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的形成

2011-08-15 00:43
关键词: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理念

张 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辽宁 沈阳110004)

论发展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的形成

张 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辽宁 沈阳110004)

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是党在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关于社会文明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其理念路径为:采取科学统筹的方法选择一个高效率的发展模式,通过伦理协调树立人本化的发展目标、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人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统筹协调理念包含和凸显于党的执政思想之中,对保证整个社会发展的人本化、科学化和文明化走向起着独特而重要的指导作用。

统筹协调;中国共产党;执政

哲学具有指导实践活动的功能,能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党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根本性的指导哲学,并在特定领域形成一种指导具体实践的哲学方法论。纵观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在关于如何领导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等问题上,统筹协调在执政实践中的作用体现的愈发明显。

一、“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的含义阐释

(一)“统筹协调理念”的含义

“统筹协调理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等观点处理矛盾总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矛盾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性,较好地处理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统筹”是科学思维的典型表现,统筹思维强调要在科学地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安排系统内部各要素,使之“计划分明、重点突出、配合有序”。实践中的统筹法是指“对一项工程、一项任务(生产、科研等)、一项工作、一项活动从全局出发,进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达到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寻求最优化的方法”。[1](P1)统筹思维着眼于行为活动效率的提高,以实现结果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为直接目的;“协调”是伦理思维的典型表现,协调所调和的正是关系——消弭矛盾,使各要素的关系配合得当、和谐一致、和睦融洽。协调思维主要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性,其着眼于两种或多种活动要素关系的协调,以实现人际和谐、人物和谐、物物和谐为直接目的。

(二)“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的阐释

“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是党在执政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其理念路径为:采取科学统筹的方法选择一个高效率的发展模式,通过伦理协调树立人本化的发展目标、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人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是执政实践探索的产物,它在发展视域中把科学思维和伦理思维适度地融合起来。“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与“发展过程中关系的调和”,即“统筹”与“协调”都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统筹协调理念的终极价值追求是最终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整体而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强调的是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水平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它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价值目标与方法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发展目标上坚持了全面性与总体性原则,在发展方式上贯穿了伦理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统筹协调理念”对60年来的社会发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在执政过程中通过科学统筹,选择了最佳和最优化的发展方式、发展手段和发展模式,实现社会客观物质成果的高效率、高水平积累;通过伦理协调,以人性化关怀、人道性帮助和人文性的调节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秩序上的保障和精神支持,实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文明成果的积累和蓬发。统筹协调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60年执政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理论经验和治国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传承与结晶。它包含和凸显于党的四代领导核心的执政思想之中,对保证整个社会发展的人本化、科学化和文明化走向起着独特而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执政思想中的统筹协调理念

统筹协调理念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其著作和讲话中多次提到“统筹兼顾”,逐步形成了他的社会统筹发展思想。“‘统筹’就是由国家统揽、总揽,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讲国家的全局或大局,讲国家对社会的引导、干预;‘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平衡各种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2]毛泽东在《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中提出,“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3](P856)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4](P28)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4](P228)“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事业服务。”[4](P227-228)从毛泽东的诸多言论和著作中可以窥见其思维本质中的统筹协调理念。

建国后,面对政权刚刚建立、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概括了党在领导方法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形成统筹协调治理国家的理念和社会发展思想——统筹各种力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统筹各种生产要素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协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力量的关系,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协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关系,协调人民内部之间关系等。在统筹协调理念的影响之下,中国共产党运用合理而有效地方法顺利实现了巩固社会政权、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期目标。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之下,社会主义建设前进步伐不断加快。

三、邓小平执政思想中的统筹协调理念

统筹协调理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哲学构成要素之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邓小平深谙唯物辩证法真谛,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统筹协调理念。树立全局意识、做到统筹兼顾是他把握社会发展形势、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邓小平的统筹协调理念始终贯穿和体现在他多方面的治国思想之中:

(一)经济发展思想中的统筹协调理念

邓小平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认为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5](P377)在如何发展经济上,邓小平充分展示了其统筹协调的哲学智慧——统筹总揽全局,进行总体设计,又注意协调顾及局部,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前推进。首先,统筹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对内改革上,注重统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协调,注重城乡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注重经济个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对外开放上,强调中国经济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P78)统筹安排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协调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实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次,统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发展设想。他主张应允许“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277)他强调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同时,也要注意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当发展到一定的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最终实现东中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二)社会发展思想中的统筹协调理念

邓小平认为社会的发展应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6](P250)要统筹安排实现社会大系统要素的协调发展。他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张统筹安排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二者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忽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将失去物质基础和条件,“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5](P144)

此外,在邓小平的其他思想主张和实践中(如祖国统一中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中央地方关系处理、 军队与现代化建设等),也彰显了他统筹协调的理念与哲学智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统筹协调的理念影响了他关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领导实践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四、江泽民执政思想中的统筹协调理念

统筹协调理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形成提供了哲学质料。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江泽民的统筹协调理念体现在其讲话与领导政策制定过程中,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执政思想和政策主张上表现为:

(一)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方针,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逐步形成。在解决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他的统筹协调理念体现的十分明显:统筹原则上“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7](P169);协调措施上“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7](P172)他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主张“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进而通过这样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统筹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8](P547)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和前提,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8](P544)也就是说要打好物质文明的基础地位,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都必须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其次,他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此外,他认为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说“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16]这表明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总之,在江泽民的治国理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统筹安排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注重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和处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全面推进。

(三)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统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江泽民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9](P532)所以他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江泽民多次强调“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10](P187)“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10](P220)“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10](P243)这也警示我们要统筹安排社会发展要素,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胡锦涛执政思想中的统筹协调思想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含义——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经济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中的统筹协调理念促使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统筹协调理念也深深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之中。

(一)统筹发展战略,协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面对国内外现实,党清醒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临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形势,不发展经济就没有资格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维护民族权益;面临我国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矛盾的现实,不发展经济就难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0] 与此同时党也认识到战略安排上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人”而发展。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现实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伦理目标,第四代领导集体较好地统筹协调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国民经济保持了长期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和势头。

(二)统筹选择发展的方式,协调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式是不是合理,既要看其当时的发展状态和质量,也要从时间维度看其是否具有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是不容忽视的。胡锦涛在谈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强调我们“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1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表明其在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基础上,,注重了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结合,追求发展目标的最高化、发展要素配置的最优化、发展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也充分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发展目标的民本化、发展手段的人性化、发展中关系的融洽化。

(三)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

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是全面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种全面的发展,就必须统筹安排好发展中要素,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11]胡锦涛的统筹协调理念明显贯穿其中,其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发展政策和方针的时候,能够把宏观统筹与微观协调、长远统筹与现实协调较好地结合起来。

六、小结

综上对党的几届领导人统筹协调思想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正日趋完善,并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执政实践中重要的方法论之一。“中国共产党统筹协调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有利于党总结执政经验、提高执政水平,进而巩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执政地位。作为执政党,其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伦理性能够保证整个社会发展的人本化和社会主义走向,保证整个社会发展的科学化和文明化走向,其必将在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执政历程中发挥其独特而重大的指导作用。

[1]四川省邮电管理局科技处.统筹法应用初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

[2]李涛,张德友.论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社会统筹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6,(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1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张明(1982-),女,博士,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党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理念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