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

2011-08-15 00:43
关键词:区域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王 瑞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

王 瑞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各区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各区域的实践、区域的历史和区域的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各区域实现本土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这不仅是由我国各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区域化的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区域化;重要向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差异明显,各具特色。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马克思主义区域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呢?首先,区域是指“在同一个地方文化模式影响下、具有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征的空间集合。”[1]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各区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各区域的实践、区域的历史和区域的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各区域实现本土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统摄个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指明方向,提供指导,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化和深化,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从经验再上升到理论,进而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区域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理论的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这一命题,实际上就是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面对的重要现实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方针,“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2](P801)分析和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而我国的区域差异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

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各个区域内部,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当然,根据不同的标准所划分的区域,除了在划分标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在其他方面也有差异。以三个经济地带为例,三个经济带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差异显著,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方面,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东部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则较为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3.50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所作的贡献分别为57527.14亿元、26250.19亿元和13091.98亿元,分别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4.3%、29.4%和14.6%;[3]在历史文化方面,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其文化和风俗习惯自然也就不同,正如《晏子春秋》所言:“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4](P152)

因此,我国区域差异的现实就是我国实实在在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的问题。只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我国各区域的实践,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区域化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P11)中国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中国各个区域的发展,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直接地需要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各区域的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局面下,高度统一必然导致活力的缺乏,使得各地实践受限,发展模式单一。因此,改革开放可以说为中国各地区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其根据本地区特殊情况大胆探索,大展拳脚,并逐渐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广东模式、温州模式、浦东模式、重庆模式等。这些区域模式的探索,正是区域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各区域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创造性,大胆改革和建设特色区域的伟大实践活动。这些区域发展模式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更直接地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现实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有益探索。否则,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或者照搬照抄其他区域发展的经验,是不可能真正推动区域发展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之中,迫切需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稳妥改革。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实践机遇和发展空间。区域化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需要马克思主义主义实现区域化。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P742-743)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用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更要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总结经验、检验理论和深化理论,进而实现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割裂。

我国各个区域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要不断推进区域化,而我国区域化的实践,也迫切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因此,中国区域化的差异性,必然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着眼于中国区域化差异这一现实,以区域发展为中心,实现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理论成果,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例如我国出现的几个区域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并成为全国发展的借鉴经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例如,郎咸平曾高度赞赏重庆模式,并声称:“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那么,将重庆的公租房建设的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是什么呢?那就是,“只有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将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民生事业的解决更好地统筹起来,才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7]当然,这只是重庆模式的一个侧面,重庆模式还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方借鉴,更有空间上升为理论层面,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区域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向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区域化必将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并将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任平.从新苏南精神看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探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xibu/xdzx1.htm.

[4]孙彦林,周民,苗若素.晏子春秋译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1.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张道航.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扭转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局面[N].中华工商时报,2011-01-05(07).

王瑞(1987-),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