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语法模糊性的哲学根源*

2011-08-15 00:50张红深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模糊性范畴语义

张红深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州 350108)

论英语语法模糊性的哲学根源*

张红深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州 350108)

语法是人类对纷繁复杂语言现象的抽象化和模块化,即范畴化。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的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借助语言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语法范畴与概念范畴间必然存在差异性,因而导致了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模糊语法;原型范畴;认知语法;语法范畴;模糊范畴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自古就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1]。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语义模糊性的关注远超过对语法模糊性的关注。认知语言学认为,在语言这个大体系中,语音、句法和语义都是按照同样的原则运行,很难将它们彼此割裂开来,因此,在建立语法体系时,应该将它们充分融合在一起。本文将首先分析古典范畴理论在语言范畴化中的缺陷,在分析语法范畴化理据的基础上,探讨语法模糊性的哲学根源。

1 语法的模糊性

1.1 语言的范畴化与语法的模糊性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即范畴化是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语言的范畴化是人类对语言现象的强制性分类,是语言研究的基础。语言的范畴化是人类对语言内在规律认识的结果,因而是有理据的。这种认识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它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的进步,人们追求范畴化的理据是提高认知水平的根本动力。Rosch的原型范畴理论因此归纳出范畴形成的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认知经济原则,即范畴体系的任务就是以最小的努力提供最大量的信息[2]。具体而言,(1)在对事物范畴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同一范畴中成员间的相似性,也要考虑相邻范畴成员间的差异性;(2)范畴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同类属的区分只在于当下范畴化的目的要求;其二是感知世界结构原则,即世界并非由一组杂乱无序的、具有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属性所组成,相反,世界万物是具有高度内在关联性的结构。因此,任意性是认知经济性的要求,是权衡范畴成员与同一范畴内其他成员及其与相邻范畴成员的关系而确立的,符合目前认知能力的分类;有理据性是人类对世界结构认知的结果,人类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不仅能够影响语言的形成、进化和人类对语言的认知,而且使人类能够通过语言范畴化认知客观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并非杂乱无序,但人类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认识它的有序性,人类一直没有放弃追求更加完善地认知世界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任意性和有理据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反映出人类认知水平的一定历史局限性和相对稳定性。

人类借助语言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因此语义范畴是人类认知概念化的结果,即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中的类属划分在语言上的反映。事物作为自主的概念单元通常表示为名词;关系作为因变性概念单元表示为动词和形容词。事物和关系相结合构成概念核心,并最终构成情境;概念情境对应于语法的基本自变单元即句子[3]41。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所以概念范畴结构与语义范畴结构并行不悖。语法范畴化虽然发生在语法层面,但仍离不开语义范畴或概念范畴。比如在传统上,词类往往是根据语义界定的:名词是表示“人、地点、事物”的词,动词是“行事词”,即表示行为的,而形容词是描述词。尽管根据语义界定词类被指责为不成体系(nonsystematic),而建议以句法标准界定词类范畴,比如名词为有性、数、格等屈折变化,有冠词作为修饰成分的词,动词为有时态和体态等屈折变化的词等,但根据语义划定词类从未被抛弃[4]267;性、数、格等屈折变化是形式上的,但研究它们屈折变化的规律时,语义仍“难脱干系”,企图纯粹从形式上界定词类是掩耳盗铃。典型的名词指称人或事物,典型的动词指称行为,但是处于这些范畴边缘的情况就与这样的描述不符。例如,people加屈折词缀-s是形式上的变化,可是加与不加这个词缀就不能不考虑语义的因素;able的比较等级变化,可以采取屈折手段(abler,ablest),也可以采取辅助词手段(more/better able,most/best able),但是采用何种手段,也是语义的选择。这种语义边缘性与句法边缘性的关联是有一定道理的。

Taylor认为,句子的层次结构与语法的模块化概念是一致的。它一部分是关于构词即词干与派生词缀组合,由此构成的单词以其适当的音位形式收入词库中;另一部分是句法即生成的词汇如何组合成符合规则的句法单位,这涉及词汇的屈折变化。这是语法理论惯常涉及的范围,因此他用“语法范畴”指称词汇范畴即词类,句法范畴即名词词组、句子及其他句法结构;并且完整的语义描述必须包括语法特征。另一方面,语法的认知也依赖语法概念的范畴化,Taylor于是指出,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范畴就是词类范畴。它虽然反映了词类范畴在语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并非语法范畴的全部。语言结构的范畴还应该包括数与格的形态范畴、时和体的句法形态范畴、句子类型的句法范畴,甚至包括语调变化曲线之类的韵律范畴等[5]。因此,将语法作为认知对象讨论语法范畴化问题时,除了狭义的语法范畴,还要讨论一切与语法认知有关的问题,比如词类的划分,语法手段的分类,句子成分的界定,语法与音位、语义的相互关系,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界限等,还应包括形态学与句法学的界限,语义呈现的合乎语法性等等。

