此使用以前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来教教育硕士。他们没有想到,教育硕士与学术性硕士之间差异很大,首先是入学方式不同,教育硕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学术性硕士考试的内容以专业课为主。其次是来源不同,教育硕士大多是来自中小学的教师,而学术性硕士很多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已参加工作,但是想与原单位脱离的人,他们的单位很多并不是中小学。再次是学习目的不同,教育硕士只是想在原水平的基础上稍做提高,了解当今的教学情况,然后回原单位继续教学,期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个人素质,而学术性硕士入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很多人与原单位关系已解除,毕业后自己再找工作,因此二者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大多数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采用教学术性硕士的那一套来教教育硕士,连教案都不改动,效果还不理想。目前针对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因循守旧、采用“满堂灌”模式

教育硕士教育是1997年才在我国开始实施的,相对于学术性硕士教育来说,时间不长。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这类学生大多是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他们来此学习的目的,只是一味地采用教育学术性硕士同样的模式,结果可想而知。老师满堂灌,学生在底下听得云山雾罩,最后没有听懂任何东西。因为没有互动,没有教师的启发,因而效果很差。这种模式的形成在于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中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能束缚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二)教学结构单一

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林彬等,2001)。

(三)课后“不闻不问”

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都是这样,老师只在上课前才会出现,课一下马上走人,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待在一起,学生有什么问题的话,也没办法与老师交流。教育硕士也是这样,他们与老师交流的时间很少。有些教育硕士的导师不带学生的课,与老师见面的机会更少。老师也不主动找学生了解情况,不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建议。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的习惯,传统的习惯,这些习惯一代一代地沉淀下来,结果形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以发展的眼光来探讨教育硕士的教育现状。

三、探讨新的授课模式

陈旧的授课模式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效果,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师不爱教,认为教育硕士学习差,没有什么潜力。而学生则认为老师水平欠缺,不知道如何授课,导致双方都有怨气。那么如何改善目前的状况,笔者做了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尊重个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是当代大学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和教学传统。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任何问题都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该住在一起,以便相互交流,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形成有利于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针对教育硕士的水平,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要他们通过多和别人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校“工业加工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一个“配件”。我们国家目前大量缺乏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校而言既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个性是创新的根本,没有个性,创新从何谈起?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强调“是什么”,但对学生如何去学,则不重视。导致教出来的人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大同小异。因此,我们今后应特别注重凝练、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治学严谨

在对待教育硕士时,有些老师不把它当回事,总是应付了事,一堂课草草收场。其实我们应该非常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每次上课至少得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最好是互动式教学,如可以采用牛津大学的教学模式,90分钟的课堂普遍采用每个讲座1小时的讲授,半小时的讨论与问答,每堂课讲授的内容既有系统性,又侧重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得听者既能了解主题内容的事实和研究的前沿,也能听到主讲教授本人的学术观点。通常,每一个学术讲座都有一个规范的程序:首先,事实情况是……;其次,多数人的观点是……;第三,还有少数人对此持有这样的看法……;第四,我本人的研究结论是……;第五,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六,同学们有什么观点、评论、意见……;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总结。(郝书辰,2006)这样的话可以极大地培养、锻炼、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虽然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但难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能力;课堂传输知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育硕士,我们教育不应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应着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不应只在教师教的方面下功夫,而应更多地考虑在学生主动学的方面做文章,我们要在这一方面深入进行探索与实践,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三)分类教学

针对教育硕士的学习情况,最好是采用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指的是把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授们上课,他们都是在所属研究领域走在学术最前端的学者,这些学者在讲授最基本的课程知识的时候,常常会穿插着他们的或是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因为这些成果是跟课堂理论相联系,所以,学生不会觉得那些高端理论离自己很远。另一类是由该课程院系的研究生讲授,他们要强调大课堂里提到的重点,或是大课堂没有提到的细化的方面。由于这些人都是高素质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他们的不同观点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每个星期可能会有小测验,而这些测验成绩都要算入总成绩,从而驱动学生每周都要消化当周学习的内容。这样一边可以了解到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一边可以细化所学的知识。教育硕士会更深入地学到这些知识,并且学以致用,对日后自己的教学工作一定大有裨益。

(四)实时采用网络远程教学

由于教育硕士时间上安排比较特殊,他们不可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有空在学校待几年,只能见缝插针地上课学习。因此,学校可实时地安排网络远程教学,学生看在家通过网络学习课程。虽然网络教学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它牺牲了授课的实时交互性,师生之间基本上没有直接交流,使得教学的生动性大打折扣。另外,它是程序化的,对个别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但是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理想的网络远程教学模式,让每个学员能感受到是在“面对面”同步教学,并可以和同组人员协作学习,也可以和老师实时沟通。这种模式要求教师授课场景、授课文字、图片、动画等内容都要实时通过网络传向单机,学员的问题和意见也将实时传递给远方的教师,这需要大量的声音、视频数据的编码、传输,在现实的网络带宽和技术支持下很难完成,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流媒体技术的支持。

(五)采用学分制

教育硕士大多数是在职人员,现在我校也有全日制的教育硕士,针对他们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采用弹性学分制。

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制都是当今高等学校行之有效、比较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年制因年划级、设定学制,执行严格的教学计划,全世界的军事院校和一些著名大学(如普林斯顿、芝加哥、哥伦比亚等大学)一直实行学年制。学分制随分定级、弹性学制,不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给予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课堂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现多数欧美大学都实行学分制。它要求教育资源充裕,意识形态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个人权利。学年学分制则界于二者之间,因年划级,设定学制,按学分考核毕业资格与学位资格,适量选修,相对严格的教学计划,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日本和我国的大学现在基本是实行的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哪种教学管理模式,既与传统文化、传统理念和政治体制有关,也与教育资源的供求状况有关。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资源,学分制的实施也就不具备必要的条件。(郝书辰,2006)

我们应该采用灵活的学分制,要结合具体实际,进一步修订各专业全程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要敢于尝试灵活的学制、开出不同风格的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全导师自主的指导,等等。同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又不能盲目的倡导事实上根本做不到的完全学分制。

“教无定法”,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拘束,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使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1]郝书辰.普通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EB/OL].http://news.sohu.com/20060907/n245205654.shtml,2006.

[2]林彬,侯振海.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3).

2011-07-19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李艳(1970-),女,湖北宜昌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学术性学分制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