1.2 语法范畴化的理据

Wittgenstein[6]的“语言游戏说”将语言比喻为游戏,将语言规则比喻为游戏规则,认为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感情和完成各种活动都是“语言游戏”;语言是由各种语言游戏所组成,游戏要遵从一定的规则,语言规则对应于游戏规则。然而事实上,语言游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戏,语言规则和游戏规则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在一般的游戏中,往往先制定规则,而后根据规则开展游戏;作为“语言游戏”规则的语法是经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梳理而归纳出来的,因此游戏是第一性的,规则是第二性的。语言规则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游戏者掌握规则和遵从规则的程度不同,规则对游戏者的约束力也因人而异。

其次,在一般的游戏中,规则是明确的,任何的模棱两可都可能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乃至失败;而语言游戏的规则是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判断和分类,“将同类别成员的句法属性间的相互联系最大化,并将不同类别成员间的句法属性的相互联系最小化”(笔者译)[5]184,并进行归纳的结果。语言游戏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规则的模糊性和语言研究的归纳性、描写性。

第三,语言游戏是比一般游戏更复杂、更多元的体系。不仅“语言游戏”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交叉,界限模糊,这个所谓的“自足体系”包含哪些子系统才是自足的,其外围边界也是模糊的。语言游戏的复杂性、多元性是一般的游戏无法相比的。因此语言学家们在使用“体系”这个词的时候也有所顾忌,因为“体系”是排他的:不仅不同体系的成员不兼容,而且体系内部的成员间也互不相容,这就意味着范畴、子范畴以及范畴成员间往往都是边界清晰的,成员数量的增减会导致原有成员属性的重新划界。

第四,语言规则是用语言对语言的描述即元语言(metalanguage),然而语言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被认知的对象的双重角色,必然反映语言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因此语言规则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也是模糊的。相对于一般的游戏而言,我们从语言游戏中归纳出来的语法,与其说是“规则”(rule),不如说是“规律”(regular pattern),而只要规律不被“定式化”,它就是描写性的,“规则”却更具规定性。

综上所述,语言学家通过语言对人类语言行为进行范畴化,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的东西一旦定式化就成为规则。因此,语言能力与语言规律之间的关系,语言行为与语言规则之间的关系就是语法范畴化的理据。

2 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2.1 古典范畴理论的语法范畴化

Aristotle的古典范畴理论区分了本质与偶然,前者是决定范畴本质属性的基本因素,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内在原因,本质的破坏就会导致整体的破坏;后者是附加的和偶然性的属性,只是对事物的补充说明,对事物本身属性不起决定性作用,它既非必要也非惯有的特征。词义体现为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每个特征都是必要的,全部必要特征构成的集合是充分的。因此Aristotle的范畴观认为,实体(entity)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不能被说成更多或更少的是实体,同一事物也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传统的语法研究也是建立在古典范畴理论基础上,将语言看成是由离散的成分构成的自足体系。受Aristotle的这种“是非分明”的形而上学范畴理论的影响,后世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对语言进行范畴化时,往往首先找出目标语中相互对立的关系[7]79,因此就有了“规则”与“不规则”、“单数”与“复数”、“可数”与“不可数”,“主动”与“被动”等对立关系;即使诸如词类的划分和形容词的比较等级这样的多元关系之间的界限也是非此即彼的。古典范畴理论因其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难以解决语义范畴化中的很多问题;而它的经典性还在于其影响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要修正它需要几代人,甚至数百年的不懈努力。当然,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经典理论,我们强调的是经典理论绝非万能。

2.2 “原型范畴”理论的语法范畴化

古典范畴理论在运用到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时表现出了不可克服的缺陷,同时也为理论上的突破提供了必然的空间。范畴理论在当代西方语言学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要归功于Wittgenstein对Aristotle古典范畴理论的批判。Wittgenstein不仅对范畴理论自身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成为当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源头。它揭示了古典范畴理论在对日常语词的语义范畴化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因而Wittgenstein的批判也成为经典的批判。这些难题同样存在于语法的范畴化当中:

(1)某些属性并非为范畴的全体成员所共有。范畴结构可以是单一中心的也可能是多中心的结构,多中心结构的范畴往往形成由数个既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的成员所构成的链条,而位于链条上相邻成员间具有亦此亦彼性。

(2)有些属性为很多成员所共有,但很难说其中哪些是必然、哪些是偶然的。比如,book,Aristotle,love,arrival,argument,data,people,sleeplessness这些词,我们很难说清哪些是帮助我们将它们界定为名词的必然特征。

(3)并非所有的属性都是二值的。比如,虽然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划分,单数与复数的划分等都是二值的,一个名词或可数或不可数,或单数或复数,似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而data却既可以是可数名词datum的复数,也可以是不可数名词;再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划分也是二分的,而The book sells well.The door doesn’t open.却是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

(4)并非所有的范畴都有清晰的边界。比如,表示某人目前状况,我们可以用现在一般时态:He is a teacher.也可以用现在进行时态:He’s teaching in a middle school.;而He’s reading China Daily in the library.却表示说话人此时此刻的活动,因而模糊了英语时体范畴的界限。

(5)范畴成员未必拥有平等的地位。比如,名词book,boy,tree,water,river可以看作是名词范畴的典型成员,而相对而言love,arrival,argument典型性就差些。再如,及物动词可以变为被动语态,但I have some money.却不能变为*Some money is had by me.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古典范畴理论框架下语法范畴化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语法范畴之间并非总是有清晰、明确的界限,范畴成员的“亦此亦彼”性和成员资格等级的不平等性。语法范畴的模糊性即表现为语法的模糊性,其深层次根源须从哲学上去探究。

3 英语语法范畴模糊性的哲学根源

语言哲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问题都可归结为哲学问题。人类的语言与其他行为一样,彼此交织在一起,并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因此语言是对世界的反应而不是反映[7]。不仅哲学家们试图通过观察语言来解释概念的建构,探究自然之中为语言奠定根基的东西;语言学家们也在语言研究中诉诸哲学思考,以期探究语言问题的哲学根由。笔者认为,语法模糊性的根源可概括如下:

3.1 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导致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客观事物具有连续性,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工具也具有连续性,因此语言范畴是模糊范畴。Cruse认为,名词表达具有稳定属性的实体,动词表达高度敏感性的经历或事件(event),所有的语言都有区分具有稳定属性的实体与高度敏感性的经历即实体与事件的手段。就时间稳定性而言,名词的稳定性最好,动词表示事件、经历,对时间的变化高度敏感,因此稳定性差;形容词则表示处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经历,因此有的语言中没有形容词,而相应的功能只得由名词或动词来承担。这样就导致了名词-形容词-动词范畴之间界限的模糊[4]268。

3.2 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多变性导致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因此将世界看成是静止的、孤立的而采取形而上学的范畴观有时是行不通的,范畴化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比如,东南亚地区“第三性”ladyboy(kathoey/katoey)的出现,使原有非男即女的性别范畴不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人类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过程是对客观世界不断认知的过程,随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入,人类会对客观事物不断重新范畴化。

3.3 人类认知的主动性导致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在语言、思维及其所指的客体的三者关系中,思维并非机械地反映客观实在,思维既可以精确也可以模糊地反映客体;语言并非机械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既可以精确也可以模糊地表达思维形式。换言之,符号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表征,而人类用精确的语言还是模糊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主动的作用。比如,客观世界“数”概念的普遍存在和不同语法体系中数范畴的不同,充分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非消极、被动的。再如,英语中的过去式是以说话的时刻为参照点表示某个事件发生在说话的时间之前,但是“过去时”这样一个时态范畴不仅在陈述客观事实时表示时间的距离,也被认为具有空间“距离”的含义:在表示虚构的或不现实的愿望时,它被用来表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3.4 语法范畴与概念范畴的差异性导致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语法范畴与反映现实世界的概念范畴存在差异性。比如,语法中人称范畴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的概念,“数”作为语法范畴不同于数目的概念,时态范畴也不是时间的概念在语法领域的机械映射。这种差异性使语法范畴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与外部客观世界一样,语言现实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章的,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语言就是有章可循的;语法范畴是从语言现象中梳理而来的“规律”,是模块化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第二,这些具有一定抽象性、概括性的范畴构成基本层次范畴,使我们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信息。这是语法范畴的开放性、模糊性的特点。语法范畴的抽象性、概括性、开放性和模糊性是语法范畴化困难的根源之一。

4 结语

范畴化就是划出“概念边界”,为我们周围纷繁的世界构建结构;在语言这个生态系统内建立范畴的过程就是语法的范畴化。然而,语言范畴所提供的结构具有蒙骗性,语言范畴仅仅涵盖了概念范畴中极小的部分;而且语言的表达往往不仅与一个概念联系,因而常常是模糊的[3]5。语法的模糊性缘于范畴化,人类对纷繁复杂语言现象的抽象和模块化,使具有连续性、变化性的语言现实被强制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离散的单位。“原型范畴”理论使我们明白了语法范畴成员资格等级的差异,承认范畴成员间的“家族相似性”启发了我们的思路,为人类利用“模糊集合论”解决语法范畴的模糊性奠定了基础。因此,语法的模糊性缘于范畴化,解决语法范畴模糊性的问题还要靠范畴化。

[1] 张红深.英语模糊语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Aarts B,Denison D.Fuzzy Grammar:A Reader[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Radden G,Dirven R.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4]Cruse D A.Meaning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Wittgenstein L.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New York:Routledge&Kegan Paul,1974.

[7]Matthews P H.Linguist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On Origins of Fuzziness of English Grammar

ZHANG Hong-she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

Grammar is the result of abstraction and modularization,i.e.categorization of various language phenomena.However,due to the continuity,diversity and changeability of the world,and the active role human mind plays in cognizing and categorizing the world,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conceptual categories do not always conform to each other,to which fuzziness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s attributable.

fuzzy grammar;prototype category;cognitive grammar;grammatical category;fuzzy category

H030

A

1009-3907(2011)09-0053-04

2011-05-20

张红深(1959-),男,辽宁凌源人,副教授,硕士,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模糊语言学、语法隐喻、认知语法研究。

*本文承蒙宁德师范学院张传彪教授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表谢枕。

责任编辑:柳 克

猜你喜欢
模糊性范畴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语言与语义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